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9835 22
2014-01-12
《超越经济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

叶航、陈叶烽、贾拥民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重大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叶航,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经济学跨学科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计算经济学、神经经济学、演化博弈论和演化动力学。


陈叶烽,经济学博士、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


贾拥民,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新政治经济学评论》杂志编辑部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




内容提要:“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是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计算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等一批新兴的经济学科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提出的,不同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设或“理性人”假设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不仅具有自利的个人偏好,而且还具有亲社会的社会偏好;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经济学的分析视野,并提供了一个可以与新古典主义相抗衡的、具有颠覆性和替代性的理论框架。本书对这一前沿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和前瞻性的介绍与探讨,可以为广大经济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从而有助于中国经济学者尽快融入这场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经济学创新思潮,缩短中国经济学研究与国际学术前沿的差距。


全书目录: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3



前  言... 4


目录... 6


第1章  导论:超越新古典——从批判走向建构... 13

1.1 三大理论假设... 14

1.2 三大分析范式... 20

1.3 三大技术工具... 26

1.4 整合与展望... 32


第一篇  来自行为实验的证据... 42


第2章 人类亲社会行为的事实与依据... 43

2.1 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中响应者的拒绝行为... 50

2.2 信任博弈实验中的信任行为和可信任行为... 54

2.3 公共品博弈实验中的合作行为... 61

第3章 超越自利假设的社会偏好理论... 70

3.1 社会偏好的理论模型... 73

3.2 社会偏好的测度和外部有效性... 83

3.3 社会偏好的分解... 97

第4章 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的检验... 109

4.1 最后通牒实验中拒绝行为的社会偏好检验... 109

4.2 信任博弈实验中投资行为和回报行为的社会偏好检验... 127

4.3 公共品博弈实验中合作行为的社会偏好检验... 142


第二篇  来自脑成像的证据... 154


第5章  情感脑:情感在决策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 155

5.1 情感为什么重要... 155

5.2 情感与决策... 159

5.3 情感脑:人类情感的神经机制... 164

5.4 基本情感与次生情感... 168

第6章  社会脑: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 169

6.1 社会脑假说与人类心智理论... 169

6.2 心智理论与社会认知... 173

6.3 社会认知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176

6.4 同情心与社会认知的关系... 181

第7章  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的神经基础... 187

7.1 人类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的神经基础... 187

7.2 正义感(利他惩罚偏好)的神经回路... 192

7.3 人类公平感(差异厌恶偏好)的脑科学证据... 199

7.4 信任与合作行为的神经基础... 201

7.5 进一步的讨论... 205


第三篇  来自计算机仿真的证据... 211


第8章  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之谜... 212

8.1 自私的基因与经济人假设... 213

8.2 孟德尔法则与哈迪-温伯格定律... 220

8.3 演化动力学与演化博弈论... 228

第9章  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何以可能... 237

9.1 群体选择理论... 238

9.2 个体选择理论... 246

9.3 多层选择理论... 255

第10章  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的演化... 271

10.1 从自由走向强制... 272

10.2 基于演化心理学与人类学的计算机仿真... 278

10.3 复杂系统中多样化行为的共生演化... 294


... 303


第一篇附录... 304

1.实验经济学研究方法简介... 304

2.Ztree软件简介... 307

3.非参数检验和整合分析... 308

第二篇附录... 311

1.现代脑成像技术(Brain ImagingTechnology)简介... 311

2.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简介... 314

3.神经伦理学(Neuroethics)简介... 316

第三篇附录... 317

1. 仿真参数描述... 317

2. 高回报合作行动中稳态概率的分布... 319

3. 高规模报酬合作行动中稳态概率的分布... 322


参考文献... 325

中文著作... 326

外文著作... 329

中文论文... 335

外文论文... 336


  引... 381


中英文人名对照表... 382


  记    391


(附件: 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孙涤教授为《超越经济人》一书所写的序言







附件列表

超越经济人序.pdf

大小:337.12 KB

 马上下载

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孙涤教授为《超越经济人》一书所写的序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12 14:36:34
《超越经济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

