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5445 12
2008-01-30
我前面发了个帖子,也怪我没说太清楚,其实国内一些情况我自然是知道的,但毕竟隔着一层皮,有些东西不是那么清楚。

下面我转一个帖子,包含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希望对大家有用。

但即使这个帖子也有很多东西没有谈到,而这恰恰是我想知道的,身在国内的网友们,应该更加熟悉,能够给些意见就再谢谢不过了。

第一:这个帖子里谈到的具体的东西都很真实,没有什么夸大。但有些东西不是用钱来衡量的,比如光华和清华给出的条件几乎一样,现在光华内斗大家当然不喜欢,假如没这个内斗,那是去清华还是光华?其他方面的条件是很重要的。国内学校不像国外,出钱邀请你亲自去一趟,你可以自己感受一下。现在是感受不到一些具体的东西。所以希望大家谈谈。
其实现在想回国的人挺多的(美国除了房子可以住大点,没有其他吸引人的地方了),但就是对这些情况不熟悉,所以还是举棋不定。

第二,同样说内部环境特别是人和人之间关系,我们就更不清楚,也不方便去问在那里的老师即使是自己的朋友,也只好从侧面去了解。光华内斗是公开了,我就知道另外一个学校内斗极其厉害,但我估计不是那个地方出来的都不知道。

第三,香港,新加坡这些地方这个帖子没有谈到。有熟悉的请说说。






每年的AEA经济学年会来临前夕,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类海归回国的问题就会成为众
人关心的话题。作为经济学的叛逃者,管理学的门外汉,金融学的打工仔,一直对北美
经管专业PhD回国行情颇为关注。

每年都能听到身边的朋友回去,每年都看到大家在讨论国内高校来招聘的情况。虽然很
多国内学术界的内斗,海归vs.土鳖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但更多的是感受到国内高校
对海外人才的日益重视和相关待遇的逐年提高。毫无疑问,随着中美之间待遇差距的缩
小,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了回国这条道路。可以预见未来国内海归之间的竞争也会越
来越激烈,回国的时机也越发显得重要和紧迫。索性整理了一些见闻,希望对打算回国
的海归有帮助。


目前美国Finance的PhD就业形势依旧良好,2007年的平均年薪在12万元,好的学校能达
到15-25万美元的水平,所以目前美国Finance PhD考虑回国的不是很多。Management在
学术界的就业前景不好不坏,工业界分流了一些,加上该专业的中国人总体数量不多,
相关回国的讨论暂时还不成气候。比较而言,Economics的中国PhD留学数量最多,当时
多是通过这个渠道拿奖学金出来的,目前美国经济学博士的就业相对严峻,待遇也远不
及金融类。而国内对经济学专业给与很高的认可,很多大学的“管理学院”“经管学院
”并不像美国这般严格区分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加上国内民众对于经济学家给
与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期望,媒体也给经济学家很多关注和追捧,各大学管理学院(B-
School/研究中心)给予北美Economics PhD不逊于任何学科的优厚待遇,导致目前经济
学类的博士海龟数量大幅增加,竞争也相当激烈。

抛开亲人家庭,民族情绪和发展前景等诸多因素,单从钱上也可以解释经济学海归的现
象。目前国内一线高校对于美国Fresh PhD的offer都在25-30万人民币左右的范畴,外
加若干安家费,可观的房子补贴和启动资金,加上中国工资待遇体系的特殊性,税后实
际收入基本都在 22万人民币以上。按照目前的汇率税后22万人民币相当于税后3万美元
,这个数目已经超越了一些美国大学提供的助理教授税后待遇。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美国大多是死钱,中国很多海归回国之后算上给MBA/EMBA上课,企业家研讨,开会科研
等额外收入,5年之后突破税后4-6万美元既相当于美国税前年薪十万(传说中的国内拿
global pay),并不是不可能。

目前中美之间工资换算学术界和工业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1:3.5,就是说大致维持相同
的生活水准档次(衣食住行,子女教育,医疗旅游等),美国前3大高消费城市的税前
10万美元和中国前3大高消费城市的税前35万人民币生活水准相当。美国前3大高消费城
市的税前5万美元和中国前3大高消费城市的税前17.5 万人民币生活水准相当。从这个
角度说,经济学博士回国内一流高校,资金待遇上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你在中国有
1000万在中国也买不到美国的环境,你在美国1000万也买不到中国的亲情,上述只是给
大家一个业界公认的换算标准而已。

