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即将过去了,这一年学习到的东西有很多,趁着圣诞节的晚上,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先说说记忆中拿过的股票吧,记得去年这个时期,对于股票投资这个事儿还是自己原来的那一套,技术为上,专注于寻找技术面完美的票,然后冲进去,但是实际上效果一般。自己也崇尚概念股投机炒作,但是实际上现在来看,自己买的概念股都是多年前的概念股,而这种概念现在已经消失了,所以一来二去,没有逻辑凭感觉炒作自己想象中的概念股导致亏多赢少。而恰恰,这时市场上却正在慢慢酝酿着牛股。
后来,听同学推荐了个中国化学,对其了解的程度其实不深,只知道其是只白马股,在行情不错的时候会有好的潜力,于是我在股价接近60日线的价格(约7.5)精准抄底,之后股价一路慢慢上涨,期间也有过一些回调,起起伏伏,我的心也跟随着起起伏伏,最后在9块钱不到的位置全部出掉了。实际上,从后市来看,我是错过了加速上涨的阶段。之后亏损较大的一笔出现在煤炭股上,买了昊华能源,逻辑不清,买进去的理由也不清楚,后来出现了大跌,我基本上买在了15块钱的头肩底突破位置,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也是全年的最高位。这笔交易被套了近20%。事后来看,煤炭股的投资逻辑在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煤炭价格上涨,经济周期处于强势,而2013年的经济顶多是个弱复苏,资源、煤炭价格一直在跌,跌倒最后,基金经理看都不想看这两个行业了,这两个行业的研究员成为了最吊死的研究员。在这种既没有基本面支持,也没有概念支撑,没有人气的炒作注定是要亏钱的。
然后又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操作,什么恒邦股份啊,华兰生物啊,钱江水利啊,都是没什么根据的炒作,也没什么市场人气和知名度,资金的参与热情也一般,我当时基本上的都是冲动买入,然后要么微利,要么亏损出来,着实是无聊。
之后买了一个华力创通,是北斗概念股。这只股票我又是站在技术面的角度发现的,然后看了下相关的资料,对于北斗相关的东西做了简单的了解,基本面结合自己的技术分析,最后在一个巧合碰到的利好涨停后出来。实际上后面还有一小段涨幅没吃到。后来它被王亚伟相中,成为了市场的一个热点股,我在横盘的时候一直观望,却没有再买进去过,错过了最好的时候。想想原因,还是自己功课做的不足,这只票的基本面在一年内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我能够搞清这之前的炒作逻辑,后来参与者的类别,关心其价格的走势,或许能够窥探出其中。而自己错就错在,没有发现其内在的潜力,以至于在其横盘时将其踢出自选股,后来涨多了才发现,那已经晚了。
这中间,不得不再提到另外一个股票,算是市场 的一只大牛股,那就是鹏博士。室友在私募实习,老大让他去研究这个票,通过调研、整理数据、做盈利预测模型等方式,得出了股价被大大低估的结论,号召我们全力买进。这基本上是这只股票的最后的震荡攀升期,当时的股价在6-7元,他自己重仓买入,另外也有很多人买了。然后我在一边帮忙看技术面,那时候的我是多么无知。当时他做出来今年增速有45%,而PE仅20来倍,估值有翻倍的空间。我对此浑然不知,仍然用自己所谓的技术面去分析判断后市。结果一直对着他们唱反调,后来事实证明,鹏博士第一波就翻倍,第二波再翻一倍,室友在此赚到了130%的利润,在第一波主升浪时稳如泰山,在复牌后第一天逃顶,我真是对他佩服至极。此外,室友推荐的卫宁软件乃是两市的孤品,不过机构扎堆,大资金根本买不进去,他22块钱让我买,我没买,现在70了。还有天喻信息,就不多说了。我真是猪。。说实话,那时候对这些都没什么概念,现在想起来,愚昧真的好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无知,不知道自己的愚昧,不懂得向别人请教和学习,这才是大忌。
自己一直想要去做一个分析师,但是在行动上却坐的远远不够,前半年的插科打诨就这样过去了。
后来又买了一些乱七八糟的股票,比如什么珈伟股份啊,盾安环境啊,只后跟随老师的思路,对于股票选择有了一点点的概念,老师的思路很简单,就是要寻找朝阳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如电子、医疗等行业,推荐了长盈精密、立讯精密、信邦制药等几只票,我在长盈精密、立讯精密都赚到了钱,特别是立讯精密,在21块钱多的时候买到的,我简直是买到了最低点,进去后没几天就拉升了,一下子干到了30块钱,我竟然在那个跳空高开的大阳线下就退出了。可见我的小民思想是多么落后。实际上,这也是知行不合一导致的。明明知道立讯是只长线票,短期有利润了就更应该拿住,而自己却退缩了,白瞎了自己潜心去看券商的研报,了解公司和行业的发展。
看来,短线真的不大适合我,短线思路也要在我的脑袋里踢出去。
后来,换了个地方实习,在这里遇到了很多非常nice的人,教了我很多东西,自己也慢慢去摸索一些东西。自己研究了新界泵业,老大交给我的时间是8月份,我在10月份完成了深度报告。按照券商研究的方法,把这家公司里里外外的东西都翻了翻,找到了公司业绩增长和股价上涨的驱动因素,也提出了与其他券商一些不同的看法。最后得到买入的结论。事实上,自己也在19块钱就买了这只票,不过又是短线思路害了我,或者说在交易前没有想清楚害了我,我在20的时候又都跑掉了。在23的时候才发现股价原来已经启动上涨模式了,当天买入,却遭遇第二天的跌停,为了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坚持在跌停板买入,不过就做了个T+0,当天还是被封死跌停板。之后连续出现了好几天的上涨,我也有在这个过程中做T+0。现在回过来看,如果那天跌停板买入不动,实际上比作T+0要完美的多,而且舒服的多。短线思路对我个人的获利其实是有影响的。