前言


    自利的“经济人”或“理性人”是新古典经济学传统中最核心的理论假设。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学微观基础的博弈论转向,这一假设却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在一些著名的博弈案例,如囚徒困境、公地悲剧、信任博弈和公共品博弈中,自利的决策却不能给决策者带来最优结果,使“理性人”假设与“帕累托最优”假设产生了重大矛盾;从而导致高效率的公共合作无法实现,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但另一方面,通过大量有关社会困境的行为实验,一些不囿于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学家却发现,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并非只是考虑自身利益,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也会兼顾他人、集体或社会利益,这种行为被称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于是,一个新的、具有替代性的理论假设得以诞生:个人不仅具有自利的“个人偏好”,而且还具有亲社会的“社会偏好”(social preferences)。在这个新的假设下,社会困境可以被化解,而传统经济学逻辑体系的内在矛盾也将得到消除。
    当然,一个新的假设或理论是需要证明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实验经济学(Experimental Economics)演化经济学(Evolutionary Economics)、计算经济学(Computational Economics)、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等一大批新兴的经济学科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同时还引起了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演化动力学、甚至脑科学的广泛关注,使这一领域成了社会科学众多学科之间、以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跨学科研究的前沿重镇。据不完全统计,过去10年间,仅《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刊》(PRS)四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就发表相关研究文献300多篇,包括经济学及各相关学科在内的大量研究成果和研究文献都为“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提供了广泛的、科学的证据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本书就是对这些研究成果和研究文献所做的一个全面梳理、整合与综述。当然,在此基础上,本书也包含了我们自己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理解和研究,特别是提出了一些新的、以中国本土案例为样本的证据。全书由导论(第1章)和三篇内容组成,第一篇为“来自行为实验的证据”(包括第2、3、4章),第二篇为“来自脑成像的证据”(包括第5、6、7章),第三篇为“来自计算机仿真的证据”(包括第8、9、10章)。其中,导论与第三篇由叶航撰写,第一篇由陈叶烽撰写,第二篇由贾拥民撰写。
    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ICSS)的研究生为我们的研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他们是:谈非(现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经济系攻读PH. D)、丁玫(现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信息管理中心攻读PH. D),以及在读博士生李欢、王国梁、罗俊、张弘、李燕、邹铁钉、郑昊力、黄达强、陈姝、应理建和在职博士生浙江财经大学教师郑恒与纪云东。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批准号:11JHQ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批准号:06JJD79003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科研培育项目)对本项研究给予了资助。
    我们感谢汪丁丁、罗卫东、史晋川、张旭昆、韦森、周业安、管毅平、葛岩、朱宪辰,以及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黄有光,美国桑塔费研究院萨缪•鲍尔斯(Samuel Bowles)和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瑞士苏黎世大学恩斯特•费尔(Ernst Fehr),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伯特•博伊德(Robert Boyd),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克里斯多夫•哈沃尔特(Christoph Hauert)就相关问题与我们进行的深入讨论。感谢《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和英国《人工社会与社会仿真》(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等杂志允许我们在本书中使用已经发表的有关研究资料和实验数据。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孙涤教授在浙江大学授课期间阅读了全部书稿,并提出许多宝贵及中肯的建议,而且不吝笔墨为此书写下近万字的长序。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此外,我们还要特别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承担本书策划和编辑的工作团队,他们严谨与高效的工作,使本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得以迅速出版。

