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
无论哪个国家,从长远的趋势来看,或者像古典学派的理论风格一样,纸币本位制度下货币必然贬值,这是由于货币发行的增长速度超过实际产出的增长速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政府总是试图不断地扩大政府开支,使经济处于温和性的通货膨胀状态,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在10%以内。像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全面崩溃,物价上涨的原来的几百倍。俄罗斯由于休克疗法的失败,整个价格提斯完全混乱,甚至倒退到物物交换的时代。所以它们国家特别是德国一直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德国的通货膨胀在整个西方发达国家中都是很低的,一般保持在2%到3%。美国一直是比较高的,除了格林斯潘时代,他见证了美国高增长低通胀的十年,但是通胀率也还有2%到3%,美国的经济很容易受政治周期影响,为了竞选胜利,他们只能减少税收并且扩大政府开支,由此导致的巨额财政赤字连同巨额贸易逆差使美国很容易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在战后的 30年时间里长期奉行的凯恩斯政策导致七八十年代严重的滞胀。
在短期来看,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总是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这是货币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的共识,事实也是如此。而多扩大一些政府开支总比增加政府税收容易,而多发行一点货币也好像是能产生刺激作用,所以短期经济常常是出于温和性的通货膨胀状态。但是一旦人们形成这种预期,这种温和性的通货膨胀就会一直持续下去,物价从长期来看总是上涨的。
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由于体制等原因,大型国有企业总是存在投资饥渴症,而中国强烈的储蓄倾向导致银行资产闲置,于是大量货币流入了国有企业的大型的但是效率低下的项目,于是市场中货币流通增加了,而产出并没有相应增加,这能不导致通胀吗?另外,由于低廉的拉劳动力成本和出口退税使出口疯长,而强制结售汇制度又使大量基础货币投向市场。
但是不通胀不行啊,温和性的通胀可以把利率抵消一部分,于是就会有根多投资, 有投资就不会失业啊。97年国企改革,又碰上金融风暴,中国进入40个月的通货紧缩,CPI指数的增长率是负数了,很多企业就受不了,大批工人下岗,而失业却是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辽宁省有很多国企,下岗的把朱镕基总理给骂死了。其实我很佩服他的决心与勇气。像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都比较快,通货膨胀是比较普遍也是比较正常的。 经济发展形势好,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企业中货币流通的次数增加,而银行也更愿意贷出货币,企业由于预期比较好投资也很积极,这样必然有通胀。
你如果看看CPI指数或者GDP平减指数就会发现,它们为负数的年份很少。
但是要说明的是物价水平是和产出同时增长的,东西虽然变得更贵,但是整个社会却能生产更多产品。
总体物价水平上涨并不是说每一些商品的物价也是上涨的,比如电子产品的价格就是不断下跌的。另外,技术进步、新产品的出现都会使物价下降,但是总体物价还是上涨。长期物价上涨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纸币发行过多。在金本位制度下,物价水平长期中式比较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