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考完出来,为大家回忆下试题吧 PS:我要十个金币 o(∩_∩)o...哈哈
一.简答题:
1.简述虚拟资本积累的特点及其影响
2.简述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3.什么是帕累托最优状态?画图并说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4.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有什么不同?新凯恩斯主义是如何解释这种不同的?
二.计算
1.假定一个竞争性厂商,其生产函数为Q=F(L,K)=AL a(次方)K b(次方),L和K的价格分别为w和r.求:
1,K不变投入时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
2,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并讨论不同的规模报酬时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的影响
2.假定人均生产函数为y=根号下k,k为人均资本,求:
1,经济的总量生产函数
2,年折旧率为10%,S为40%时,人均资本产出和消费
三.论述
1.谈十七大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中初级分配和再分配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看法。
2.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何可以向后弯曲?画图并说明其行为基础。
3.当前我国人民币对美圆的汇率持续升值,请问:
1).这种升值会影响到我国产业的竞争吗,
2).如果你设计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应对这种局面,那么在不改变总收入的前提下,应该采取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呢?请用蒙代尔——弗来明模型加以分析。
3).在人民币升值和现在经济偏热的大背景下,这种总需求管理政策有效吗?是否存在其他的政策思路。
[此贴子已经被lee1st于2008-1-21 3:45:12编辑过]
好的,奖金币10个,另外附赠经验10、魅力10。欢迎大家跟帖讨论!
另外我先试着答一些题目,算是抛砖引玉吧,欢迎大家指正,更欢迎大家针对试题发表各自的见解。
一.简答题:
1.简述虚拟资本积累的特点及其影响
(教材上有虚拟资本的相关内容,但并未专门讲虚拟资本的积累,这道题目其实是以最近中国股市的红火和资产价格大幅上扬为背景的,还是有一定难度,这反应了命题越来越注重运用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
我的答案:
1):特点:
虚拟资本积累与实体资本积累是对立统一的:
统一性:虚拟资本积累是实体资本积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逐步产生的,它的产生天然就是为了促进实体资本积累更好地发展。虚拟资本的积累必然以实体资本的积累为基础。
对立性:虚拟资本积累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发生和实体资本积累脱节的,即虚拟资本积累反映的价值符号可以与实体资本的真实价值无关,其运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影响
虚拟资本积累影响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其正面效应:当虚拟资本积累与实体资本积累相适应时,就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社会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其负面效用:当虚拟资本所代表的资产价格普遍大幅偏离实体资本积累所代表的资产价格时,就会在其积累过程中产生泡沫,这种泡沫破裂时往往通过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传导机制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时还会引起经济危机。虚拟资本跨越国界的投机活动还会使一国的汇率、利率大幅波动,同时使得金融危机在不同国家间具有传染性。国外金融垄断势力可以在虚拟资本积累膨胀的过程中加强其影响支配他国和其他产业的力量。同时虚拟资本积累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的监管难度。
2. 简述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这道题目是政治经济学常考知识点上的原题,那本书我曾经向大家推荐过,而且当时也说过它的资本主义部分题目编排很好的。)
答案要点: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最重要因素,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1)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不变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加快,则预付总资本周转也加快。2)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不变时,由于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大大快于固定资本,所以固定资本比重越大,总资本周转越慢;流动资本比重越大,总周转越快。
2:影响预付总资本周转速度的第二个因素,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它分为四部分:1)劳动时间,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新产品和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2)停工时间,即由于工人休息或机器检修而造成劳动过程暂时中断的时间。3)自然力作用时间,即自然力独立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也就是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独立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理的变化的时间。4)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即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域但尚未被使用的时间。
影响流通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供求状况、生产企业与市场距离的远近,以及交通运输和信息条件等。为了缩短流通时间,就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改进运输工具。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品的销售时间一般是影响流通时间的最重要的部分。
3. 什么是帕累托最优状态?画图并说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这个就不说了,很简单的送分题目,交换的埃奇沃斯盒也是很好画的。)
4. 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有什么不同?新凯恩斯主义是如何解释这种不同的?
