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6097 1
2014-01-07
2008年考入曲阜师范大学,本科时担任过校学生会副主席,考研两年,目前人大新闻学院研一在读。算是知道一些情况,知乎第一次回答献给母校。

另,希望觉得此回答不错的知友请积极点赞,也请知乎编辑酌情考虑上知乎日报,给予更多对于此事不是很了解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的资料。

本回答分为如下三个部分,请各位知友按需查看:
1、曲师大从什么时候开始被称为“考研基地”?
2、为什么曲师大学生需要去考研?
3、央视此次的报道存在什么问题?

本回答的核心观点:
  1、曲师大被”标签化“后,的确对该校的学生继续升学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曲师大自身有作为典型的一些主客观因素,只是比较不走运被世人记住。
  2、曲师大目前考研过热有历史的原因、学校选址的原因,同时也需要从高校疯狂扩招的大时代背景下去分析。校方、学生只不过是做了目前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希望大家不要片面化解读。
  3、央视本次的采访最大的问题是播出时机的问题,做时效追热点而忽视了报道对报道对象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缺乏对报道批评对象的采访,平衡上有硬伤。同时报道上有炒冷饭的嫌疑,一些细节有待商榷。
————————2014.1.7 3:08pm. 更新————————
1、很多知友质疑曲师大是否是唯一一个在县级市设立的大学。我中午问了一下本科学校的老师。老师回复说:”应该不是,因为文革期间,全国在好多地方设立了大学。“所以,这个地方是我的记忆出错了。现已改正。
2、第二部分”2005年考研人数过万“是我昨天的笔误,其实是:”2005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首次过百万,并数年保持高位运行。“这个地方可能会引起知友们的误读,特此更正。

————————2014.1.7 10:35am. 更新————————
  1、修改了答案中的一些事实细节。信阳学院其实是信阳师范学院(感谢@allenzhao 指正),曲阜师范大学是二本A类学校(感谢@MelonRice 和我的一位本科校友指正)。有一部分专业是一本。昨晚临时写的急就章,没想到得到这么多人的支持。自己出了这样的事实错误很是抱歉。
  2、关于中青报、央视报道,我只是从微观的技术和中观的影响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至于两份媒体能不能报,我觉得是完全可以报道的。说实话我也希望这次的报道能刺激本科母校做一些改变。而我这次回答只是希望能给知友们提供一些新闻背后的事实,觉得报道有问题我就说报道的问题,觉得曲师大有问题我就说曲师大的问题,仅此而已。
  3、在回答中,我着力呈现的、也是希望知友们感受到的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现实情况。在1955年曲师大的建校先驱们可能想象不到孔子故里会在半个世纪后发展成为一个更像旅游胜地的地方。扩建新校时,曲师大背后是滚滚的高校兼并扩招的浪潮。从这样大背景下看待曲师大的问题,学生个人的选择、甚至校方的一些选择都有一个新的维度。
  4、最后说一点答案以外的个人感受,与曲师、央视、中青、李斌先生无关。
  看“标签”、履历“查三代”。不仅在考研中存在,等到我们就业的时候,甚至丈母娘第一次见你的时候,这样的事情还是会再次发生。从更大的方面看,社会上不那么公正的事情不仅仅是考研这样一件事情。本答案的部分章节也希望对这样的现状做一点绵薄的贡献。至少在曲师大“考研基地”的这个问题上,希望大家以后见到来自曲师大的学生,先不要下意识的认为:“哦,这是来自考研基地的。”甚至不要将“寒门子弟”的标签贴在他们身上。而是放下以往从别处听来的只言片语。真真切切地先感受这样一个真真实实的人。这样的结局,是最好的了。

