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的真正隐患是什么?
【下文中,左大培显然犯了一个基本错误。他把中国加入WTO看成是金融业的真正隐患,而不是中国银行的巨大呆坏帐本身的问题。他的理论显得相当可笑:由于中国银行业呆坏帐严重,所以金融业加入WTO,就“留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隐患”。稍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看出,中国金融业的隐患本来就有,没有外国银行进来,这个隐患就一直存在着,只不过,国外银行如果进来,这个隐患就会显现出来,就会发作。因此,这不是外国银行进来的错,而是中国金融业本身的问题。中国加入WTO会获得巨大好处,因为它使中国廉价生产要素的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但如果中国各个行业特别是金融业不是健全的,那么中国就不能、没有福气获取这些好处。这不怪WTO,而是怪中国经济体制、中国原先的经济隐患与缺陷。左大培的错误,显然是将本来是中国自己的问题说成是加入WTO带来的问题。可能,如果不加入WTO,中国的金融业还会在巨大呆坏帐面前自我感觉良好,而不思进取不思改变呢?!如此,就算没有外国银行进入,中国金融业终会有一天“自爆”!――黄焕金】
摘自:左大培2005年4月21日在北京大学的讲演(纪录稿)
但是他们还有另一手,就是WTO协议。这就是市场化,外国的金融机构、银行自由来做人民币业务。这也是一个大漏洞。我们的监管能力还没达到很好的程度,不能把外国在中国的银行和他在本国的银行很清楚地分开。分不开,人家就可以在这边吸收你的存款,然后转到外国去。在这个情况下,我刚刚讲的这一套,什么美元兑换之类,还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如果中国没有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中国人就没办法在外国银行里存款、取款;人们有钱就只能存到中国的银行里去,也不会因为提人民币存款发生金融危机。现在有了大量的外资银行,我们当然也都清楚:我们可以到外资银行去存款,也可以到外资银行提款。这时如果忽然来了一个消息,说中国银行的坏账很厉害,——这也是事实,人家外国银行的坏账都是百分之几,咱们是百分之几十,老实讲,我虽然爱国,到那时也顶不住啊!毕竟钱是自己的,我还是会把存在中国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的钱提出来,存到外资银行去。如果这种情况只有我一个人有,那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万一人们全都这么想,蜂拥把钱存到外国银行去,那岂不麻烦了?那时候就算中央银行不断印人民币也顶不住了,因为都流到外资银行去了。——这是非常危险的状况。而我们现在恰恰已经承诺人家可以在中国任意作人民币业务,就从今年,必须全部落实。这个情况如果任由其发展,发展到一定规模,遍地都是,你们想想会是什么后果?——我们在防止金融危机的处理上的最后一手,可能都要失效。
当年加入WTO的时候,****就问:金融风险在哪里?加入WTO会不会加大风险?我写了一个东西,虽然没有渠道送到最高领导那里,但我可以送到我们院,我们院登出来以后很多地方都在转载,说:这个东西极其危险。这么要命的一个东西,就随随便便地答应了?我就说:参加WTO谈判的那些人都干什么去了?就为了加入WTO这个虚名,什么条件都随便答应,——这样的东西都可以答应?——所以申请加入WTO本来中央是当大事来抓的,但真正加入了的那几天反倒悄悄的、不那么宣传了,不像申奥成功是那么沸沸扬扬的。说明自己也知道毛病很大、问题很大,所以“不要散布乐观情绪”,——因为我们吃亏的条款实在是太多了。——还是那句老话:市场化迷信。你让外国银行在中国开分支结构,就是想完全市场化。我们当时就想“完全市场化”想到这个程度,把自己最软的软肋让给人家。
这些问题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推到什么客观的原因上了,这是指导思想上、意识上确实有问题。我再总结一下,我想强调的就是这两点:第一点,产业结构。由于市场化迷信,中央政府基本上放弃了对资金的调度,结果导致银行放任自由,银行为了自保大量贷款,几次造成很不正常的过热,尤其是房地产。而且使我们陷入两难境地。其实应当打破这个市场化迷信,该引进一定规划的地方引进一定的指导性计划,并且有一定的经济措施甚至行政措施来保护它。还有一点,在金融上,也是由于迷信市场化,搞什么外国自由投资,外国银行自由进入,实际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隐患。
我在这里提醒大家,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些隐患。当然今后还要想办法,怎样防止这些隐患成为“大害”。
| 专业化:银行呆账管理的出路 |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稳定极大地遏制了金融风暴的蔓延,为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创造了契机,赢得了各国政府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高度评价。然而,作为中国金融业根基的国有银行业,存在着大量不良贷款,人行的一项统计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大约为22898亿元,约占整个贷款25.37%。巨额的不良资产,对银行自身的稳健与安全将产生直接损害。为了化解由此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国家于1999年相继设立了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即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CHAMC)、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GWAMCC)、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CINDAMC)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COAMC)。