叶航、陈叶烽、贾拥民
2013年6月于浙大西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2 14:51:19
从某种意义上,本书就是对这些研究成果和研究文献所做的一个全面梳理、整合与综述。当然,在此基础上,本书也包含了我们自己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理解和研究,特别是提出了一些新的、以中国本土案例为样本的证据。全书由导论(第1章)和三篇内容组成,第一篇为“来自行为实验的证据”(包括第2、3、4章),第二篇为“来自脑成像的证据”(包括第5、6、7章),第三篇为“来自计算机仿真的证据”(包括第8、9、10章)。其中,导论与第三篇由叶航撰写,第一篇由陈叶烽撰写,第二篇由贾拥民撰写。
      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ICSS)的研究生为我们的研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他们是:谈非(现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经济系攻读PH. D)、丁玫(现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信息管理中心攻读PH. D),以及在读博士生李欢、王国梁、罗俊、张弘、李燕、邹铁钉、郑昊力、黄达强、陈姝、应理建和在职博士生浙江财经大学教师郑恒与纪云东。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批准号:11JHQ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批准号:06JJD79003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科研培育项目)对本项研究给予了资助。
      我们感谢汪丁丁、罗卫东、史晋川、张旭昆、韦森、周业安、管毅平、葛岩、朱宪辰,以及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黄有光,美国桑塔费研究院萨缪•鲍尔斯(Samuel Bowles)和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瑞士苏黎世大学恩斯特•费尔(Ernst Fehr),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伯特•博伊德(Robert Boyd),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克里斯多夫•哈沃尔特(Christoph Hauert)就相关问题与我们进行的深入讨论。感谢《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和英国《人工社会与社会仿真》(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等杂志允许我们在本书中使用已经发表的有关研究资料和实验数据。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孙涤教授在浙江大学授课期间阅读了全部书稿,并提出许多宝贵及中肯的建议,而且不吝笔墨为此书写下近万字的长序。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此外,我们还要特别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承担本书策划和编辑的工作团队,他们严谨与高效的工作,使本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得以迅速出版。

叶航、陈叶烽、贾拥民
2013年6月于浙大西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2 22:13:09
感兴趣,读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3 11:53:12
由于系统提示“回复不成功”,导致以上内容多次发送。不知是否可以删除?我还有一些新的资料上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4 23:34:00
《超越经济人》后记

