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落后地区,比如我们这一个贫困县但餐饮业却非常发达,尤其以高档消费为甚。高档的饭店开一个火一个。这明显不符合经济常理,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古人云,“食色性也”,由此可见食是一种生理需要。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爱吃,经济落后地区人们爱吃。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吃文化”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吃是有代价的。吃不只是要付出金钱成本还有时间的成本。按照常理,收入水平越高的地方,餐饮业才是火暴。例如香港广州,人们收入水平高,所以自己动手做饭菜的成本也高,到餐馆吃饭,就相对显得便宜。而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本来就低,当然不愿意把有限的收入再送给饭店老板,因为节约下来的时间并不值钱。这么看经济落后地区,但餐饮业却非常发达,确实是一种反常现象。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熟人社会,所谓的礼仪之邦、热情好客也是对熟人的。几乎没人会对一个陌生人“热情过度”拉到家中去做客。由此现在的中国人不论做什么事都先找一下熟人,觉得这样放心,在从事经济活动时也不例外。由此孕育出了中国特有的“餐桌经济”通过餐桌上的沟通,使陌生人变成熟人,使熟人变的更“哥们”,聊天和客套,反复磨合,拉近关系,建立信任,最终达到降低交易成本和道德风险目的。因此,可以这么说餐饮业的火暴可以看作经济发展的一个迹象。大量的交易在餐桌上完成了,这么说餐饮业越火暴经济也应该越发达。可另人费解的是餐饮业火了好几年了,我们这里的经济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餐饮业并没有带来多少有经济意义的交易量,对经济的发展没有多少明显的推动作用。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令人费解。。。。。。
那就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酒饱饭足后谁去为这顿饭付帐,就是最后谁买单。一顿高档的饭要花四五千块钱,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就是我们这一个比较好的单位公务员两个多月的工资,一顿饭就吃完了!一个一般企业工人半年的收入,一顿饭就吃完了!一个农民一整年的净收入,一顿饭就吃完了!那么其余的时间他们怎么生存????显然消费群体肯定不是他们。国有企业普遍不很景气,地方的财政对这样高档的消费显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拿不出这么多的公款用于吃喝。那么对火暴餐饮业买单的更多应该是那些生意人。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民营企业的交易成本不低甚至很高,既要花钱还得陪时间,这是一项很大的社会性消费,而不是社会财富的积累。生意人在吃的过程中消耗掉了大量的精力财力,那么,用于生产的精力和时间必然减少,扩大企业的规模。带动就业的能力也同样回减弱;就业少了,社会人均收入就跟着减少;收入减少,购买力就疲软;购买里疲软,GDP也就上不来。于是,经济也只好在欠发达中徘徊。
从追求利益最大话来看,较高的交易成本既然已经给定,企业家必须去寻找暴利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支付过高的交易成本。在经济转型时期,唯一的暴利行业就是在政府部门。“官
”,“商”通过餐饮业这座桥梁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官吃了别人“一只鸡”接着就分了国家“一头牛”。我们就可以理解了“餐饮业火暴”是在何种“便宜”的条件下形成的。商家所谓的成本并不是商品的实际价值,而是能带来好处的必要投入。
一个地区如果交易成本过高,那么必然招商引资就变的更难。在招商引资变的更加困难的情况下,由于经济发展的竞争压力,迫使政府把自己提供的公共产品打折(免税或减税出售,而打折过的公共产品,自然影响到对人们产权的保护,如公务员收入不高,造成效率低下,警员警力配置不足,造成社会治安状况不好。。。。。反推一下:如果政府连税收这样的大事都敢随便说改就改,那么还有什么他不敢的。真把钱投了,如果政府再翻脸不认人处于弱势地位的商人恐怕是肠子都悔青了,真正的商人是不会为了那些该交的税收被免而沾这个小便宜,毕竟税收只是企业成本很小的一部分。扯远了呵呵
在经济低增长中徘徊的人们,为了生存和有限发展,也许很长时间内还可能继续陷在这样一个怪圈中:“吃”掉那些本该用投资产业的有限资金,无可奈何的制造着“餐饮业火暴”的没有坚实产业基础的虚弱的繁荣。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能力所能解决的而要靠我们的社会共同努力,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帮落后的地区。
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