北大光华依旧是众学子首选,但2007-2008可谓多事之秋。先是皱老先生和张维营大闹
天宫500回,接着就是案例中心何志毅被辞退后一张大字报,搞的北大乌烟瘴气,学术
界腐败和内斗瞬间巷人皆知。好在北大的招牌和北京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有很多深远的意
义,去年一个朋友拿到了西南财经的28万和北大的24 万,尽管成都消费比北京低很多
,还是选择了北大。

北大招海归ASSISTANT PROFESSOR经济学类光华给32万+15万安家费+20万住房补贴+论文
奖金和科研经费,算是不少学子首选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相对少些,大概20 万出头
。经济学院最差,比其他学校还差,这里就不说了。去年我朋友去面试,来面试的正好
是自己的老师,于是顺利录取。不过国内高校的近亲繁殖也不是光北大,大家都差不多
,后来那哥们去了波士顿咨询,放弃了到手的北大光华offer。

清华基本和北大持平,管院32万+10万安家+20万住房补贴+科研经费若干。

中央财经大学CEMA工资待遇跟北大和清华一样,一年四季招海龟,一些近期的offers:

1. ASSISTANT PROFESSORS:Hong Jian (PSU); Pan Jia (PSU); Xia Chun (
Minnesota); Li Bin (Chicago); Guo Sheng (Chicago); Guo Kai (Harvard); Han Li
(Harvard); Zhou Xiaolan (Yale).

2. ASSOCIATE PROFESSORS (至少发表三篇二流论文).

3. FULL PROFESSORS (至少发表六篇二流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最新待遇:RMB 250,000-300,000 for assistant professor and
300,000-500,000 for associate/full professor. 人大的Hanqing Institute最近拿
到了1个亿,也开始财大气粗起来。

上海财经大学在海归招聘上一直走在前列,2年前待遇水平就达到了25万以上,今年具
体还不知道,只会更高。经济学院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已扩大到全校,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统计系等院系都开始在海外人才招聘。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今年已引进海外优秀人才4名,分别是:

童春阳博士:2006年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Marshall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研究
领域主要是供应链库存管理、收益及动态定价管理和最近的实期权理论在供应链中的应
用。

沈月林博士:2004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其主要研究
领域是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居恒博士: 2007年毕业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
域是产业组织、应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反垄断与竞争政策。

马晓静博士:2007年毕业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
产业组织、应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市场营销。

2004-2006年已经到上海财大经济学院全职工作的海龟博士: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郑旭、

康乃尔大学博士冯帅章、

耶鲁大学博士黎霞、

波士顿学院博士陈媛媛、

德国波恩大学博士沈凌、

加拿大女皇大学博士梁丹、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郑兵勇、

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博士罗大庆、

多伦多大学博士肖俊极、

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博士王茵田、

哈佛大学李桃博士、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陈庆池博士、

牛津大学钟鸿钧博士、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龚关博士、

亚历桑那大学杜宁华博士、

德州A&M大学欧阳德生博士、

加拿大女皇大学田永革博士、

香港科技大学周亚虹博士、

俄亥俄州立大学陶佶博士、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谭继军博士

上财的问题是名气不比北大清华上交复旦。如毕业于普林斯顿、前年刚进的郑旭副教授
,就被上海交大挖走了。地方财经院校自身造血能力欠缺,毕竟北大清华上交复旦等既
整体财力雄厚、经管方面更有国内第一流赚钱的MBA/EMBA做长线保障。上财现在的高工
资是靠国家财政部特批一笔4000万和上海配套4000万撑着,将来不好说。

目前国内对海外回来的人才要求很高,决不是混日子的地方。如上财要求:3年后可评
tenure,6年评不上tenure走人。tenure标准:

1篇top field以上journal (大概15-20种journal)

2篇field journal

4篇国内核心以上journal

要求不低。可以比同美国50名左右的经济系了,高于香港不少大学相关科系。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8招聘2位副教授或教授,工资从年薪25万人民币开始+必要的科研
经费。侧重点为:应用计量经济学、应用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理论、博弈论、产业
组织、保险学、国际宏观经济学与金融学、国际贸易、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
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公共财政。

除去待遇之外,还应该认识到竞争的激烈和难度,像复旦、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经
院、管院都是120多教师的大院,每年内部只晋升2-3个教授,3-4个副教授。以前国内
名校里的教授可能水的很多,但现在30多新上教授的确实相当强。

