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3243 6
2008-01-23
    尽管对美国次贷风波的关注从07年7、8月份就开始了,但最近花旗、美林等大型金融机构披露的巨额亏损仍是令人感到惊心动魄。不管有多少种原因,一场危机的背后总是离不开风险管理没有做好的说辞。但是,以这场危机而论,拥有全球最顶尖金融工程师的华尔街,又怎会如此大意失荆州?
    其实,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储贷危机除了造成大量金融机构倒闭之外,还催生了风险管理这样一种职业。屈指算来,也有将近30年的历史。一方面,风险管理技术日益精湛,模型设计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自BIS到各国监管机构,无不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至于有人将银行的定义从“经营货币的企业”升级到“经营风险的企业”的高度。
    可是,在现实当中,风险管理却往往难以达到其修辞上的高度。
    首先,这里存在着一个悖论:风险管理做的好,就不会出现损失或者很少出现损失,但是这样又怎么能说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呢?这就像是相处良久而失去激情的男女,唯有分手后方能体会到对方的好处。
    其次,最顶尖的人才都去从事投行业务或者交易业务了,剩下来一些二流的人才从事风险管理。这个道理很简单,华尔街是以业绩论英雄的。最近看报道,高盛的CEO去年可以拿到5000多万美元的年薪,以普通人看来,这已经是天价了。但是一些对冲基金的经理,在年景好的时候,还可以拿的更多。所以理所当然的,剩给从事风险管理的,只能是一些Alt-A或者Subprime的人才了。
    第三,风险存在着不可管理性。有本很有名的读物叫作《与天为敌》,讲的就是风险。确实,多少年来,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在非常努力的试图去刻画风险、降低风险,他们多半用的是概率论这个工具。但实际上呢,DGP(Data Generating Process)更适合用来研究自然科学,拿到人的世界来,便显得捉襟见肘了。LTCM的例子就非常生动的告诉我们,即便有两位诺奖得主助阵,风险这个东西,还是难以捉摸的。这次次贷风波中的证券化产品,其本身的设计便是为分散银行体系的风险。但是,从信贷资产到MBS,再到CDO和合成CDO,最后谁也搞不清楚风险在哪了。
    国内银行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有时候落后一点,也不是一件坏事啊。估计现在华尔街看我们的心情,就像我们有时候看大街上的流浪汉一样:瞧,他们多自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23 13:51:00
hao a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9 00:59:00

国内更差.尤其信贷方面.

这次次贷,实际上主要是制度问题,管理上的问题,跟模型准不准没有关系.

关于模型,Simons照样屹立不倒,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8 22:24:00

无意间翻出斑竹去年的帖子,深得同感!

《与天为敌》说的是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探索,现代金融工程用的是所谓高能物理的数学方法,其实量子力学中的核心薛定谔方程还有个应用——测不准原理,应用到金融工程中就是测不准!这是逻辑问题,好比永动机,其实大家都在造永动机,用模型跑出来的价格买了CDO等于相信了水变油!

这是次贷危机中定价结果被滥用的深层原因,是宣传误导了投资人。。。

回头看,这些宣传是无意所为的吗?对CDS的赔付去了哪里?美国通用申请破产保护,以通用为标的的CDS会发生什么?还会继续热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8 23:11:00
我个人觉得是个监管的问题,金融创新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监管要做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30 10:59:00

我只懂很肤浅的一点点皮毛,但是对这方面颇有兴趣,

来你们这多看看长点见识,提高一下自己。

支持楼主原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