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6896 42
2014-01-15
大致说来,最近在讨论的考研基地的事,很有点类似于标题所提到的口水仗。用类似的逻辑可以说:“你们不要黑考研基地的学生了,他们有多努力你们知道么?!”。一脸大义凛然状。
不过这里有个混淆概念的错误。努力不努力是一回事,努力做的事情是另一回事。不是说努力本身不值得肯定(人总得有点追求吧),而是你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幂幂很努力,不代表幂幂不可以去黑。考研基地也是。如果大学四年的目标就是考名校研,学校几乎全部教学、科研活动,和学生几乎全部的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这个考试上去,功利和取巧就会成为最主要的判断。

说到这就回到一个最古老的问题上来了:学生读大学、校方办大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作为学生,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吧。

话说回来了,1999-2003年我在一所学校读本科,大一那年凑巧系里聘请了一位L城师院(现在似乎改名叫做L城师大了吧)的老师来给我们上某一门课,一个学期16周每周两节课的时间里,他都会用无比激动和牛逼的口气向我们吹嘘,他们学校他所在系的学生,上上一届有几个考上了北大清华复旦社科院,上一届的学生有几个,这一届的学生看起来更用功更努力,会考得更好,云云。听得我不厌其烦。后来学期末,我们系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评师表,让我们“匿名”对每一门课的任课老师作出评价,我也老老实实写上自己的看法,大意是干嘛找个考研基地的人来教我们,他在课堂上教给我们觉得是重点的内容,都是他认为考研可能考研会考的内容,而我们未必会打算考研,而且就整个这门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承来说,这么向学生授课是很有问题的。

当然,这张纸交上去,毫无意外的石沉大海了,我后来没有得到任何反馈意见。不过看起来似乎多少有一点作用,似乎我们下一届的学生,这门课就没有再找这位老师来上(或者只是我一厢情愿的以为我的这封信起到了一点作用吧)。

但这种老师对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影响还是蛮大的,他会用这种方式去影响你本科四年对学习对知识的态度。个人认为,我读的本科学校还不算差,如果用985来衡量的话,生源素质应该还算过得去。班上几个女生学习就非常非常的用功,每节课都去听认真做笔记,我们男生到了期末都是集体找她们借笔记出来统一复印,人手一份作为复习资料的。

但是问题在于,她们只看系里发下来的教材,只把老师讲课记下的笔记背个滚瓜烂熟,别的一概属于课外读物,凡是对于没法提高自己期末考试成绩的书和资料,绝对不会去看。用这种方法,这几个女生都是刷分高手,奖学金大牛,纷纷考或者保送到不同的学校去读硕士了。不过也都止步于这里。


可这种学习方法,对于“研究”来说,害处多多。以古代文学来打个比方吧,一本《文学史》教材,庄子就两三页,讲到他的《逍遥游》也就半页到一页,老师根据这一页内容在课堂上讲《逍遥游》中心思想“天下有大美,形体要健美",学生记在笔记上“天下有大美,形体要健美"。期末把这本教材翻烂把笔记背熟,老师出题”庄子逍遥游的美学思想“,学生照本宣科把讲义记下的内容写上去,知识点都写上去了,拿个90分100分不难。不过背一本书一本讲义20遍,和看20本原著原典,几年后效果是不同的。到了研究生阶段,研究生研究生,就是搞研究的,你不从原典入手不熟悉作者本源的第一手资料,仅仅凭一本阉割过后的文学史和一份讲义,你背的再熟又有什么用?


考研基地的培养模式,也就是前者了。

所以现在给学生们上课,我都告诉他们,讲义我有写,发给你们,你们课后自己去看讲义就行了,讲义肯定能看懂,但考试内容只会有60%来自讲义(总得确保他们努力学习的能够及格吧)。上课的时候我主要讲讲义之外的内容,而且会以书单的形式,围绕某个主题,比如”投入要素的替代弹性“给他们一个reading list,期末考试的40%往往就来自这些list。这样比起手头这本教科书和这份讲义来,学生会感兴趣于整个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基础,并且期末考试也容易利用这课外的40%分数来拉开差距。


一个理想的大学环境吧,应该是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去努力,这个方向应该是掌握知识全局,而不是掌握可能的考试要点。我对考研基地模式有看法,不是因为歧视排名靠后的学校,瞧不起学生的努力,而是在于所学习的内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15 21:44:36
分析的很到位,对学生培养是有利的,只是感觉楼主开设的课程一般人很难拿高分,如果有学生出国读研,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学生的gpa,当然肯定有高手能考好成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5 21:46:29
从长远看,如果学生喜欢走学术道路,还是很有利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5 22:19:19
喜欢这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5 22:27:06
有道理,可是有些问题是体制使然,就算是985院校,又有多少老师能授人以渔?研究又有多少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5 22:31: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