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240 2
2014-01-18
一开始列宁也进行了激进的改革,十月革命后,在政治上不允许其他的反对派的存在,在经济上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甚至导致了一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也是没有反对派可以表达他们的愿望的结果)。于是列宁利用它的权威抵住激进主义的压力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但列宁认为这只是权宜之计。所以,到了史达林时代,新经济政策被否定了,在农村开始强制集体化的改革,结果导致乌克兰地区饿死了许多人。


人们在分析列宁时代的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时,认为是列宁的政策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其实其根本的原因是,在家庭存在的社会中,农民的余粮不用买卖的方式购买,而用非买卖的方式征集是错误的。列宁的征集的政策脱离了家庭的社会现实,所以才会遭到抵制。史达林没有认识到新经济政策并非是权宜之计,而是家庭存在的必然需求。史达林以为只要强制推行农业的集体化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结果导致了更大的恶果,这就是在欧洲的粮仓——乌克兰——饿死了许多的人。


在中国大陆,一开始还是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农民很高兴,但后来激进主义不满足,不过瘾,田被收为集体所有,农民没有生产的积极性,于是也饿死了许多人。一些人分析这段历史时,也是抽象的认为是当时的政策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政策脱离了中国社会是家庭的社会的现实。而耕者有其田则适应了中国社会是家庭的社会的现实。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则很大的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在总结这段历史时,一些人还是抽象的认为是“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适应了中国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其实从这个政策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这个政策适应的是家庭的存在的现实,所以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所以,反思二十世纪的激进主义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虽然有波折,但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由脱离现实,到逐渐接近现实的过程。不过,由于激进主义仍然没有认识到家庭的作用,所以难免还会有什么激进的领导人头脑发热,再次搞出激进的政策来。


我们必须踏在坚实的基础上,要认识到,家庭是一个坎,在这个坎没有越过以前(当然不可以用暴力来越过这道坎),任何的激进的政策都是脱离现实的政策。比如说,不允许两级分化,这在家庭的社会里就是不太现实的。比如说国企的改革,在家庭存在的情形下就难免会资产流失。比如说不允许反对派的存在,这在家庭存在的社会里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人们有各自的利益,需要表达各自的诉求,反对派的存在可以制约执政党的过分激进的及不合理的政策,避免更大的恶果的产生。


有关天下一家的更多的信息请见:
https://bbs.pinggu.org/home.php?do=blog&id=79982&mod=space&uid=18882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18 17:06:29
我记得列宁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8 19:09:17
蓝橙记忆 发表于 2014-1-18 17:06
我记得列宁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史达林前进的结果是什么呢?
为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