北大光华2002年就开始大规模招海龟了,那么多海龟回去,有几个现在评上副教授了?
周黎安算做的很好了,2002年的斯坦福博士,也是在发了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后2005年才上副教授,最近又有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Jour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但要上教授也还得再等等。张庆华,2004布朗的博士,发
了Journal of Econometrics才于2007刚刚上了副教授。但那里2002就博士毕业到现在
还是助理教授的大有人在。北大CCER也是。

清华经管也是好几个工作4年以上的助理教授。当然很多是因为成果出的确实少了一些
。但反正现在对海外博士职称上是没有什么特别优惠的。

在复旦管院,一个海外博士,二年内有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Urban
Studies, Housing Studies这样的杂志文章,全都独立作者,另主持国家自科和国家社
科各一个,也连副教授都不是。复旦管院全院二十个多讲师,很多4年以上的,有的都9
 年了,但每年全院才3个副教授名额,不再进一个人光消化存量都要7年多。

现在国内工作也很不容易,光顶个海外博士回去,没一些干货,很难出头。别看现在很
多学校给钱不错,回去对成果的要求一点不含糊。基本3-4年能升上副教授的,算很好
的。7-8年能上教授都算很优秀的了。但凡去高薪招聘海龟的学校,包括上海财大、厦
大、中央财大,都要有这个思想准备。

所以想要回国工作,第一还是要尽早,以后会越来越难,第二有本事以引进人才形式进
去把教授哪怕副教授搞定当然是最好的。引进人才是不占学院职称名额的,学院也会很
高兴。当然现在要求也很高。上海交大去年引进的孙宁, Econometrica、Economic
Theory都发过的大牛人,在日本的大学里也工作过8年了,交大都只先以副教授聘进。
当然今年应该给正教授了,不然国内其他学校都要疯抢了。但整个来说,以后想在国外
随便熬几年资历,整几篇二三流杂志文章,回国立马教授相送,至少到一线名校已经不
大可能了。能拿到副教授都不容易。

当然,如果去走普通轨的地方,职称就可能相对容易多,比如南开经院,看到前两年两
个美国州立大学博士,文章也不突出,两年内都成了博导了。但也是过去,现在可能也
很难。以后都会很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30 03:28:00
国内的税也是我关注的一个情况,这个帖子谈了点,但还不够具体。比如最高税率是45%,但起征点应该比较高了。

国内税我不清楚,说说美国的。美国的税最高是33%,但收入超过4万美元的就基本都得按这个税率交。销售税国内是隐性的,美国是显性的,基本在6-10%。也就是说在美国40%的收入要交给政府了。经济学PhD毕业目前是8-9万,抛开税到手的钱是5万多左右,其他的大家可以自己算。

香港的优势在于税低,其他我就不清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30 03:35:00
查了一下,国内估计要按25%算,原贴的计算还是挺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30 07:10:00

税的问题很难说阿,一般人是不太会交3w多的税的,很多tax deduction,比如说房贷,都应该算在税后收入

还有纠正一点,美国收入最高群体的边际税率不是最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30 09:16:00
美国的所得税分得比较粗,的确收入高的反而负担少,但33%这个是跑不掉的。

其实写这个帖子的是个神人,她另外一个海归回国记(可以google到)系列更是有名,写她放弃在美国15万的年薪回了上海拿月薪3000,期间还拒掉了江苏一个公司年薪70多万的工作。写得算是十分详细了,她虽然没直说,但她的帖子还是透露了在上海工作的实际收入至少也有40万,虽然名义上的工资很低。

还有,虽然她没直接说她自己为什么要回国,但她那一系列帖子读下来,我估计国内看了会有两个反应:第一是觉得这人胡说八道,第二是美国没意思。

我告诉大家她说的95%以上都是真实的,凡是在美的中国人95%会同意。

我要是回国教书,把美国的生活,学术界的事情给大家实实在在地说说,我估计我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会放弃出国。

无论如何,想听听大家对国内一些院校内部情况的看法。也许这些看法会让我更加坚定回国,也许会让我决定不回国。

我也会及时回帖,我提供给大家的消息也会非常有价值。都是真人真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30 09:21:00
之所以跑这里打听,也是没办法,国内很多潜规则,比如有的地方可以兼职,有的就不许,你就算去问回去的朋友(实际也很不方便问),你还没拍板定下来,人家也不方便跟你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