叶航

      30年前,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我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虽然被“经济人”或“理性人”假设简洁、优美的逻辑形式所深深吸引,但对其真实性、尤其是对人性自私的信条一直抱有极大的怀疑。恰在这时,我读到了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一书。当时,它带给我心灵上的冲击、痛楚与绝望,至今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难以释怀。因为这一次,关于人性自私的信条,是从一位科学家口中用“科学”的语言讲出来的。由此我意识到,如果要批判和改造主流经济学的逻辑假设,首先就要批判和改造主流生物学的逻辑假设。但是,主流生物学逻辑体系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无论在形式还是内涵上都要远远超过经济学,我是否能够承担起这样一个看上去似乎难以完成的“重任”呢?但我的情感而不是理性告诉我,我必须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哪怕它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生活在道金斯留下的阴影里而永世不得安宁。于是,从那一刻起,我终身的“学术目标”和“学术诉求”事实上就已经无可挽回地被决定了。
      时至今日,我仍然要深深地感谢哈佛大学著名生物学家、社会生物学的创始人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在我最彷徨、最痛苦的时候,是他的两部重要著作《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与《论人性》(On Human Nature)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力量,使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起码还有一位严肃的科学家和生物学家在和我思考同样的问题。我曾经告诉过我所有的研究生们,虽然我是一个经济学者,但爱德华·威尔逊才是我的精神教父。从那时开始,我关注威尔逊所做的每一项研究以及他所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并深为他在主流生物学界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愤懑,同时也更加喜欢与钦佩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丝毫不为世俗功利所撼动的“贵族”精神,以及那种敢为真理献身的英雄气概。[1] 不过,也是威尔逊的“学术遭遇”提醒和启发了我,或许我应该走出一条与“群体选择”不同的道路(虽然这并不表明我不同意群体选择思想),哪怕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论辩的“策略”;而这正是中国式的智慧,如韩非子所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如何?”(语出《韩非子·难一》)。具体到这一研究领域内,这种方法就是运用威尔逊的对手们“攻击”群体选择理论的逻辑方法——即在“个体选择”的理论框架下,解释利他主义行为(包括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的演化问题。我认为,这才是对“道金斯主义”和“道金斯信条”最致命的武器。[2]
      我始终觉得我在学术追求的道路上是非常“幸运”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所关注的问题逐步成了国际学术前沿共同关注的“热门”问题,不但在生物学领域、心理学领域、而且还在经济学领域、甚至神经科学领域,这一有关“人性”的思考和争论都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与关注。随着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计算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等一批新兴经济学科的崛起与发展,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或“理性人”假设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评。一些既具有主流经济学理论修养、又具有主流生物学理论修养的“非主流”经济学家,如桑塔费学派著名的“三剑客”——萨缪·鲍尔斯(Samuel Bowles)、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和恩斯特·费尔(Ernst Fehr)等人,他们都同时在经济学与生物学两条战线上对“经济人”的自利假设发出了“宣战”。而他们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比如鲍尔斯和金迪斯对史前人类合作行为演化过程的计算机仿真研究、[3] 鲍尔斯对人类狩猎-采集社会基因组数据统计差异所做的计量分析、[4] 费尔等人通过行为实验对利他惩罚行为促进合作秩序的研究、[5] 以及费尔等人通过脑科学和脑成像技术对利他惩罚神经基础的研究等等,[6] 都给我以及我所在的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ICSS)的研究团队带来极大的启迪。
      2003年开始,中心就组织研究生们集中翻译了金迪斯和鲍尔斯的两本论文集,[7] 并于2005年5月邀请他们出席在浙江大学召开的首发仪式,[8] 从而率先在国内向经济学界的同行们介绍桑塔费经济学家的研究和思想,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但其中最为宝贵的则是,在这一过程中,ICSS培养了一批既经过主流经济理论严格训练,又具有批判精神和跨学科视野的研究生们。本书的另外两名作者陈叶烽与贾拥民,就是其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
      有人曾经问我,化30年的时间思考一个问题是否值得?我回答,正因为一个问题需要我用30年的时间来思考,它才是值得的!现在,当这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终于可以让自己面对道金斯及其《自私的基因》了,30年前的绝望终于得以排解;对我个人而言,这也许算得上是某种“了结”。但是,对于新兴经济学方兴未艾的发展、对于我们的跨学科事业来说,这不但不是结束,而恰恰意味着另一个新的开端。因为,本书最后的计算机仿真研究虽然在“个体选择”的基础上对人类具有利他主义倾向的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作出一个演化论的解释,但这种解释目前还只是一个粗略的逻辑支点,借助它来构建一个完整的逻辑大厦,还需要经历大量艰苦卓绝的努力。需要有更多的人了解它、理解它,接受它,并为之增添新的支架,尤其是熟悉这一理论的新一代人的成长。
      我已经为之等待过30年,如果需要,我还可以再为之等待30年。





叶 航

2013年7月16日

于浙大西溪ICSS学术起居室

注释

[1] 参见本书第9章9.3节的相关介绍。
[2] 参见本书第10章的相关论述。
[3] 参见本书第9章9.3.2节的相关介绍。
[4] 参见本书第9章9.3.3节的相关介绍。
[5] 参见本书第2章2.3节的相关介绍。
[6] 参见本书第7章7.2节的相关介绍。
[7] 参见汪丁丁、叶航、罗卫东主编,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论丛:《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来自桑塔费学派的看法》以及《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一个超越经济学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06年出版。
[8] 遗憾的是,鲍尔斯后来因故未能出席这次首发式,由金迪斯代表他在首发式上作了一个重要发言,这一发言后来成了金迪斯2009年出版的《理性的边界》一书的纲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