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代之前, 大多数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都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发展理论家沃尔特·罗斯托(1961)指出,丰富的自然资源会帮助发展中国家从不发达国家过渡到发达国家,这些自然资源能够帮助工业“腾飞”,正如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那样。 
        
         
        但在1980年代末,出现了一些相反的声音,他们认为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将经历负面的经济增长,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却被许多研究者广泛接受。这种“资源诅咒”循环是由Sachs和Warner提出的,所以后来人们将其称为SW诅咒,他们认为自然资源越丰富经济增长越慢,SW统计显示,与那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相比,那些资源匮乏的国家的经济增长更快。Richard M. Auty 曾说:“自1960年代以来,相对于资源丰富的国家,资源匮乏的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更大的优势。”但这个明显的悖论却出现了令人惊讶的现象,许多研究人员,包括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开始认同SW诅咒的说法。 
        
         
        印度贝拉理工学院(Birl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建筑系Bimal Chandra Roy等人近日对自然资源丰富和经济效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个文献回顾,报告结果发表在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Current Urban Studies》(现代城市研究) 2013年12月刊上(点击阅读原文)。 
         
        作者分析了资源诅咒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不同时间段资源的影响、自然资源的类型、资源诅咒的两种模型等方面,讨论了资源诅咒理论存在的缺陷,包括:测量问题、数据均值的使用期问题。并从国家自然资源的制度和政策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资源诅咒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国家过渡依赖自然资源,倾向于执行一系列糟糕的制度标准,这就说明国家的发展必须要做出一些制度的改革。如果自然资源的利用对经济的发展没有良好的影响,ZF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多个国家的经验表明,丰富的自然资源到底是诅咒还是祝福,它取决于该国的环境和特定资源的种类。资源诅咒以1970年代的十年矿产的发展为原型,是一个重大的错误。 
        
         
        丰富的矿产并不是一个诅咒,之所以存在诅咒,都是自找的,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应该符合国情。 
        
         
        本文版权属于科研出版社(http://www.scirp.org/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