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7109 5
2008-01-06
<P style="TEXT-ALIGN: left; LINE-HEIGHT: 11.25pt; MARGIN: 0cm 0cm 12pt; WORD-BREAK: break-all;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black; ;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lang=EN-U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black; ;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转贴<SPAN lang=EN-US>]</SPAN>假学历的真问题<SPAN lang=EN-US>
<P></P></SPAN></SPAN>
<P></P>
<P style="TEXT-ALIGN: left; LINE-HEIGHT: 11.25pt; MARGIN: 0cm 0cm 12pt; WORD-BREAK: break-all;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black; ;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lang=EN-US>http://club.cat898.com/newbbs/printpage.asp?BoardID=1&ID=1928434<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black; ;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吴丹红<SPAN lang=EN-US><BR><BR>    </SPAN>进乡镇机构改革分流进程时,验证中心在各地市送来的<SPAN lang=EN-US>2571</SPAN>份证书中,查出学历书<SPAN lang=EN-US>949</SPAN>份。据媒体披露,北京的假学位、学历证书约占学位、学历证书申请总数的百分之二十。而据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填写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人数多出了<SPAN lang=EN-US>50</SPAN>万,也就是说全国至少有<SPAN lang=EN-US>50</SPAN>万人持有假学历。<SPAN lang=EN-US><BR><BR>    </SPAN>卖的人心安理得,买的人心照不宣,用人单位稀里糊涂,大量的学历可能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正名”了。但是有那么几个“不幸”的人,引起了我的兴趣。有一位刘姓的仁兄,自称是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高级人才招聘会上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高薪聘请。东窗事发后,刘某现出原形,原来只是高中毕业的自考生。还有一位高手,据说是哈佛大学的博士,被山东某高校以百万年薪聘为副院长,但是在上任一个月后被院方识破。而某地的一位硕士领导,在工作了很多年后因为“意外”才暴露了自己当年的假学历。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在类似事情上,有着太多的声音谴责买卖学历的个人行为,却很少有人对于其背后的就业导向、单位用人制度甚至更深层次的教育制度,进行理性的反思。<SPAN lang=EN-US><BR><BR>    </SPAN>的确,刘某们是在欺诈用人单位,但是他们似乎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拉上了贪欲的战车,应该负责任的,还有我们的社会。<SPAN lang=EN-US>N</SPAN>年以前,大学毕业生还是“香饽饽”,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一夜之间,却是学历贬值,人才市场人满为患,考研大军蔚然壮观。当用人单位纷纷提升门槛的时候,满大街走的毕业生们,为了提升自己的资本,只好咬咬牙继续向下一个学位冲击。而随着大学、研究生的进一步扩招,毕业的“人才”不得不哀叹“又多收了三五斗”。如此往复,巨大的压力以及高薪的引诱下,难免有人等待不住,“剑走偏锋”,冒险求胜。刘某只是以比较夸张的表演,给了我们一个看戏的机会。<SPAN lang=EN-US><BR><BR>    </SPAN>记得《围城》里的方鸿渐,一度醉心于文艺,但迫于家父望子成龙之心,他回国前还是买了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历,聊充门面,只是他的脸皮功夫还没有练到家,始终惴惴不安、底气不足。而今天某些高级人才,却以克莱登大学(或“巴灵顿大学”)博士头衔洋洋自得,广为宣传,实在让要让有点羞耻心的方鸿渐自叹不如。<SPAN lang=EN-US><BR><BR>    </SPAN>其实,撇开道德和社会的问题不说,假学历案件透露出来的法律问题也是多方面的。依据我国刑法<SPAN lang=EN-US>280</SPAN>条第二款的规定,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学历权利。但这里仅仅对伪造印章的行为进行了处罚规定,并没有对制作学历进行明确规定。