1999年,我国政府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MC),分别收购、经营、处置来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约1.4万亿元不良资产。当时财政部明确这四家AMC的存续期为10年,即在处置完不良资产之后,AMC将被关闭。其中,2006年底之前债权资产须处置完毕,原则规定2008年前全部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将全部完成。届时,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将走向何方成为一大悬念。 根据国务院2月24日正式批准的财政部上报的资产管理公司目标考核责任制方案,资产管理公司完成资产处置任务后将向商业化方向发展。作为专门为处理不良资产而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近期已经开始谋划战略转型,最先介入投资银行领域。 其实,资产管理公司涉足投行业务早有先例,早在2002年8月7日发行的太行水泥,就是由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担任主承销商。而在2000年11月,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就担任了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副承销商和上市推荐人,这是资产管理公司最早介入上市承销业务。 据悉,目前除晋西车轴项目外,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正在对两家企业进行上市辅导工作,完成了两家公司上市申报材料的工作以及两家企业改制工作。同时,长城资产管理公司还与数家企业签订协议,为其提供财务顾问服务。与此同时,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也正在对几家公司进行上市辅导,商业化、市场化发展也是其发展目标。 据悉,为了推动战略转型,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将资本金运营和投资银行业务正式纳入经营计划指标考核体系。这无疑将给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汪兴益表示,将在系统内外培育和寻找业务资源,扎扎实实做好几个有影响的大项目,拓展财务顾问业务,培训和锻炼好业务人员,为公司战略转型奠定基础。 的确,作为专业处置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几年来运用租赁、打包、商业性债转股、重组等手段盘活、处置了一大批不良资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随着既有的不良资产的减少和处置完毕,及外部市场的激烈竞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是难以回避的选择。
|
一、楼主的观点是中国金融业界10年前的热门话题,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成功解决
二、加入WTO后,中国对其承诺是逐步推进,在特定的时期还可更改,机制上不会造成太大隐患
三、中国银行业的坏账主要是历史上国有单位账款积累,新项坏账并不多
四、还从没有发生过国家银行付不起居民提款的事,呆账的事储民都知道,并不会发生左大培所说的都往外资银行的事情。中国国家银行的信用之高在全世界都是有名的
五、提出人家就可以在这边吸收你的存款,然后转到外国去实在是缺乏常识
关于银行不良贷款,我想我应该说几句:
一、我从事年基层工作,对真实情况比较了解。
二、2001年的时候,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达到50%以上的比比皆是,甚至有达到90%的,真是触目惊心。各家商业银行也好不到那里去。
三、关于成因,主要是机制使然。有人说是国有单位造成的,是的,国有单位承担了很大的责任,但是,很多个人,私营企业也是贷款不还啊。为什么?他们贷款的时候就没有打算还啊,说起来银行利息不高,可是,实际成本却奇高,银行主管都从中受贿了啊。
四、关于化解。无论是资产管理公司,还是正在进行的农村信用社央行票据改革,实质都一样,就是:他人贷款受益,全国老百姓还钱。
五、新数据并没有表明新的贷款坏帐就少。问题仍然非常严重。
国内金融的危机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更要命的是中央政府的改革似乎是想把国有银行的坏账率降低然后卖给老外,或者上市,但是,国有银行的机制改革就没有见什么动静。中央银行的金融管制改革也与现代经济发展有太大差距。没有民营金融的崛起,国有银行能顶住外国银行的竞争才怪,但是民营银行在入世后能有机会进入金融业务吗?我们孱弱的金融在加上国内对民族金融的管制,我们不久就会看见国有银行的牛皮职员拼命往外资银行跳的壮观场景了!