(相当经典的流派问题,我认为在回答该问题时需要有效的利用图表工具)
我的答案要点:
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则是一条位于潜在产出水平的垂直线。新凯恩斯主义对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解释是建立在几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的:1.价格和工资黏性;2.不完全性假设3.近似理性预期4.最大化原则。其中价格和工资粘性是最关键的假定,支持这个假定的理论有效率工资理论、交错合同理论、隐形合同理论、菜单成本理论等等。在黏性工资的条件下,物价水平的上升使得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也就是使得劳动力变得便宜,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劳动力实际价格的下降会使企业追加额外劳动,这增加了就业,根据向右上方倾斜的社会生产函数,就业的增加使得产出增加。综上,价格的上升使得产出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在长期内,所有合同都将被重新签订,受到总需求冲击的经济会随着交错合同的逐批重签回到其长期潜在水平。
三.论述
1.谈十七大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中初级分配和再分配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看法。
(分配问题是老生长谈了,我认为这个问题之所以反复考到,一是因为收入分配本身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二是因为这是人大经济学院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如果读过陈享光老师的论文:《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双层收入分配制度》,就会对这个问题理解的很透彻)
2. 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何可以向后弯曲?画图并说明其行为基础。
对以劳动为收入的消费者而言:对劳动供给的增加即是对闲暇需求的减少,即闲暇需求是劳动供给的反面,考察消费者对于闲暇的需求即可得出其的劳动供给。
现在把闲暇也看做是一种商品,那么消费者的闲暇需求问题便成了如何在闲暇和商品消费之间做出选择,使得效用实现最大化的问题:
设x表示消费商品的数量;l表示闲暇时间;L表示消费者拥有的劳动时间;L—l表示劳动时间;w表示工资率。该消费者消费商品和闲暇的最大化问题表述为:
Max u(x,l)
S.t. Px=w(L—l)
闲暇时间关于工资的总效应为:dl(p,w,m)/dw=əl(p,w,m)/əw+əl(p,w,m)/əm×(L—l)
该式第一项表示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该项为负,表示工资增加使得对于闲暇的需求减少,该式第二项表示工资增加带来的收入效应,该项为正表示随着收入的增加,对于闲暇的需求增加。
在消费者收入较少的时候,替代效应居于主要地位,总效应为负,即闲暇需求随着工资上涨而减少,也就是劳动供给随着工资上涨而增加;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收入效应逐渐超过替代效应居于主要地位,总效应变为正值,闲暇需求随着工资上涨而增加,即劳动供给随着工资上涨而减少。这在图形上表现为闲暇需求曲线的向下弯曲,也即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倾斜。
3.当前我国人民币对美圆的汇率持续升值,请问:
1).这种升值会影响到我国产业的竞争吗,
2).如果你设计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应对这种局面,那么在不改变总收入的前提下,应该采取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呢?请用蒙代尔——弗来明模型加以分析。
3).在人民币升值和现在经济偏热的大背景下,这种总需求管理政策有效吗?是否存在其他的政策思路。
(这道题没有想清楚,先不答,以后补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 10:41:44编辑过]
考了2年
感觉今年试题比去年难
首先,与当前经济联系紧密,比如第一题虚拟资本与当前的5000点,比如17大的分配新提法,比如贸易顺差,升值等等,大家要主义.
其次,西经的作图能力今年终于大爆发了.
第三,再次强调,辅导班完全可以不报,时间\金钱\精力都浪费了,而且关键的是效用比0还小.
最后,塌实看书最重要,包括书本每个角落.
先说到这吧,感悟很多,以后在发文,本段同法人大金融流金论坛.
欢迎指正!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国际经济学中的分析框架,其实就是运用IS LM BP模型,在IS LM模型基础上引入国际市场
可以看下人大版本的《国际经济学》,黄卫平 彭刚主编的那本
我来说下吧!
一、简答
1、简述虚拟资本积累的特点和经济影响
2、简述影响资本周转的有哪些因素
3、什么是帕累托最优状态?用图画表示如何推到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4、简述短期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区别,新凯恩斯主义者如何解释这个区别的?
