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春末,哥伦比亚商学院举办了一场金融巨头之间的辩论会。
它邀请金融学术界的泰斗之一迈克尔· 詹森(Michael Jensen)作为正方,来解释有效市场观点的正确性,并邀请巴菲特作为反方和他对垒。知道自己面对的观众都是专业投资者,詹森勇敢地讲述了随机漫步理论。如果选股者还存在,那只是因为糊涂的外行对于如何投资有一种“心理需求”,答案即使毫无价值也无所谓。詹森向他的听众肯定地说,少数几个貌似否定了随机漫步假设的基金经理只不过是幸运。没错,一些人连续五年战胜市场。但如果你让100 万人掷硬币,有些人会连续5 次抛出正面。掷硬币没什么技巧,投资也是一样。
接下来巴菲特进行了反驳,这个反驳可以作为对冲基金的宣言。他开始假装对詹森的说法表示同意,请听众想象一个全国性的掷硬币比赛的场面。在比赛的开始,每个人都会掷硬币,那些掷出反面的人将被淘汰出局。10 个回合后,还有220 000 人留下,由于人的本性使然,幸存者将开始变得有点骄傲自满。在聚会上他们会不经意地告诉有吸引力的异性他们的秘诀是什么,以及他们对投掷的独到见解。20 个回合后,剩余的215 名选手将开始变得难以忍受地自高自大,出版一些关于掷硬币的艺术和科学的愚不可及的书。但是有些商学院的教授会指出,如果22 500 万只猩猩掷硬币,结果也会是一样,也会有215 只猩猩连续投出20 次正面而胜出。
为了反驳詹森的说法,巴菲特开始找它的漏洞。如果胜出的215 只猩猩在
全国范围内随机分布,他们的成功可以用运气解释。但是,如果215 只胜出的猩猩中有40 只来自同一个动物园,这个掷硬币的现象会不会有别的解释?巴菲特说,统计上看似随机的现象在考虑其分布后可能完全不同。如果你发现一种罕见的癌症在一个特定的村庄很普遍,你不会把它归因于机会,你会分析水土。
巴菲特接着说明选股的成功并不是随机分布的。相反,表现卓越的那些人
来自一些特定的“村”,这个“村”不是由地理位置界定,而是由他们的投资方法界定。
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巴菲特列出9 个进行传统的价值型投资的基
金经理的记录,从本杰明· 格雷厄姆——巴菲特的导师开始。其中三人曾于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在格雷厄姆- 纽曼公司(Graham-NewmanCorporation)工作,而其他人受巴菲特和他的同伴的影响改用格雷厄姆的方式。巴菲特宣称他举的例子并未经过刻意挑选,他报告的是所有格雷厄姆- 纽曼公司有记录的以前同事的结果,而且他手上的所有资金管理人都用价值型投资法。在没有模仿其他人的股票选择的情况下,沿用本杰明· 格雷厄姆方法的人无一例外地都战胜了市场。难道这只是简单的运气?
巴菲特的观点总体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仅从投资业绩的数据方面来看投资经理,那些成功就是运气,可以忽略不计——就像连续投出10 次正面的人一样。但是,如果从属于某种特定的智力“村”或投资风格来理解投资管理,他们的成功可能就不是随机的。
摘录自 More Money than God: Hedge Funds and the Making of a New Elite
by Sebastian Mallaby
中文译名《富可敌国》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关于美国对冲基金的发展过程的书。中文译本下载链接: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57476-1-1.html
Let me know if you want the English Version.
本书的独到之处,就是完整地讲述了对冲基金行业中巨星的成长、辉煌以及淡出历史舞台的经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十年。本书作者广泛搜集各方面资料,来还原这些行业巨星在当时的情况下,如何巧妙的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窥破市场的玄机,从而在与市场博弈的过程中获取最大的收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市场作为世界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很多金融产品和运作方式都需要得到发展和完善,对冲基金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对冲基金还不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行业,甚至曾一度被视为洪水猛兽;但在美国,这个行业已经产生和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美国对冲基金行业的窗口。他们的经验,对我们来说有着借鉴作用。一方面,本书有助于了解美国对冲基金的发展过程,通过深入地讲述几位大家的成长经历,勾勒出美国对冲基金整个行业的历程。另一方面,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对冲基金玩家。在对冲基金的博弈中,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市场,还有市场后面千千万万
的玩家。不同玩家对市场的反应,使得本来就复杂的市场更加变化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