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006-1-26 22:40:00
有见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4 10:56:0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经济全球化的原则的制定是从发达国家的利益出发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作出一定的牺牲.

在作出牺牲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科学技术.在忍中求发展.中国的经济底子本来就低,在发展中保持谦虚谨慎,姿态要低.但不能把自己贬得太过火,对自己没了信心,在中国求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4 11:01:00
央行官员谈中国金融业的风险隐患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二十日在此间进行的"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谈到了中国金融业存在的风险隐患问题。

  吴晓灵说,金融产品的法律关系大约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物权法律关系为基础,第二类是以债权法律关系为基础,第三类是以委托法律关系为基础。这三类金融产品的法律关系在国际金融业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不过目前在中国,普通民众只认可股票的法律关系,如股民炒股票输了也不会找政府。但是,对於债权关系和委托关系,中国的法律以及金融从业人员和社会大众并没有认识清楚,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清就会带来一些风险和隐患。

  吴晓灵指出,由於历史的原因,中国的信托投资公司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把信托类的产品当作银行存款来经营,因而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这麽长的时间内,中国的金融从业人员和大众并不清楚委托理财、信托理财的真正法律关系是什麽。没有正确区分信托存款和银行存款的区别,也会引出金融风险。

  而中国的普通民众不关心经营存款的银行的风险,也是中国金融业存在的风险隐患。吴晓灵说,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商业银行破产清盘,应该首先用银行资产清偿个人存款。这给中国民众造成一个错觉,认为他们的存款受到国家百分之百的保护,所以从不关心银行业的风险。

  在谈到中国正在拟订的《破产法》时,吴晓灵主张应该将破产的条件制定得宽松些,如企业只要不能偿付到期债务就应该进入破产程序。她认为这有利於督促企业有效经营、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损失。

  吴晓灵还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相关法律的一些漏洞,如中国的法律目前无法追究擅自挪用储户存款的金融机构。她说,建立一个法制的环境,是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治本之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5 10:14:00
是制度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9 09:12:00
中国银监会也开始正视这个问题了,有一则消息:

2月6日,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银监会通过现场检查共查出金融机构违规金额7671亿元,比上年增加1831亿元;在银行业案件专项治理行动中,银监会共发现案件1272起,挽回百万元以上案件资产资金损失14.7亿元。联想到此前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茂林所言———“甚至有人套取了10个亿的资金都没有依法处理”,中国金融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为什么在余振东等人贪污挪用巨额公款案发生后,银行领域的大案依然在发生?现有的监管机制还存在哪些漏洞,如何尽快堵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0 02:04:00

谈几点看法:

1. 长期起来我国缺乏有效的直接融资渠道(即便资本市场开通之后也是如此),为社会主义建设融资的重担基本由国有银行肩负,因而,各式各样的潜在风险最终都集中在银行业。

2. 虽然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腐败案件层出不穷,但我国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以前是、现在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信用风险。

3. 我们将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亏损归因于政策性原因或体制性原因,表现为国有银行为国有企业的亏损买单,归根结底是国有企业经营效益差,资金使用效率低,导致银行贷款无法收回。又由于缺乏自由定价权和风险控制能力,对于规模较小但投资回报高的中小民营企业项目,国有商业又惜贷拒之。

4. 外资商业银行进入后我国银行面对的不是储蓄分流的风险(国内老百姓从没想过“国有”银行会倒闭),而是优质客户、好的投资项目被外资抢走的风险,因而被迫再次将资金投到风险大、收益低的项目(这回不是政策因素而是竞争使然)。

5. 判断一国金融体系的风险高低主要看该国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没有好的投资回报,无论采取的是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还是境外融资形式,资金链早晚无法维持。

对于外汇储备的使用还有一些疑惑,望指教。

在我看来,外汇储备放在中央银行手里并不属于资源的闲置。因为外汇储备是通过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顺差获得的,但央行每收进一美元,就会按汇率等额放出人民币基础货币,当然央行会采取冲销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但这也说明外汇储备的持有并非对国内经济运行的“抽血”。

同样,当国内企业需要用外汇购买国外设备时,也可以随时用人民币换取外汇。假如我们将国内企业、银行等经济主体视为理性行为人的话,那目前央行手中持有的外汇储备无论有多少,都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从央行角度来看,发行的人民币是对国内百姓的负债,持有的(美元)储备是对美国的资产,资产等于负债。假如央行是独立的行为主体,必然也会在约束条件下追求收益最大化,假如我们质疑外汇储备持有量过大、投资方式不合理,是不是等于质疑央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哈哈,扯远了。

[em04][em0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0 07:15:00
以下是引用danel6988在2006-2-10 2:04:00的发言:

2. 虽然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腐败案件层出不穷,但我国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以前是、现在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信用风险。

如果腐败层出不穷,那么,产生信用风险就不可避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0 17:18:00