二、计算
1、已知一个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资本的价格,劳动的工资。1)短期内k固定,求生产成本函数2)长期生产成本函数,讨论不同条件下规模情况及对平均成本的影响。
2、给出一个人均资本函数y=k1/2,其中k是人均资本,求1)经济总量生产函数2)若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为不变量,给出储蓄率和折旧率,求人均资本、人均产量、人均消费
三、论述
1、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收入分配问题时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2、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可能向后弯曲?试说明其行为基础
3、当前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我国普遍经济过热,就此背景回答:
1)人民币升值是否会对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有所影响?
2)就此情况,尝试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
3)你认为总需求管理措施有用吗?是否存在其他思路?
以上应该说比较全面了,所有的关键词应该都没有问题。
顺便评论几句,今年的试题应该说出的很“标准”,依然是容易下手,高分很难,这也是人大的传统风格了,对考生还不错,呵呵。政治经济学部分的虚拟经济应该说复习的时候容易忽略,但是毕竟是现实的热点问题,所以考考还是可以理解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去年考过,今年依旧命题,不过比起去年我认为答题思路有了新变化。西方经济学我认为比起去年简单了,考的知识点非常基础,而且陷阱没有去年多,计算题算是在重点范围之内。
再说说我考试的情况,最恼火的是计算竟然把一个公式写错了,晕,不知当时是怎么搞的!!估计15份是没了,看来过线比较难……
题目贴出来,希望08年的兄弟们一起讨论,也给09年的学弟们看看(我去年也是在这里看到真题的)
最后希望大家都成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0 21:40:09编辑过]
觉得今年的题与以往相比,和现实联系的更加紧密,更给注重将理论和当前热点问题的集中。
虚拟资本的这道题其实呼应了今年股市波动等热点问题,考试之前有所想到,而且近两年的试题中没有出现,但之前没有记错的话考过虚拟资本的定义之类,历年真题中有过三次。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又点意外,这应该是和国际金融交叉较大的部分,以往没有作为重点考过,在历年试题中只出现过一次
政经方面,继续秉承人大的传统,和国家政策热点联系紧密,所以今年关注十七大的热点,自然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相关了,而且也再次映证了题目可以连续考这一点
计算貌似比去年难了一些,人大经济学计算题历年是比较简单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 15:53:45编辑过]
个人感觉今年的题尤其是西经部分跟以前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宏观的知识点考的没去年多,但是是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帕累托以前当名解来考,现在考简答,这就要求你不只知道这个知识点,更要知道为什么这样,这样他出这道简答题才有价值。大题,今年不仅政经,西经部分也在跟实际经济形式接轨,所以有志考人大的同学也要注意这方面的积累。总之经济本来就是活的东西,指望它给你按一贯套路来不行,要注意培养经济的思维,万变不离其宗。
哦,还真有牛人写12页啊?
我累了个半死,也只是写满了8页。
15楼的试题,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应该是“在我国经济偏热的情况下,。。。。。”
07届的考生,看08年的题目,感觉有点话说。
第一:整体来看,试题风格不变:经典题目和结合实际的问题的结合,计算题简单。虚拟资本积累,资本周转,帕累托最优状态短期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这都是很经典的问题,将参考书仔细研读几遍就没什么问题。与时事热点结合方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老套得很,估计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以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我国普遍经济过热,为背景 的问题,在2007年我国的经济形势下,也算正常。
第二: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重要性有所下降,就一个简答,并且这个题目以前好像也考过。