<SPAN lang=EN-US> <CHSDATE year="2001" day="3"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 month="7">2001<SPAN lang=EN-US><SPAN lang=EN-US>年7</SPAN></SPAN><SPAN lang=EN-US><SPAN lang=EN-US>月3</SPAN></SPAN><SPAN lang=EN-US><SPAN lang=EN-US>日</SPAN></SPAN></CHSDATE><SPAN lang=EN-US>颁布的《关于办理伪造、贩卖伪造的高等院校学历、学位证明刑事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把伪造、贩卖学历的行为纳入刑法280</SPAN></SPAN>条的调整,但也没有对故意购买并使用学历的人进行定罪处罚。前述案例刘某是因假学历骗取高额的安家费和住房,才以诈骗罪定罪的,但对于更多的以假学历获得升迁资格、就业机会等非物质财富的行为,除了按照惯例剥夺其非法利益外,法律似乎依然束手无策。因此,巨大的需求市场并没有收敛。而且不断的需求进步不刺激了供给。其次,全国性的学历检验系统(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档案库)虽然已经建成,但是在录取的时候,很少有单位详加验证,甚至连向原毕业院校核实档案的工作也疏于做,凸现了用人制度上的诸多漏洞。为何使用假学历主要集中在招工求职、工作调动、评职称等方面,而报考国家公务员的假学历使用很少?就是因为公务员考试有比较正规的检验机制。安徽省学历验证中心的学历学位学历验证管理系统是全国首个完备的毕业生数据库。验证系统启用以来,验证准确率达<SPAN lang=EN-US>100</SPAN>%,打碎了<SPAN lang=EN-US>3000</SPAN>余名企图持假学历出国、升官、求职、转正者的幻想。看来,不是不可为,而是不愿为也。为何不愿为?吃力不讨好也。打击学历的最大受害者是一些既得利益者,甚至包括现在已经身居要职的人,他们不愿看到学历市场的澄清;而学历的规范化,最大的收益者是正在寒窗苦读的学子,但他们又没有能力推动这种运动。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在某些力量的妥协下,只好惩罚那些为谋生而贩卖学历的人,却为通过使用学历(包括不规范的真学历)而获利的既得利益者,开了一个方便之门,一个大大的后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可能是比较情绪化的说法,但也很是形象。<SPAN lang=EN-US><BR><BR>    </SPAN>应该看到,我们社会上还有一种“假”学历,学历是真,但是获得学历的途径是假。那就是,一些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在高校正式注册获得学籍,但却不读而获得学历,就像胡长清的那一种,甚至花公款读研究生,找人代读学历,最后戴上硕士博士桂冠。这种假学历,可谓“国家免检产品”,在官场畅通无阻,彼此心照不宣。为何这些学历吃香?这是因为我们的机关、事业、企业在选拔人才上以学历为标尺,而对于获得学历的详细情形却置若罔闻。达到学历标准的,就可以提拔,达不到的,即使再大能耐,也不得不屈就。这不是唆使机会主义者去走捷径吗?不几年间,博士县长、市长成为一种时尚,甚至不拿个研究生以上学位,见了面都“不好意思”。试问,这些日理万机的高官,到哪里去找那么多读书、写论文的时间?领导都读到博士了,年轻的小硕们,还有机会再觊觎宝座吗?很多人购买假学历只是为了谋生,说到底是一个生存的问题,但是这些通过权力获得的真学历却是一个牟取更多利益的道具,说到底是一个腐败的问题,只是贴上了 “提高教育程度”的标签。那些可以甄别的假学历不可怕,这些真学历才对读书人来说才真的危险。所谓“劣币驱除了良币”,就是体现在这种地方。国外时而听说某个高官学历不实而引咎辞职(韩国汉城警察局局长把大学函授学历说成是正规大学毕业,反对党认为他不诚实,局长便引咎辞职了),但是在中国却从未听说过有哪位高官因为学历问题辞职。<SPAN lang=EN-US><BR><BR>    </SPAN>不可否认,我们的法律制度,对于假学历的滋生和蔓延,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寄希望于教育制度或者用人制度的缓慢改革,所以一直无所作为。而教育单位和用人单位,却又众口一词地希望以法律武器惩治这种违法行为。理性地看,遏制学历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什么规则和手段对付学历泛滥,只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源上把握学历形成的社会环境,不能从根本上切断围绕购买和使用学历的利益链,并且加诸于这种侥幸行为以足够大的代价的话,一切都是治标不治本的。<SPAN lang=EN-US>
<P></P></SPAN></SPAN>
<P></P>
<P style="TEXT-ALIGN: left; LINE-HEIGHT: 11.25pt;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black; ;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lang=EN-US>
<P> </P></SPAN>
<P></P>
<P style="TEXT-ALIGN: left; LINE-HEIGHT: 11.25pt;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black; ;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lang=EN-US>--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black; ;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作者:<SPAN lang=EN-US>yy</SPAN>看人<SPAN lang=EN-US><BR>--  </SPAN>发布时间:<SPAN lang=EN-US>2007-11-12 10:59:30<BR><BR>--  [</SPAN>转贴<SPAN lang=EN-US>]</SPAN>“真的假学历”让学历真假之辨很无聊<SPAN lang=EN-US><BR></SPAN>  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巡视员张浩明介绍,<SPAN lang=EN-US>2002</SPAN>年至<SPAN lang=EN-US>2006</SPAN>年底,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共接受社会各界高等教育学历认证<SPAN lang=EN-US>109141</SPAN>份。