[em01][em01][em01]
人们越来越感到担心的是:随着WTO开放金融业的临近,中国银行将面临存款沽竭,从而使巨大坏帐得不到资金的不断稀释。到时将证明一个事情:国有制是一个坏体制!因为正是国有制的银行被用来去维护国有制的各个企业,从而搞垮了银行,导致了社信用危机。
至于是否真正会发生此类事情,要看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财力,是否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与黄金储备,是否有能力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以填补亏损漏洞。
也说银行。有资料显示,去年交通银行引进汇丰银行投资,获得86%的资产溢价;今年建行股权转让却仅获得17%的净资产溢价,中行获得的溢价更低,只有10%,而对工行的股权转让也只有15%的溢价预期。建设银行以每股2.35港元的价格公开发售了12%的社会公众股之前,曾以更低的价格引入了美国银行作为其首个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资25亿美元出让建行近10%股权。所有这些加上其后花旗、苏格兰银行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参股投入占比,终于引发了“贱卖论者”的强烈批评。 有人说,“100亿美元换来国内三大国有商业银行10%-15%不等的股权,这简直会成为世界银行界的历史性事件”;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我们还在求着把股权卖给别人”。另有人认为,“国内金融企业在境外像甩卖温州鞋子一样竞相甩卖金融股权,甚至多家金融机构向同一境外投资者压价竞卖股份,这将带给中国金融业灾难性的后果。不知这三大行股权权重还会不会继续缩小,如果……就难说了。
我是经常上这个论坛的,很为论坛的繁荣发展叫好。但这个板块实在看下去了,就此帖谈谈对贵宾黄焕金先生诸多帖子的不吐不快之语,
我想请问黄先生,你的文章除了找这个人“商榷”两句,“致”或“驳”那个人两句,再“有感”几句等等外,还有什么内容?同时我发现,为何你只找“名人”的话谈?
另外,你自己谈的某些观点,比如金融,你是研究马克思学说的,你到底懂不懂金融?如果不懂,那不是对网友的误导吗?在学说面前还是谦虚的好,学者有未知领域不可怕,就怕明知是未知领域,还观点多多的学者。
你这样不仅损害人大经济论坛在我心中的地位,也会有害人大经济论坛的发展的!!不好意思,坦白的说,我甚至怀疑你是不是一个想出名的经济学界投机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6 19:40:56编辑过]
我是经常上这个论坛的,很为论坛的繁荣发展叫好。但这个板块实在看下去了,就此帖谈谈对贵宾黄焕金先生诸多帖子的不吐不快之语,
我想请问黄先生,你的文章除了找这个人“商榷”两句,“致”或“驳”那个人两句,再“有感”几句等等外,还有什么内容?同时我发现,为何你只找“名人”的话谈?
另外,你自己谈的某些观点,比如金融,你是研究马克思学说的,你到底懂不懂金融?如果不懂,那不是对网友的误导吗?在学说面前还是谦虚的好,学者有未知领域不可怕,就怕明知是未知领域,还观点多多的学者。
你这样不仅损害人大经济论坛在我心中的地位,也会有害人大经济论坛的发展的!!不好意思,坦白的说,我甚至怀疑你是不是一个想出名的经济学界投机者?
