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9569 2
2014-01-17

     1948年派拉蒙法案出台后,院线与制片发行的分离导致了经典好莱坞时代的结束,政策的人为干预导致了市场行为的扭曲,直到1980年代后重新逐步放开。而未来中国同样要求院线分离的政策可能性不大,所以今日中国电影产业最可能在公开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模拟1948年之前的派拉蒙。当然已票房为主导的收入结构也使得这样的对比更具意义。

    20世纪初到二战,一帮来自欧洲的犹太移民凑钱盖拱廊和五分钱电影院(俗称镍币影院,即每场剧5美分一张票),然后在那里放无声电影(1927年诞生有声电影)。之后,拥有了大笔资金后将电影院扩展成连锁院线戏院,并逐步形成了“五大+三小”的市场格局。


    图表1:好莱坞“五大+三小”



    镍币电影院是主要制片厂早期发家的重要动力。我们看到福克斯、派拉蒙、华纳兄弟、米高梅、环球等制片厂早期均是镍币电影院的主要投入者,并因此积攒了向上发起整合的资源,最终创造了各自的传奇事业。


    图表2:好莱坞八大制片厂概况



    镍币电影院以低价撬动出空前绝后的巨大观影需求。和工业时代许多产业一样,低价往往是撬动市场需求的不二法门。美国城镇化与1900年之前就已经完成,1910年代出现的镍币电影院撬动了美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空间。以通胀调整后的口径来看,1930-1950年间的美国电影消费支出创造了空前绝后的记录。


    图表3:美国电影消费支出(1929-2009)



    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行业集中度却不断提高,1930年代以后“五大+三小”的八家制片厂占据了行业利润的绝大多数。


    图表4:30-40年代美国电影市场集中度



    行业高度集中与垂直一体化的大制片厂制度紧密相关。大制片厂通过扩张控制制片、发行和放映全套系统,自家出品影片均可通过最好的影院进行大范围首轮放映,收入更有保证下投入额度更大,最终形成了制片厂制度(TheStduioSystem)。


    影视行业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很多的行业,不仅风险高,而且投资成本昂贵。即使是走过来一百年的好莱坞也无法保证每一部拍的作品都卖座,所以影视行业的风险波动性很大。影视业的高投资和高风险就好比石油工业,全球大的石油公司一般都涉足从石油开采到精炼,再到加油站汽油零售的垂直一体化过程,因为这种商业模式可以把风险最大的环节(勘探)的成本分摊到整个利润回收的过程中。美国传媒巨头公司的运作原理和这些石油公司如出一辙,风险最大的环节(内容制作)的成本是固定成本支出,公司承担产品失败的高风险,如果产品发行得越多,每个单位的制作成本就会越低,对于同一部影视作品来说,尽可能多地出售给更多的受众,固定的制作成本和失败的风险就会降低;影视行业的垂直链条中包括内容的生产和将内容发行,即送达到受众面前。各个环节相互依存,如果内容没有渠道传达到受众,“内容为王”就毫无价值,如果发行渠道没有可传播的内容,“渠道为王”也是空谈。作为发行商,向制作环节纵向扩张意味着有稳定的内容产品通过自己的发行渠道传播,作为内容制作商,与发行商的纵向整合意味着市场销路的保障。一旦某一家传媒公司掌握了供应链中某个环节的大部分市场份额,无论是内容制作还是渠道发行,所有参与竞争的相关公司都会受到威胁,所以从竞争的角度垂直一体化使公司生存依赖的内容产品的必要投入和发行渠道有了保障,传媒公司就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保障和对市场环境的控制能力。


    在此阶段,大制片厂在从制片(票房收入)、发行(租片费)和放映(票房分成)三个业务同时进账。三个环节分别贡献三种收入,制作环节是票房收入,发行环节是租片费,而放映是票房分成。


    内容制作环节是由米高梅发明的中心制片人制度,即不再是导演掌握好莱坞工业链条的总开关,而是制片人,从明星的打造,选用,形象的出现,到每一部场景的展示,制片人要在每一个细节进行控制,还有始终贯穿好莱坞第一阶段的明星制度;发行制度是由派拉蒙发明的包档发行,而包档发行是以明星制度为基础;放映环节则是院线连锁,尽量覆盖更好更多的区域。


    而独立制片商的小制作影片要想通过大制片厂的旗下的影院放映,就要献上高额的票房分成。与之对比的是一些小放映商更是被挤得无处存身,他们要想拿到首轮放映的新片,不但要交上每周高达七百美元的租片费,还要打包购入他们实在不想要的成套影片,即派拉蒙发明的“包档发行BlockBooking”。


    图表5:好莱坞垂直一体化时代示意图



    大制片厂成立之初均全面开花,在财团介入后更是加大了垂直一体化扩张,发行优势更加明显。大制片厂制作从歌舞到冒险等各类能把观众吸引进影院的电影,但随着越来越多小公司参与竞争,导致高预算大制作成为赢得市场的拳头产品。“五大”凭借核心地段所具备的渠道优势攫取了行业的大部分票房收入。


    五家大公司占有整个美国电影营业额的88%(其中派拉蒙、华纳和米高梅三家公司,就占有65%),它们拥有4000家大电影院,摄制的大型影片占美国全部大型片的80%。从五大公司发展史可以看到,他们都是从院线侧发起整合,或者通过资本发展出了较强的院线系统,正是凭借这些渠道的控制,他们才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压倒性的发行优势。


    好莱坞在大制片厂体系下维持了20年左右的辉煌,八大的统治格局稳如泰山。到1939年夏,五大加上三小的好莱坞公司控制了美国全部影片发行额的95%的市场,其它独立小制片厂加起来分享剩余的5%。在这一市场结构中,米高梅以22%居首,雷电华在“五大”里以9%占比最小,哥伦比亚、环球、联艺这“小三大”平均各占7%左右。十年后的1949年,格局依然如此:米高梅占22%雷电华占9%,“小三大”里哥伦比亚占8%联艺占4%,好莱坞八大控制美国96%的电影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17 12:06:59
多谢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30 09:22:29
这是哪儿的资料啊? 有全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