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举一个例子。假设甲、乙二人同时教授《中级微观经济学》。
甲三年时间不搞科研,他把本科生经典教材(如平狄克等等)的参考文献(多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英文论文)吃得很透彻,而且到处为教材知识点寻找真实生活中的对应案例。
而乙三年时间都在搞科研,但是是在用计量经济学搞宏观数据,发了很多文章。
很显然,科研为零的甲,对中级微观教材内涵与外延的掌握,将甩掉乙几条街。
即便完全不考虑口才因素, 科研更牛逼的人,真的不等于对教材掌握得好。所以对于不设置前提的“科研促进教学”的观点,鄙人一向嗤之以鼻。
如果加上口才因素,情况将加倍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