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问题出现了粮食产量增加,但粮食库存减少;饲料、工业用粮迅猛增加,口粮消费减少;城镇粮食需求增加,农村粮食需求减少的现象,“三增三减”新变化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供需的主要因素。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土地流转势在必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务农人员离开农村,离开耕地,进入城镇打工。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 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2 亿人,而截止2011 年底,预计农村外出从业人员达2.5 亿人,比06 年增幅达100%;外出人员中,其中1.6 亿人去外地打工,0.9 亿人在本地县市就业。当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经营有三化现象:出现“三化”现象,即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由此,土地产出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地区已出现土地流转、承包的情况。
小农经济的弊端。作为生产单元的家庭,无力负担较贵重的农机具和应用较新的农业生产技术,造成生产效率低下;无力承受天灾带来的损失;在市场中无法对抗买方的资本,对农产品的价格没有话语权,不得不受人剥削;生产无规划,不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配置生产资料。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图1: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下降(单位:万人;%)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为了增加收入进城务工,造成土地荒废。针对这种情况,安徽省少丰村把家庭承包的责任田重新集中起把它分为两个部分:大部分好田由大户承包经营,小部分土地继续按照农户口多少分配给家庭承包经营。比较了大户种植与农户个体经营的成本与收益。
表1:种植大户与散户收益比较

小农经济存在各种弊端令土地流转势在必行,国家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及有些地区如农垦系统中实现类似美国大农场式集约化经营。耕地资源价值土地产出率存在提升空间,而拥有土地资源的企业投资价值显现。投资标的:亚盛集团。公司拥有342 万亩土地资源,其中耕地面积47.5 万亩,牧场面积185 万亩,其他用地60 万亩及未开垦土地48 万亩。而且公司转变经营模式,改变此前以“土地租金收入+农产品购销差”为主的盈利结构,转向“统一经营”模式,实施“统一种植计划、统一技术措施、统一机械作业、统一产品收获、统一加工销售”,充分发挥集团化、专业化、集约化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啤酒花、马铃薯、苜蓿、瓜果蔬菜)。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实施节水灌溉工程、科学种植等方式实现单位土地价值充分释放。
我国农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需求的64.10%,比重较大,而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用水比例仅为50%左右,如北美和美洲中部农业用水占49%,欧洲一些国家农业用水仅占38%。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水分生产效率是衡量灌溉水利用是否节约高效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5,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0.75;水分生产效率仅为每方水生产粮食1.0 公斤,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2.0 公斤。
另外,近年来,我国洪涝干旱越来越频繁,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在自然灾害中,旱灾影响面积最大,占自然灾害作物受灾面积的比重常年在50%左右,对产量影响大。如2007 年干旱致玉米单产下降3%,2009 年夏季东北干旱,致使玉米单产同比下滑5.3%,2010 年早籼稻主产区多雨洪涝,早籼稻单产减4.8%,因此发展农田水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保证粮食安全重要一环。
面对耕地面积下降、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是未来重点研究的方面,尤其是以节地、节水、节肥为重点。有针对地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高效栽培技术、新型环保肥料等。
由于滴灌输水前期资金投入较大,目前投资主体仍然以国家投入为主,但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模式成本高而效率低,无法适应农业产业规模化、现代化的需求,农民增收受到很大的阻碍。但高效节水农业的低成本、高效益、大面积作业的特点,要求在项目建设实施和建后管理过程中土地要相对集中连片,因此在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节水农业大面积推广在之前存在一定的难题。土地流转加速,发展集约化农业,这必然催生对滴灌节水需求。我们认为土地流转加速,未来土地连片规模化、现代高效节水技术将完美结合,从而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未来滴灌节水农业将步入发展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