第三:我觉得整张试卷的亮点就在最后一个题目。以前人大与时事结合的题目,多数停留在论述第一题那个层次。最后一题从经济热点出发,考察用基本理论分析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不过,依我去年的理解,开放条件下的均衡那一章很少涉及(如果我没有记错,就考过一个BP曲线的名词解释?),不知道今年的考生是怎么对待这一章的。IS-LM-BP模型换成个MS高深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估计会唬住不少人。
想象一下,如果我参加今年的考试,我的情况估计就是这样:
第一个题目,傻眼了!是虚拟资本,不是资本。
从第二个问题开始,我看到每个题目就会有种笔跟不上自己的脑袋的感觉,在心里勾划出大致的逻辑,剩下的就是不停的写。
最后一个题目,估计有点悬,当年我是用心的复习过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均衡一章的,但确实不知道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为何物,最后在考场上能不能联想到IS-LM-BP模型,那就得看那天的人品值有多高了。
整个下来,洋洋洒洒几张纸,定睛一看,自己都吓一跳,为什么?写得太快,字迹连字迹都无法辨认。于是,就开始担心自己的专业课能不能过90分了。
整个下来,还是那句话,想考人大,好好看那几本参考书是王道,是正道。最后想说的就是,大家都不要担心,你要是真正好好复习了,在考场上有奋笔疾书的感觉。那我告诉你,专业课O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0 22:32:31编辑过]
8要被热点蒙住了眼睛,有些热点是不可能考的,考的一般都是理论性政策性强的热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0 22:50:30编辑过]
我今天专业课可考的还行
不过时间不够啊
感觉今年的题目有三个变化
1开始考察国际经济学部分比如蒙佛模型和气调整过程,这是一个方向大家注意.西经开始和现实相联系考察.怀疑这道题又财政金融学院的陈雨露教授出的,大家有没有看过他今年指导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三元悖论和我国的实际经济方面的文章啊?
2政治经济学部分开始减少,
3加强对数学能力考察,大家可以仔细对照以下今年和往年的计算题就会发现一些变化,也许这是一个新方向
今天的数学纯粹关闭了我的人大之门,也许90分都没有,我正想哭,朋友们来年再战.希望与大家交流
共同进步
我的qq364239336
感觉计算题难度比以前大了,尤其是第一题,没有具体的数字,有点抽象。刚看到第一个计算题时实在不知如何下手,后来先绕过了两个计算题,等做完了前两个论述题之后又回来做的计算题,不过第一个计算题还是没做好,估计也就挣点步骤分吧。
由于以前人大真题没怎么涉及过国际经济知识,所以复习时没有重视,不过还是考虑到了IS LM BP ,画了个图,写了个BP曲线方程,由于时间有点紧,最后各曲线的移动方向也不知道搞对了没有。
没有认真地看过虚拟资本,只是最近几天看过政治大纲解析上有关股票的知识,只是简单的提到了虚拟资本以及经济影响,但没有看到虚拟资本积累的问题。考试时我是把大纲解析上看到的写上了,然后写了一点股票价格的知识以及资本积累、积聚的知识。
剩下的一些题应该都是重要的知识点了吧。
写的太快了,字写得不好,估计要在这上面吃亏了。
现在看来,西经的复习要全面,课本要足够重视;但光看课本也不行,结合着人大历年真题,做一些习题也很有必要。我个人感觉金圣才的《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很不错,看这本书可以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把握答题思路;而且,人大真题的答案好多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还有,我觉得做题时要在保证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多写一些,答的全面一些。这次考试,我简答题回答的可能多了点,留给后面的题目的时间就不是很宽裕了。所以说,考试中要合理的支配好时间也很重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 10:02:51编辑过]
先介绍一下自己,我本科读的计算机,今年10月份开始复习考研,由于之前没看过任何经济学相关的书籍,思维方式比较纯洁,基本上还是工科思维,今天考完了,感觉真的很痛苦!所以讲讲我的问题,希望大家尤其是跨专业考生引以为鉴!
客观上讲,本人复习之前算是做了相对充分的准备,都说人大专业课考得比较深,重理论,易下手,高分难!所以在论坛上经常浏览大家的交流,同时也咨询过那些考人大经济的同学如何能考高分,得到的建议就是应该做到重视课本,融汇贯通,回答问题要全面。这三个月看了好几遍人大的真题集,姚开建,西方习题集,包仁的政经习题集,辅导班资料等等那些所谓的宝典,以拓宽知识面,练习答题思路,当时心里也有疑问,答这末多,能写得完吗?之前还在论坛上发过帖子咨询一般一套题答下来大约需要写多少字?可惜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看来专业课还是很有必要进行模拟考试的!