之后又买了一些乱七八糟的股票,比如什么华帝股份啊、新疆城建啊、吉视传媒、西部建设,很多都是一冲动就买了的,根本没有什么操作计划和逻辑可言,所以很容易就出现亏损的情况。最近买了个莱茵生物,运气真的很好,当天买了,第二天涨停,之后连续几个交易日大涨,但是我在没涨停前就出去了,这或许就注定是我挣不到的钱吧。
目前,看好的股票是永辉超市,看好它的稳健扩张模式,作为防御型品种,自己也买了很大的仓位。也经常想着去做做T+0,降低成本。实际上,或许不做比做更好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想想自己在立讯、新界上的教训,还是坚定持股吧。
关于研究
证券研究的价值在于帮助投资者找到衡量股票价值的一杆秤,增强交易的信心和成功率。
根据我个人的这么多交易经历来看,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后买入的股票比盲从买入的股票获得利润的概率大很多,仔细分析内在原因,就是第一条里所说的,有足够的信心拿着自己研究过的票。所以,如果要想获利,不付出点劳动是不可能的。关于证券研究,就我目前学识了解到的,无非是几种:1.行业研究,发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机会。一个行业的兴衰必定与国内外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等因素密不可分。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事后来看往往比较简单,但事前要发现行业层面的投资机会则需要深厚的行业经验积累。对于我来说,曾经学习并自己搭建过工程机械行业的分析框架,对于前几年轰轰烈烈的几只大牛股为什么暴涨有了一些了解和积累。以后要从这里衍生出去,来搭建别的行业的分析框架,慢慢学会从行业层面找投资机会。就机械行业来看,工程机械是过去的,油服、专用机械中涉及到节能环保的是已经发生的,而冷链、机器人等行业可能是未来几年中会出现较大机会的。2.公司研究,大致有几类,一个是公司受益于行业发展机遇的,一类是大行业小公司类型的,还有一类是行业一般但公司牛的。这些类别都能产生大牛股,但是其中研究的思路和所需要跟踪的东西却大大不同,我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多多加以区分,然后整理出自己的针对性研究框架。3.主题研究。这一块是我自己接触的少的,但是却是能够产生暴利的东西。我先不对今年TMT行业的牛市定义,单就七八月份的上海自贸区炒作,这就是纯主题。中国股市的一大特点就是概念炒作,概念股获利最快、风险最大。若能真正深入理解概念,或者胆子大,或者技术高超,这块是对个人的投资业绩增长最快的。但是,我个人对于这块东西操作却很糟糕,自己理解的概念永远无法赶上股市变化的,这一方面在于自己努力不够,另外一方面确实是市场千变万化难以捉摸。
此外,研究是短期和中长期的结合,短期可以定逻辑、下结论,但需要中长期信号的不断验证,所以要跟踪自己所研究的东西。
综合以上,也是行研分析师需要干的,第三种则是策略需要看的,对当前的我来说,应该把精力放在提高前两种研究能力上。
关于投资
投资是检验一个人是否知行合一的标准。
研究层面的东西大多数人都能做,就像上学一样,一般来说,在里面呆的越久,学到的东西可能越多。但是投资关乎人性,这是最难跨越的东西。反思下自己的行为,所有的投资失败无外乎几点:1.冲动。自己是懂技术的,也承认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但是完全凭靠技术去简单地买卖,对我来说是不合格的。冲动就是因为自己看到了某些K线组合,看到了某个新闻,或者是听了某个消息,头脑一热就杀了进去。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一买入就后悔。冲动的另一个方面是买票不掌握时机。股票不会立马一飞冲天,跟买到莱茵生物这样的妖股的概率是很小的,所以耐心等待价格回落或许能降低很多成本。2.不做功课。跟冲动有点类似,没有深入去研究一只股票,单凭几个方面就判断买卖,显然是太草率了。3.缺乏耐心和恒心。自己其实是个比较固执的人,但是到了股市,却总拿不住股票,这真的是人性的弱点。这个跟上面两点其实也都有关,只有对自己绝对的自信才能保证拿住看好的票。
我渐渐找到了能够赚钱的方法,就是对一只股票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耐心等待价格回落到较好的位置,然后进行技术研判,最后建仓耐心等待股票的拉升。至于T+0,感觉自己做的一般,而且耗费精力,以后尽量少做。卖股票是自己最需要强化的,希望来年能够进步一点。
投资是技术,更是艺术,我在这条路上要走的还有很长很长。
最后,告诉自己: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公司和行业,用感性的思维去感知市场,这是我2013年的感悟,也是2014年需要践行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