感谢这位先生对我的关注,虽然是反面关注。我不懂什么金融(可能也没有人敢说他懂得金融或者其它什么),但我却懂得某些人在有关这个问题上的一些错误。比如在我这一贴子里所指出的左大培的错误。如果你有一定的眼力,那么你应该会看出他的错误:加入WTO后给中国金融行业带来的危机,并不是WTO造成的,而是中国金融业本身的危机的显露。这个道理我想你不难理解吧。
我不知道我的言论是否会“损害”到你的头脑,如果这样,那也不是我的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由,你可以不同意,也可以不看,但你不能代表别人说什么损害别人的话。
至于我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自由思想者而已。如果你想对我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请到http://hhj.yeah.net,或者搜索网站看看。
中国的外汇如果可以为政府所支配,那么就可以用来维护国有银行的衰弱地位,为它们的呆坏帐买单了。实际情况也是这样,这些钱不是用在维护社会福利,保障民众生活上,而是用在维护国有企业的生存上。因为国有企业是靠银行支持的,银行因此而坏帐重重,政府为这些坏帐买单,实际上也就是从背后支持国有企业了。
中国的大部分资源,政府财政、政府银行、股市,都用来维护国有企业的,但这类企业却效率低下,所以找拖累了政府财政、银行与股市。
在中国低利率是挤不出内需的,原因在于中国人现在存在着子女的教育问题和预防疾病的问题还有养老等问题,所以中国的消费水平不高也是理所当然。我认为据说的活期零利率可能是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一个举措。但是因为国企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导致商业银行的坏帐很多。银行和企业本身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银行本身坏帐就很多,因此考虑到本身银行存在的潜在风险问题。再说,中国银行普遍的自主定价能力就比较差。因此,对中小企业贷款就比较谨慎。至于那些自吹经营状况很好的国有企业,每年的财务报表不堪入目。国企欠债不还是常有的事,而且还不能受到约束,至于中国的股市,主要也是因为国企造成的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并存,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造成内幕交易盛行的主要原因。还有税收,好像政府又补贴给了中国石化一百亿人民币。而社会保障和教育,高科技等行业却缺乏资金。
同意黄先生内需拉不动的分析。这个关键问题不解决,其它行业想上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上个贴子我谈了我国持有过多的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相当高昂。另一贴也谈了过多的国内储蓄很有可能使国家金融陷入困境的问题。目前,银行业也正是抓住这一点证明其让外资入股的正确性,即让国外银行“协助”承担风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理论是不错的。前三天李融荣放出风来说:“不排除在国内上市的可能”。现在是外国银行已从中国淘出了第一桶金,不过这些精明过人的银行家早忆准备好了了下一步,即风险临近时预案,正等着你“不排除在国内上市的可能”实施呢。……“拉个垫背”的恐怕没那么简单。“荣”可以,“损”,你等着吧。
看了hhj老师的帖子,我的感觉是,尽管hhj老师关于中国金融业隐患的基本观点没有错,但是好象曲解了左大培老师的本意。
我的理解是,左大培老师说的不是“隐患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基本上是明确的),左老师谈的应该是金融隐患释放(或解决)的路径问题。所以我还是基本认同左老师的观点的。
尽管加入WTO可以产生一种冲击效应,利用外力触发(或强推)金融体系变革来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但这一做法本身确实蕴涵极大的风险,本质上是一柄双刃剑。试想,万一局势的发展路径出现意外,金融体系出现崩溃性局面,这样造成恶劣影响就会远远超出不良贷款本身所具有的不良影响(实际上不良贷款各国都有)。
总之,凡事皆有度,“市场化”固然有好的一面,但如果滥用,所产生的问题也是会十分严重的。金融体系为国家命脉,所以变革的路径选择尤其需要谨慎(当以国家安全为重)。
一点浅见,不当之处请指正。
