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164 4
2008-01-08
作者: 李龙

  经济学家茅于轼5日在广州演讲称,他赞成提高高校学费,也赞成电费提价。他认为,中国高校里,穷人孩子的比例只占到10%~20%,通过提高的学费来增加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才是解决穷人上学问题的最好办法。如果高校学费降低,是让富人搭了这个便车。

  提高高校学费的观点在经济学家口中已不是第一次听到了,北大张维迎教授也曾表达过同样的主张,认为中国目前穷人上不起大学的原因就是收费太低,因而可以提高收费,并将其中的80%作为奖学金,这样穷人就上得起大学了。

  从经济学原理上来说,经济学家们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那就是提高的学费能投入到奖学金和助学金中,并能为穷人所享用,这样的一个逻辑假设确实能够对穷人有所帮助。让大学学费发挥类似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倒也不失为一个经济学的大胆设想。

  不过,这样的逻辑预设在现实执行中恐怕难以兑现。其一,没有具体的制度能保证提高的学费一定会被作为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时下高校欠贷严重,有报道说我国的高校贷款总额超过2000亿元,前不久还传出了高校卖地还债的消息, 因而万一高校学费涨价了,高校自不会放过这块“肥肉”;其二,学费本质上不同于税收,没理由让富人多交学费来办高等教育。而且奖学金是对品学兼优者的奖励,富人家的孩子也有享受的权利,不应该被排除在奖学金之外。事实上,奖学金只奖穷不奖富,与茅老以前所说的“富人的权利必须受到尊重”这一观点也自相矛盾。

  倘若以上所说的还只是囿于经济学的视野,那么站在民生的角度,高校涨学费的结果,只能是让越来越多的穷人上不起大学。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高校学费标准大约占人均GDP的20%左右,然而我们的高校学费已经接近于人均GDP的60%~70%;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蓝皮书》的调查也表明,近20年里,大学学费涨了约25倍,10倍于同期居民收入的增长。很明显,我们的高校学费已经很高了,如果再上涨,穷人连进高校的机会都没有了,还何谈享用富人所“捐赠”出来的奖学金。这么简单的道理普通人都明白,经济学家不会搞不清楚。

  我们的高校学费为何偏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06年教育经费统计情况,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统计表明,有1/3的省份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的增长要求。虽然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增幅加大,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GDP的3.01%,没达到4%的要求。政府投入不到位,靠提高学费来解决穷人上学难题,这种方法不仅在情理上难行得通,事实上也解决不了穷人的现实问题。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温家宝总理曾经从穷人的经济学,讲到过穷人的教育学。“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靠的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即教育理念向穷人倾斜,而不是涨学费。寄望于高校学费的“劫富济贫”,理论上既防止不了富人搭便车,同时又是对穷人权利的损害,并不是个好主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8 07:57:00

公共产品富人搭穷人便车本就是常态

作者:曹林

  从教育到交通,再到最基本的水、电、热,这些都属于每个人必需的公共产品,政府只能以绝大多数人的平均承受力为收费标准,以社会最弱者的支付能力为参照系。由于转移支付的滞后性和补贴的间接性、不确定性,绝大多数国家在公共品供给上都选择了以低价尽可能让更多人消费得起公共品,而不是依赖高收费之外的补贴,"富人搭穷人便车"是无奈的选择。

  继去年抛出“为富人说话、替穷人办事”这个引起激烈争议的观点后,近来经济学家茅于轼又语出惊人,鼓吹中国大学应该涨学费:如果降低高校学费,是让不穷的人,有能力支付高学费的人搭了这个便车。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提高学费,通过提高的学费,以增加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来解决穷人上学的问题。基于同样的思路,他也主张电价应该上涨。(1月6日《南方都市报》)

  在这之前,张维迎同样的观点曾引起舆论激烈的抨击。实际上不仅张、茅持此论,以“富人搭穷人便车”为由鼓吹公共品涨价已经成为经济学家惯常的论调。他们认为:很多公共政策,以穷人的名义制定,但是穷人没有得到太多的好处,富人却搭了便车。例如油价,中国当前汽油价格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但汽油一要提价就受到“穷人负担不起”的指责,实际上马路上开车的大部分人并非穷人,低油价受益最多的是富人;现在社会上炒得比较热的几项费用,比如教育、交通、住房,还有最基本的水、电、热的价格,都要防止富人搭穷人的便车。

  防止富人在低价中搭穷人便车———这个涨价理由看似没错,其实不然。因为公共必需品上的“富人搭穷人便车”,这本就是一种正常状态,是政府为了满足公众基本的公共品需求而不得不承受的代价,不管最发达的国家还是最穷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是如此。为了让大多数人用得起起码的公共品,尤其是支付能力较差的穷人,政府必须尽可能维持公共品的低价,富人因为支付能力较强,当然就搭了穷人的便车。所以在必需公共品上“富人搭穷人便车”天经地义,不这样才不正常、才非常可怕,因为那意味着绝大多数人承受不起的高价公共品。

