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几点看法:
1. 长期起来我国缺乏有效的直接融资渠道(即便资本市场开通之后也是如此),为社会主义建设融资的重担基本由国有银行肩负,因而,各式各样的潜在风险最终都集中在银行业。
2. 虽然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腐败案件层出不穷,但我国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以前是、现在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信用风险。
3. 我们将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亏损归因于政策性原因或体制性原因,表现为国有银行为国有企业的亏损买单,归根结底是国有企业经营效益差,资金使用效率低,导致银行贷款无法收回。又由于缺乏自由定价权和风险控制能力,对于规模较小但投资回报高的中小民营企业项目,国有商业又惜贷拒之。
4. 外资商业银行进入后我国银行面对的不是储蓄分流的风险(国内老百姓从没想过“国有”银行会倒闭),而是优质客户、好的投资项目被外资抢走的风险,因而被迫再次将资金投到风险大、收益低的项目(这回不是政策因素而是竞争使然)。
5. 判断一国金融体系的风险高低主要看该国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没有好的投资回报,无论采取的是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还是境外融资形式,资金链早晚无法维持。
对于外汇储备的使用还有一些疑惑,望指教。
在我看来,外汇储备放在中央银行手里并不属于资源的闲置。因为外汇储备是通过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顺差获得的,但央行每收进一美元,就会按汇率等额放出人民币基础货币,当然央行会采取冲销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但这也说明外汇储备的持有并非对国内经济运行的“抽血”。
同样,当国内企业需要用外汇购买国外设备时,也可以随时用人民币换取外汇。假如我们将国内企业、银行等经济主体视为理性行为人的话,那目前央行手中持有的外汇储备无论有多少,都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从央行角度来看,发行的人民币是对国内百姓的负债,持有的(美元)储备是对美国的资产,资产等于负债。假如央行是独立的行为主体,必然也会在约束条件下追求收益最大化,假如我们质疑外汇储备持有量过大、投资方式不合理,是不是等于质疑央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哈哈,扯远了。

[em04][em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