同意黄先生内需拉不动的分析。这个关键问题不解决,其它行业想上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上个贴子我谈了我国持有过多的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相当高昂。另一贴也谈了过多的国内储蓄很有可能使国家金融陷入困境的问题。目前,银行业也正是抓住这一点证明其让外资入股的正确性,即让国外银行“协助”承担风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理论是不错的。前三天李融荣放出风来说:“不排除在国内上市的可能”。现在是外国银行已从中国淘出了第一桶金,不过这些精明过人的银行家早忆准备好了了下一步,即风险临近时预案,正等着你“不排除在国内上市的可能”实施呢。……“拉个垫背”的恐怕没那么简单。“荣”可以,“损”,你等着吧。
目前政府正在大力为国有银行解除危机寻找出路,其中与外资银行合资,同时让外国银行的经营方式对中国银行有所影响,是出路之一。另外,上市也是将危机转嫁到社会,从而使国家摆脱危机的出路之一。
我们已经看到:凡是国有因素占多数的行业,要么是危机,要么是民众受苦指数扩大。比如医疗行业是目前民众痛苦指数很大的行业,因为它基本上是国有医疗垄断整个行业,而银行业也得依靠垄断地位,才能使国有银行存在下去,一旦存在竞争,就曝露危机。
看了hhj老师的帖子,我的感觉是,尽管hhj老师关于中国金融业隐患的基本观点没有错,但是好象曲解了左大培老师的本意。
我的理解是,左大培老师说的不是“隐患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基本上是明确的),左老师谈的应该是金融隐患释放(或解决)的路径问题。所以我还是基本认同左老师的观点的。
尽管加入WTO可以产生一种冲击效应,利用外力触发(或强推)金融体系变革来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但这一做法本身确实蕴涵极大的风险,本质上是一柄双刃剑。试想,万一局势的发展路径出现意外,金融体系出现崩溃性局面,这样造成恶劣影响就会远远超出不良贷款本身所具有的不良影响(实际上不良贷款各国都有)。
总之,凡事皆有度,“市场化”固然有好的一面,但如果滥用,所产生的问题也是会十分严重的。金融体系为国家命脉,所以变革的路径选择尤其需要谨慎(当以国家安全为重)。
一点浅见,不当之处请指正。
我的问题正在于:如果中国银行业WTO后,引起的危机到底是WTO带来的,还是中国银行业自身的问题?我倾向于后者,而左倾向于前者。而中国的轻工业则不同,在市场开放后中国的轻工业并没有产生多大危机,反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变得强大了,能够与国外同行展开竞争从而占有自己的市场。
银行业也是一样,在市场开放后,是否能够生存得比过去更好?关键在于自己的“修炼”是否达到了很高程度。
因此,不要指责WTO,而是要指责自身的体制缺陷。而左大培的问题正在于此,即反而指责WTO而不是指责银行业的体制缺陷。
其实质,仍然是拿国民的财产去填补无效体制所形成的亏损。而这些钱本来可以补贴到教育、医疗与养老上面上去的。
这个栏目,我以上了一些贴子,现仍回到主题:
1、金融风险隐患之一是金融体制调控机制不健全;表现在对外资的过分依赖,是世界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引资大国。
2、金融风险隐患之二是外汇储备与短期债务比例、外汇储备支持进口时间、经常项目逆差与GDP的比例、外汇储备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外国直接投资 + 经常项目逆差与GDP的比例等几项主要指标均已超过国际警戒线或国际标准线。这至少说明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快速增长应该放缓。
3、金融风险隐患之三是资本市场效率太低,一方面是企业生产需要资金,另一方面是资金闲置。将外汇储备与国内储蓄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市场机制未建立,这种高储备成本代价是相当大的。考察实际情况,尽管企业经营效率、投资配置效率低下,但这种低效率还不应该低到投入产出比例比外汇存款和购买国外债券的收益还要低的程度。
4、金融风险隐患之四是金融系统本身抗风险能力低,引入外资本是想增强抗风险能力与学习西方的金融管理模式。但引入经验的同时,我以为也引入了“风险”。……对内支付的链条不排除有断裂的可能。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