1.我国目前来说,间接融资占总投资资金的90%,而直接融资仅占10%,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上短线投机者比较多,而套期保值者则基本不存在。有人愿意承担风险,同时也要有人愿意承担风险。这样才能保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不过从侧面也反映了证券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长期和商业银行一样都是政府为国有企业融资取道,同时因为国有企业客观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很难区分是在竞争中受损还是企业经营者的侵吞国有资产,导致了还经常要通过股票市场为国有企业保值增值。到现在为止,股权分置改革进展不大,股票市场现在内幕交易盛行,一般的企业不敢在股票市场上融资。一般的企业也不敢在股票市场融资。

2.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信用这个概念已经在人们的脑海里面淡薄了,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给人们造成的一大危害。对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是导致信用危机的重大原因之一。预算软约束”是Kornai(1980)在分析社会主义经济时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描述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中,政府不能承诺不去解救亏损的国有企业。预算变“软”,指的是在支出和所得之间的严格关系被放松了,进一步可以指决策者预期可能有外部的金融援助,并将这种可能性融入自己的决策行为之中。比如,政府会对国有企业补贴,如果国企的经理人员预期到这一点,反而会没有动机改善经营管理等等。因此,由于预算软约束导致的国有企业拖欠的贷款只会越积累越多。既然国有企业不愿意归还贷款,那么其他的企业自然也不愿意尽快的还清贷款。信用风险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中小企业不容易得到银行的贷款倒也有原因,因为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再加上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是在国家的隐性担保的情况之下,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利益主体,没有真正地融入到竞争机制当中。因此,对于中小企业信息的搜寻办法自然也就欠缺,不过信息不对称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再加上中国长期在法律机制上并不完善,有些问题是很难解决的。

3我国的央行是向国务院负责的,曾经有人建议央行直接向人大负责,不过我没看出国务院和人大有啥区别。央行的独立性是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央行追求收益最大化倒是有点不解?央行好像是不从事商业银行的业务的。虽然我国目前的企业和商业银行非理性的居多,但是强制结售汇制始终让人感觉有点不妥。

4.邮政储蓄改革的完善程度也客观上影响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从目前来看,邮政储蓄的回流影响了我国的基础货币数量,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0 18:18:00
以下是引用bajjio在2006-2-10 17:18:00的发言:

3我国的央行是向国务院负责的,曾经有人建议央行直接向人大负责,不过我没看出国务院和人大有啥区别。央行的独立性是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央行追求收益最大化倒是有点不解?央行好像是不从事商业银行的业务的。虽然我国目前的企业和商业银行非理性的居多,但是强制结售汇制始终让人感觉有点不妥。

这位朋友对收益概念的理解或许过于狭隘了,如果换成效用最大化是不是能理解的通。

目前我国央行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独立性,也就是实质上充当财政部的附属机构。例如,动用外汇储备为国有商业银行注资、为亏损券商填补窟窿、为股市设立平准基金等等皆非一个独立央行所应该做的。在某些人看来央行的钱与其闲置不如用来救济改革中的利益受损者,殊不知央行为财政融资带来的社会成本更大。然而,财政预算是需要每年提交人大审议的,而央行只是国务院的下属机构,客观上造成央行资金可由政府随意调用,这也是有人建议央行向人大负责的原因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0 18:19:2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0 20:15:00
以下是引用danel6988在2006-2-10 18:18:00的发言:

这位朋友对收益概念的理解或许过于狭隘了,如果换成效用最大化是不是能理解的通。

目前我国央行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独立性,也就是实质上充当财政部的附属机构。例如,动用外汇储备为国有商业银行注资、为亏损券商填补窟窿、为股市设立平准基金等等皆非一个独立央行所应该做的。在某些人看来央行的钱与其闲置不如用来救济改革中的利益受损者,殊不知央行为财政融资带来的社会成本更大。然而,财政预算是需要每年提交人大审议的,而央行只是国务院的下属机构,客观上造成央行资金可由政府随意调用,这也是有人建议央行向人大负责的原因了。


我对央行直接向人大负责怀疑的原因是,中国目前虽然也被称作是代议制民主,但是事实上中国的选举机制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人大的意见其实和国务院总体来讲,可能区别并不大。而且在中国目前来讲,即使实现了代议制民主,也需要中国的人大认识到央行的独立性的重要性才行。这样才能使央行不能成为财政部的附属机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0 21:04:3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0 22:20:00
央行应该直接为社会公众负责,向社会公众提供稳定的信用。政府对央行有领导作用,但却不能有直接插手的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14 13:22:00

关于“中国的金融危机显现到底是由于WTO带来才显现的,还是本来自身就存在的?”这个问题的辩论纯属扯淡,其实二者根本来讲没有啥区别,重要的是如何解决,楼主关于这个问题的长篇大论让我感觉比较肤浅。

本人一学术痞子,用语过激指出,见谅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