一、曲师大从什么时候开始被称为“考研基地”?
  2004年,再过一年,曲阜师范大学就要迎来建校50周年的时间节点。两年前,这所设立在县级市的大学,在距离曲阜三个多小时车程的海滨小城日照建立了自己的分校,希望打破封闭的建校环境。
  这一年,中国青年报一位名叫李斌的年轻记者入职三个月了,他负责跑教育口的新闻。
  不知道这位记者因为什么原因关注到了这所大学,不过结果是他在中青报上发了两篇有关曲阜师范大学的新闻稿《探访一所特别能考研的大学》和《部分地方院校成为考研基地?》在《探访》一文中,李斌记者采访了老师学生多人,并以特稿写作的方式还原了曲师大学子深夜学习场景。在《部分》一文中,中青报人直接将曲师大等一批学校冠名为“考研基地”。直指一部分地方高校“考研高中化”,并明示“从以下这些支持考研的措施可以看出,考研,这一原本属于学生的个人行为已被糅进了更多的学校意图。”、“大学辅导员像高三班主任”。
  从新闻的影响力上来说,这两篇稿件是成功的。用李斌先生自己的话说:
  它引起的社会反响出乎我的意料。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社会各界人士对此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人称著名学者的许纪霖和邓正来也没有放过这次发言的机会,他们将讨论推向了深入,直指“考研变高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制度性根源。
  而对于曲师大等一些被点名的大学来说,“考研基地”的标签就此被贴上。刻板印象一旦生成等待曲师大的结局是成为一个极端的典型,成为被多方解读、片面化理解的样板。而从曲师大考出来的学生,难免会面临新的同学和老师类似的提问:“听说你们那所学校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更有甚者,初试成绩第一第二,复试被刷掉的事迹几乎年年有新的案例。
  2007年,三年后,李斌记者自己也意识到自己这篇稿件对于曲师大这类学校师生带来的伤害,他在一篇《李斌向曲师大道歉》的文章中说道:
  从获知很高的初试分数到复试中惨遭淘汰,那些同学经历了大喜而悲的过程,该有多么痛苦,我难以体会到。对他们来说,原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努力改写的命运,被另一种可怕的方式改变。
而错并不在他们!(原文排版如此)
…… 
  对于当时从业刚满三个月的我来说,因报道而生的沾沾自喜显然沾了上风,我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这组报道会给那些院校的学生带去怎样不利的影响。后来,我才逐渐感觉到,这种喜悦很可能会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一个令人感到强烈不安的信号是:有越来越多的名校和重点大学在大幅度的提升本校保送生的比例。
……
  高校庸俗化的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学生,尤其是身处普通地方院校的学生,比如曲阜师大这类处于二三线中小城市的大学。这里的学生,没有金字招牌,甚至没有勤工俭学的机会。对他们来说,学校生活枯燥乏味,学校之外无处可去,也许只有考研才是最好的出路。
  所以,要拼命读书,要像对付高考一样去考研。当就业把千军万马逼入读研的胡同时,这种举动多少具有悲壮的色彩。无论怎么说,同学们为此付出的努力,都值得肯定和赞赏。
  虽然,他们中的不少人可能会存在种种问题,如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够等等,但对此要负主要责任的不应该是受害者的学生。
因此,我有必要道歉,虽然我无意伤害他们。

  2013年,在李斌先生报道9年后,我也面临着名校复试的问题。一方面担心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过关,一方面自己的本科出身也成为了我担心的压力之源。而上面的这段历史,正是那时的我在网上搜索出来的。由于这篇《道歉》原文出处不可考,因此在复试之前,我特地在李斌先生的腾讯认证QQ空间上咨询了此事是否属实。得到了李斌先生肯定的回复。



(事实上,人大的确有一所名校所应有的底蕴和大气,在面试过程中,在场的七位老师,没有一位问了我有关本科出身的问题。三道专业知识题(一道英语作答),答完走人。同时,也谢谢李斌先生对我提供的帮助。)

