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 ——明治维新
学号:1115124014 姓名:王悦悦
摘要: 日本的崛起是一段令人钦佩的故事。日本位于太平洋西海岸,面积37万平方公里,资源匮乏,但是海上交通便利。1853年在佩里将军的坚船利炮下,日本清醒的认识到,推翻幕府,学习西方才是摆脱屈辱,实现复兴的根本道路。因此他们开始了激动人心的“维新变法”。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大力推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将军,为日本近代化工业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在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的同时,又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了日本的文化,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对于自身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使日本的民族性得到了空前的统一,国民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从而造就了日本的腾飞。
通过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对比,明治维新的成功对我们新中国的启示主要有:1.进一步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2.重视教育,重视人才。3.发展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4.改革政治制度,使之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正文:近代历史的画面波澜壮阔,激流暗涌。每一个渴望强大的国家都像是飘摇其中的渔船,任风吹雨打,闪电雷劈而毫不畏惧,因为他们都在探寻一条繁荣富强的道路,将自己锻造成一艘航空母舰,以求叱咤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
日本,位于太平洋西海岸的一个岛国。它的面积仅有37万平方公里,而且是地震海啸的重灾区。然而面临着如此恶略的生存环境,日本不只是发展的很好,还是现代世界经济格局中重要的一极。那么,在我们“泱泱大国”严重的这个“弹丸小国”是如何挤进世界强国之列的呢?又对我国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呢?
1853年7月8日,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刚刚跻身于强国之列的美国,派出东印度舰队司令佩理率领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大船,闯入了横须贺港。为了开辟太平洋航线和抢占东方市场,佩理代表美国总统提出了开港通商的要求。此时的日本,已经度过了两百多年闭关锁国的时光,但是,它对外面的世界并非一无所知。在唯一的窗口长崎,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富强的国家,中国与荷兰被允许往来通商。他们善于学习,通过荷兰他们研讨欧洲近代的天文、地理、医学等新兴学科,并由此了解到西方世界的发展。他们非常清楚以自己的力量是绝对不可能战胜面前这个资本主义强国的。于是在短暂的犹豫和争议之后,日本人几乎是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黑船事件”,它就此该变了日本的命运。佩理将军在展示武力之余,用电报机、钟表、望远镜、蒸汽机车和大炮向日本人展示了工业革命的成果。当一部小型蒸汽机车在专门搭建的轨道上开动起来的时候,围观的日本官员从飞转的车轮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和大洋彼岸那个世界的差距。当时幕府对于开国还是相当积极的,他们认为,按照当时的世界状况,日本如果自闭锁国是无法得到发展的,必须进入国际社会,并从中发展成为世界强国。西方的工业文明对日本人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一件小事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日本民族善于学习的精神。一天夜里,两个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国黑船,用手比划着告诉佩理将军:他们想要随船到美国去,看看美国究竟为什么强大。他们的举动让佩理非常惊讶,佩理在日记中写道:“这两个日本人的求学精神令我感动,如果日本人都像他们一样,日本一定会变得和美国一样强大”。
当文明敲开了历史的大门,她就会成为一种趋势,而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外面的世界强烈的吸引着国人。他们非常清楚改变的时候到来了。由于在“黑船事件”中非常软弱的表现,以及它在日本进步过程中相当绊脚,于是“幕府”被推翻了。国民拥立天皇,成立“明治ZF”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明治维新”,拉开了日本近代化的序幕。
(1)前期准备: 1871年,明治ZF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ZF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岩仓使节团的出访都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2)经济上的改革。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ZF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据估算,当时明治ZF财政支出的五分之一,都投入到了兴办企业当中。在开办国营工厂的同时,大久保利通还大力扶持民间企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三菱了,今天的日本国内有一百多家三菱企业,海外还有数百家三菱的分支机构。而在1870年,三菱还只是一个拥有三艘小船的默默无名的小公司。但是,它很快获得了明治ZF委托经营的13艘轮船和海上军事运输业务;一年后,ZF干脆将这13艘轮船送给了三菱,每年还拨给经营补偿费;此后,ZF又购买了邮政轮船公司的18条轮船,无偿交给三菱经营。在如此大力的扶持下,很快三菱便羽翼丰满,1875年,三菱公司就独家垄断了日本到上海的航运业务。
(3)在文化习俗上的改革。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同一千多年前模仿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起奈良一样,如今的日本人又在东京的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这里仿照欧美街市,盖起两层楼的洋式砖瓦房,街道上电车穿梭,夜幕降临时煤气灯就会点燃。
(4)在政治上的改革。早期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而后一场轰轰烈烈的自由民权运动,使明治ZF意识到必须制定宪法设立国会,否则ZF本身很可能被推翻。结合日本传统,伊藤博文制定了日本第一部宪法,《帝国宪法》。《帝国宪法》在巩固明治维新成果的同时,借助日本传统中对天皇的尊崇,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并拥有统帅军队以及对外宣战等一切大权。它其实是表面上的多党制,事实上的天皇制。
同时期的清王朝,也在形式的逼迫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戊戌政变又宣告了维新变法的失败。无可否认,维新变法的内容是很先进的,前途比较光明的,也是与日本“维新变法”最相似的,这一成一败间,却给人诸多启示。
要改革腐朽的政治。日本近代化条件中最优于中国的就是“推翻了封建ZF”。封建势力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维新变法企图保留封建王朝统治的做法是不可能行的通的。因此,在当下我国改革中,要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他是保障我国持续发展的基础。
进一步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在改革中都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不同的是,日本学的很坚定,在ZF主导的资本主义带领下,日本发展很快,举国上下就算紧衣缩食也支持资本主义发展,而在中国,清ZF太过腐败,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并不热心。因此,我们要推行一项改革措施,就必须得到大力的支持,而且必须坚定,否则,在既得利益者的摧残下必定夭折。
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人力资本在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明治维新中就十分重视教育,到1910年的时候,日本 95%以上的男子,90% 以上的女子都接受过教育。这位日本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点也不错。
增强民族凝聚力。万众一心,才能众志成城,明治维新能够顺利推行,很大程度上在于顺应历史潮流,ZF大力扶植,民众积极支持。而戊戌变法比较尴尬,ZF内权倾朝野的慈溪不支持,更重要的是没有调动群众的力量,因此它的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我国应加强爱国教育,发展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样才能一项改革的推行提供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大国崛起》(解说词)
《历史专题——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