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公共经济学
2762 4
2005-06-17

sunyaa朋友在本版发了一篇关于转轨国家分析的文章,让我产生了如下思考:

东欧困境与中国奇迹是今年来经常讨论的两个话题,同是转型国家,转型前一样的非市场经济,一样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为什么会选择不同的转轨模式——激进与渐进?

请大家给与分析,分析好的给与奖励。

可以从转轨前后政治、经济环境的异同来考虑。

sunyaa的转贴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7644-1-1.html&page=1

在八楼我给了一个概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6-17 21:35:00

学术界对转型国家的讨论早已超越转型速度——渐进或激进的讨论,转向于对“华盛顿共识”与“渐进——制度”观点的比较,且有一定共识;对两国改革差异的分析,历史制度主义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同是转型国家,转型前一样的非市场经济,一样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样一个判断是欠妥的,两国在政治经济权力的集中度,国内结构的制度化上都有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可以实行对外经济改革,而不改变政治制度”。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中国的改革其实包括1960年代和1978年后的,甚至很难说没有当年的文革,刘邓的路线实行下来会否有今日的状况。而苏联在1985-1989是实行了渐进改革的,然后才有社会主义改革新思维。

历史是有偶然和幸运的。版主提出了一个好问题,而很好的学术讨论是,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探求有较强解释力的自变量,并说明因果机制,而不是谈自己的感受、感想和判断,要的是因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7 22:28:00
这个问题其实分析起来很费劲的,说不清楚;中国从“莫斯科对北京的映射”,到“华盛顿共识”难说成功与否;中国的模式与俄罗斯相比似乎有优势,但是,历史还在前进,未来还未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7 22:33:00
以下是引用sunyaa在2005-6-17 21:35:09的发言:

“同是转型国家,转型前一样的非市场经济,一样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样一个判断是欠妥的,两国在政治经济权力的集中度,国内结构的制度化上都有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可以实行对外经济改革,而不改变政治制度”

我承认你认为差异的地方,但这并不代表我的判断是欠妥的,我以为我的判断与你的差异不构成矛盾。

首先,从经济体制上来看,两国改革前的体制都称为“计划经济”,但是“计划”与计划是不一致的。东欧的计划经济是工业文明基础上产生的理性主义产物,具有代表性的是东欧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康托洛维奇的数理经济学的“计划最优化”。

而中国实际的情况是既没有市场,也缺乏真正的计划。所以讲两者都是“非市场经济”

其次,我讲之前社会主义制度,之后自然情况是有差别的。当然,两者之前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制度结构上面也是不同的。也正是这些不同造成了同是经济转型,他们采取的路径不同。

比如,东欧在改革前的制度中对农民的保护更多,改革对于他们利益的触动更大,对于改革的反应也不同于中国农民。

相同的部分毋庸置疑,相同掩盖下的差异也是巨大的。我发起讨论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来一起发现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24 23:27:23
跪求经济转型资料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