  从教育到交通,再到最基本的水、电、热,这些都属于每个人必需的公共产品,所谓必需就是“无之必不然”:没有水就不能生存,没有电就不能正常生活,无法接受教育向上流动的制度通道就被堵死———所以在这些公共品上,政府只能以绝大多数人的平均承受力为收费标准,以社会最弱者的支付能力为参照系。如果以富人支付能力为标准定价而实施高收费,富人是搭不了穷人的便车了,可社会大多数人就用不起电、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了。

  经济学家会理直气壮地反驳:穷人上不起学,政府可以用向富人收来的高学费以奖学金、助学金的形式补贴穷人啊———这话说起来容易,可我们的制度具备这种即时补贴和转移支付的保障功能吗?当穷人上不起学时,他们能即时获得高校的助学金吗?当穷人交不起供暖费时,他们能迅速被纳入供热保障而不影响到基本生活吗?实际上,由于转移支付的滞后性和补贴的间接性、不确定性,绝大多数国家在公共品供给上都选择了以低价尽可能让更多人消费得起公共品,而不是依赖高收费之外的补贴,“富人搭穷人便车”是无奈的选择。

  有人会愤愤不平地质问,难道真的容忍富人这样搭穷人的便车吗?当然不能。投鼠忌器,为了大多数人享受得起教育、交通之类的公共必需品,不得不维持较低的公共品价格让富人占了便宜———但是,在必需品上不能涨价,可以通过向奢侈品课加重税、向富人征更多税的方式来进行补偿啊。富人在必需品上沾了穷人的便宜,政府有理由向他们征更多的税。如此,富人比穷人承担了更多的税收义务,政府每年教育投入的钱更多来自于富人,这样自然就实现平衡了,富人根本沾不着便宜。

  解决公共品上“富人搭穷人便车”的问题,只能以向富人更多征税的方式完成,而不能提高公共品费用———因为那样会置更多人于消费不起公共品的危险境地,使公共品落入市场化陷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8 07:58:00

大学学费无关富人搭穷人便车

作者:翟春阳(浙江 媒体从业者)

  经济学家茅于轼5日在广州演讲称,他赞成提高高校学费,也赞成电费提价。他认为,通过提高的学费来增加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才是解决穷人上学问题的最好办法;穷人一个月只用10-30度电,富人一个月则可能用300度电,政府的补贴实际上补给了富人。“电费应该提价,然后用提高最低生活标准的办法来补助穷人。”(1月6日《南方都市报》)

  茅于轼主张提高大学学费、提高电费,早已不算新闻。但他刚刚发表的这次谈话又将引起舆论新一波争议,则是肯定的。这些争议也无非在于:补助制度是否健全,高校资金的使用会否受到监督,“不让富人搭穷人便车”最后是不是弄得穷人连车都上不去了,等等。这样的讨论当然是有益的,但我以为,在大学学费这个问题上,尚有另一个关键问题值得思考。

  其实关于电价,茅于轼先生以前曾经提出过另一种规避“富人搭便车”的方法:穷人一个月只用10-30度电,富人一个月则可能用300度电,那么在电价上就应该实行阶梯电价——30度以下者低价,30度以上高价。这个方法,要比茅于轼先生现在提出的“电费应该提价,然后用提高最低生活标准的办法来补助穷人”,那要切实、可行得多。

  但是大学教育收费与消费电力的行为却不能混为一谈。大学教育可以视之为“准公共品”,在收费上理应保持相对低的准入门槛。如果大学教育的“不让富人搭穷人便车”理论发展到极端,甚至有可能把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取消。因为这一理由如果在大学教育上成立,就同样可以在九年义务教育上成立。

  大学教育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文化的传承,这样的“消费”之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也就是主要费用由国家承担,乃理所当然。也就是说,大学教育本就不是一辆“穷人便车”,而应当是一辆公交车。大学学费要不要涨当然有讨论的空间,但实在不应该与“富人搭穷人便车”扯上干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8 08:32:00
呵呵,从感性来说都有道理,我个人在学校也待了近20年,深切感受到,本质问题是学校也太腐败了,养了很多不该养的人,学校领导有几个正真是办为百姓办教育呢,有人说现在学校就是衙门,一点都不错,有多少国家的投入进了少数人的腰包或者被随意的浪费掉了,虽然我也见过了不起的教授,真正为中国学子服务的学校教师,但太少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学校的官僚化才是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现在的中学老师,高校老师素质不敢恭维!!有少部是好的,很多不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9 11:44:00

教育要市场化,而不能包办,只能有针对性地对相关教育机构进行扶持薄弱环节,而不是扶持全部的原则,

否则,懒汉总是饿着要饼。

至于国民交不起学费,教育最终培养目标应该有与市场接轨,也就是要有市场定位,若是市场问题之过,应该进行产业调整,这就关系到政府的执政能力。是考验政府的执政时候,当然,政府工作不是简单完成税收任务和稳定社会这么简单,还要有发展权。这些好象没有明确在绿色皮书里,至少,教育内容里没有介绍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