其中查处的“问题学历”约占查询总量的<SPAN lang=EN-US>9.9%</SPAN>。<SPAN lang=EN-US><BR><BR></SPAN>  看了这条消息,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部幽默短片:驾驶员在方向盘后手忙脚乱地操纵汽车,紧张得满头大汗,似乎正在高速通过一段危险的路程,但等到镜头摇离,人们才发现,这辆汽车根本就没有轮子。<SPAN lang=EN-US><BR><BR></SPAN>  学历证书无非是一个符号而已,本身并没有什么独立的意义,它只有在能够成为真才实学的标志时,才有意义。如果学历证书不能和真才实学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者至少和持有者的学习经历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则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一文不值。<SPAN lang=EN-US><BR><BR></SPAN>  但在今日中国,这一点恰恰大成问题。从非法办证的证书贩子手里买来的假证书,自然什么也说明不了,但那些从正规的办学机构里派发出来的学历证书,就一定能证明其持有者有真才实学,或者至少有一段认真的学习经历吗?也不见得。<SPAN lang=EN-US><BR><BR></SPAN>  其实这一点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比如很多官员,手里都有国内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证书,有的甚至还博士后了,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去学习——课是根本就没有去听,学位论文是由秘书或其他“枪手”捉刀的。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拿到的学历证书,和从假证贩子手中买到的证书,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可能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手里的证书能够被“中心”认可,而假证贩子卖的证书不能得到“中心”的认可。<SPAN lang=EN-US><BR><BR></SPAN>  但问题的糟糕之处也就在这里!由于这些和假学历并无本质区别的学历证书也被“中心”认证为“真学历”,学历的真假之辨也就因此而变得毫无意义,因为他手中所持的,无非是一张“真的假学历”而已,既不能证明他的真才实学,也不能证明他的学习经历。<SPAN lang=EN-US><BR><BR></SPAN>  更糟糕的地方还在于,持有“真的假学历”的还并不仅仅是官员,许多富人和其他一些“有门路”的人,也都以各自方式拿到了“真的假学历”,此外,自从大学教育开始变相走上产业化的道路之后,大学为了多赚钱,纷纷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来进行扩招,为此甚至不惜降低录取门槛,开设一些自身并不具备相应办学条件的专业等。这些学生的学历虽然是真的,但“成色”却已经大大不足了。<SPAN lang=EN-US><BR><BR></SPAN>  由是观之,现在的学历证书无论真假,很大程度上都已经失去了甄别人才的功能,因此其真假之辨也就显得有点多余。顺便说一句,正是因为学历证书越来越不说明问题,所以近年来“资格证书”忽然又热了起来,但如果不吸取教训,“资格证书”早晚有一天会落得和学历证书同样的命运。<SPAN lang=EN-US><BR><BR></SPAN>  所以在我看来,与其继续在学历证书上钻牛角尖,还不下点力气改革组织人事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使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能够做到“不拘‘学历’降人才”,到了那时,教育部也就不必满头大汗地检验学历的“真伪”了,甚至制贩假证的行业也会完全消失。<SPAN lang=EN-US><BR><BR></SPAN>  来源:新华网 <SPAN lang=EN-US>
<P></P></SPAN></SPAN>
<P></P>
<P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class=MsoNormal><SPAN lang=EN-US>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P></SPAN>
<P></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18 23:15:00
现在的好多研究生班,是上课秘书听,作业秘书做,论文秘书写。正是秘书齐努力,领导拿文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6 19:57:00
党校发的垃圾文凭最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7 06:47:00
政府机关领导干部的假学历最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12 18:31:20
字好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12 19:01:22
党政机关的文凭大多很水,一些高官也是党校的所谓研究生文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