我自认为对事物的运行规律把握还算可以,考试前也预测到一些相关考点,例如总供给曲线(考了凯恩斯和货币,第二年一般会有新凯和新宏观),怕累托最优相关的知识点(去年考得竞争性市场涉及到,通过人大历年真题会发现真题延续性很强,往往连续两年都有相近的考点);经济热点的问题:股市比较热,虚拟资本(真题中曾经出现过,好像是虚拟资本的定义,价格决定等),以及人民币升值(7,8月份曾经炒过外汇,美元暴跌,所以关注过外汇市场,结果还真考了IS-LM-BP曲线,浮动汇率下的政策,可这历来就不是重点,高老都在课本上说了,国际部分知识简单介绍,请参阅国际金融和贸易类书籍!)
还有分配问题(政治没考,我就有种强烈的感觉今年政经那个论述可能会再考分配问题,因为十七大明确强调了更加注重公平)
考试结果: 12页写满。两个大题没写,时间也不够!究其主要原因还是自己学得不好,知识积累也不够,运用不熟练,考试前还有一堆问号。。。。
希望就这次考试能向大家请教一下,
1 看了那末多资料,为什末会出现同一个问题解释都不一样呢?
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单一货币政策,高的课本上说货币供给增长率通常等于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增长率,有些资料上是国民收入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再诸如一些理论的假设条件,甚至推导公式都会有所不同,考前我脑子都快乱了!是不是我太注重细节,学文科应该更注重宏观层面的问题?
2 我的答题思路是否有很大问题?
今年西经的题感觉出得综合性不强,基本都是单个的知识点,类似怕累托,劳动供给曲线这样的题我几乎可以把书上那部分背下来,而且也看过人大的习题集和姚开建给的答案(虽然他们给出的答案不完全相同,但提供了一种答题思路)!
以劳动供给曲线为例,说一下我的答题思路:
(1) 解释劳动供给曲线的定义,
(2) 劳动供给曲线如果得到,
(3) 分析劳动是闲暇反方面,劳动供给向后弯曲实际上就是闲暇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前弯曲,
(4) 说明闲暇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5) 讨论随工资率变化,两种效应的大小,得到结论,
(6) 该供给曲线不具一般性,同时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通常向右上方倾斜。
答此题时我还缩减了不少,结果还是写了快两页。。。。。
3 宏观经济的推导是否很重要?
考试前准备宏观经济的曲线答题思路是:
(1) 曲线定义
(2) 基本假设条件,推导过程
(3) 同其他相关曲线比较
(4) 政策含义
(5) 加上一些评论(姚开建通常都喜欢在最后一段进行批判)
新凯恩斯解释短期总供给曲线那个题,虽然没说画图,但我感觉用文字解释太没说服力(可能学工科习惯了),所以我用画图推导得到短期总供给曲线来解释,本来还想写经济波动,政策主张之类的,但实在没地也没时间写了,匆匆下了结论。
4综上,大家是否认为我的学习已经进入了一个怪圈啊?
这次考试对我打击很大。。我现在正在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学习经济学?
明年很想继续考,希望大家能跟我交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 0:16:55编辑过]
人大的经济题果然够水平,佩服!
个人感觉,总的来说,题目不难,扎实复习并注重专业素养,而后下笔如有神。
所有题目,在复习时都用心考虑过、背过。只是时间有限,有些内容不敢展开多写,只打了八页。
我来说说这最后一道题吧
大家说这个题挺活,但我感觉好像完全可以在书上找到答案的。应该在高书宏观部分的某一章节最后对经济学总结评述部分。具体是说到目前的我国主要存在供给结构不合理而不是单纯的需求管理,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当然在亚洲经济危机时,确实出现需求不足的状况,但目前的经济问题还是应关注供给。
然后可以说一下解决供给结构的方法,这方面书上没有提到太多。我打得有些是政经的东西,特别提到分配不平衡,与前面的公平效率加以结合!
总的说,今年的试题并没有脱离书本,掌握基础才是重中之重!希望大家成绩满意,梦想实现!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