二、为什么曲师大的学生需要考研?
  客观上说,中青报04年的两篇文章还是很有问题意识的,2005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首次过百万,并数年保持高位运行。能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抛出这样一篇报道,的确引发了人们对于考研热的思考。
  不过,中青报的两篇稿件更集中于对事实的报道,而缺乏对背后学校、学生考研动机的深入挖掘。作为一位在曲师大日照校区呆了近五年的人,给知友们提供一些自己的观察。
  关于考研的原因,其他的知友已经答道几点:
1、高考本科高分考生落榜调剂,心怀不甘,希望研究生再博一次。
  ——这点的确存在,我认识的曲师大人高考630、650分有不少,一本志愿都是名校落榜。山东的高考竞争激烈程度不是一线城市长大的孩子们可以想象的。
2、就业问题
  ——这个知友有讲到但是讲得不够深入,我再补充一点,曲师大是一所在县级市落户的国内高校。这意味着从这所大学走出的学生没有像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省会等二线城市高校的地理优势。加上第一条的效果加成效应,助推了曲师人的考研热情。
3、校方支持&学校氛围
  这一点是中青报两篇报道中提及的。2013年年底,我回曲师大日照校区的时候,北门口各个校园的考研光荣榜还伫立着,昭示着每个学院(日照校区应该是)的考研成果。经过了十年时间,虽然学校中师生也有对于考研热的质疑反思的声音,但是也还有一些老师认为这是曲师大的一个特色。考研率,也会成为部分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老师宣示成绩的指标。
  而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谈考研,学长学姐在考研的大环境下,进校一开始议程就被设定了。但是值得点明的是:大多数我的校友在大一大二基本上都在体验大学的生活、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谈恋爱、上课学习。从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的学生真的是少之又少。我身边也有不少的考研“酱油党”只是跟风试一试。
4、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乏力
  这一点目前没有知友提出来。新千年初,曲师大也希望摆脱县城办学的窘境,计划出走谋求发展。当时正值日照市伸出橄榄枝,一拍即合。之后两方的爱恨情仇暂且不表。我就说一个事实,到我入学的第二年,2009年,曲师大建校贷款没有还清的还有数千万。
  一方面,这不过是新千年开始的高校疯狂扩招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曲师大目前的考研热一定程度上也是当时扩招时没有考虑到以后毕业生就业的隐患。我想这一问题是摆在目前很多国内高校面前的一个难题。曲师大只不过因为自己先天条件不那么好,大部分学生只好选择走考研这条路。
  另一方面,还贷期间,校方钱紧,自然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多下功夫。师资和硬件上难免跟不上脚步。(不过据听说现在已经好转了,待证实。)学生的受教育质量自然难以赶得上知名高校。眼界窄、动手能力弱、只知道书本知识的问题不能说不存在。
  而现在对于曲师学生来说,不能接受的是学校出身成为一条“硬性门槛”,我本班的同学在上海某高校遭遇校方领导当面说:只要是曲师大的我们就不要。曲师大学生不能接受的是报考的学校没有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证明其不具备升学的资格,而是看到本科出身直接就否定这些学生努力上行的可能性。

三、央视本次报道的问题
  1月4日CCTV13频道《新闻直播间:焦点新闻播报》栏目中在中午11点半左右报道了名为《高“考研率”如何练就》的新闻,报道了信阳学院和曲阜师范大学两所所谓的“考研基地”。由于对于信阳学院完全不了解,仅从央视对于曲师大报道部分进行分析。
  个人认为,此次报道最大的问题在于时机选取的不合时宜。
虽然作为新闻媒体,研究生考试当天算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推出报道。但是对于考完初试,马上面临四月份左右陆续要进行复试的考研学子无疑是给他们前行的道路制造了新的困难。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就在为9年前的一篇报道寻找合理的解释,不难想象,今年曲师大的学生还要有多少人受到这条报道的影响?
  第二,报道的硬伤在于:没有信阳学院和曲阜师范大学校方代表的采访
  这次的报道显然对于信阳师范学院和曲阜师范大学来说是带有批评性的,而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被批评方的解释。新闻中的平衡不在,就给予央视人更多自说自话,主题先行的可能性。个人认为,从技术层面上,这个是硬伤。同样,如果能采到一些已经考到名校的学生的观点,就更好了。
  第三、本次报道有炒冷饭的嫌疑
  时隔将近10年,比较中青报和央视的本次报道,央视没有能在深度上做到跟好。至少在原因的挖掘上算是浅尝辄止了。(说白了,就是采访不够。)如果能多采访一点真正了解曲师大现实情况的人(哪怕是学生),也会比找一个可能真的只听说过曲师大“传闻”的专家要来的实在。不过,熊丙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的确也很关键。
  第四、一些地方有待商榷
  1、从采访流程看,本次对曲师大的采访,不会早于12月上旬。试问,离考研还有30天的时候,加上冬天本来天亮就晚,真的可以说明学生近一年的学习情况么?
  2、曲阜师范大学是二本A类学校,部分专业是一本招生。央视的二本学校定义没有问题。
  3、据个人的了解,曲师12年的考研率没有这么高,不排除个别院系有可能到50%,70%有可能有夸大的成分。(有机会近期向还在学校的老师核实一下)
  也许上面提出的一些问题有一点站在“上帝视角”上找毛病。但是,相信央视人有足够的包容心,接受一名新闻学子善意的批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449771/answer/21457741?group_id=148505851#answer-378110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15 14:05:31
与社会大环境也有关系,这也是市场化的行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