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2289 0
2014-01-20

     反观今天中国电影产业何其相似,三大院线控制了全国22%的院线,但是获得了全国49%的票房。

    图表1:2012年的中国电影产业

    由于受到广电总局的政策性保护(控制国外影片数量,档期,设立发展基金,创办国产电影保护月机制),投融资来源的日益丰富、演艺专业人员市场的繁荣和规范、以及国产电影制片和发行能力提升等原因,国产电影的市场规模也在飞速增长,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从2002年5亿元增长到2012年接近83亿元。但海外电影的冲击下,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下降到50%以下。根据中美达成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从2012年开始,中国在每年发行20部海外影片之外还将增加引进14部特种片(3D或者IMAX),且美方票房分账从原来的13%升至25%。在海外影片供应量加大的情况下,未来中国的总票房市场有望进一步增长,院线和进口片代理发行方会收益,但是国产片可能会承受重大压力,市场份额有可能进一步下滑。

    图表2:国产片票房占比下降

    1993年之前,我国的电影产业标准的国营“计划经济”体制。制片业主要有16家全国制片厂(北影、上影、八一、广西、西安、珠江、峨眉、潇湘等)和十多家地方电影制片厂(山东、山西)在内的三十多家电影制片厂,这些制片厂按照行政指令拍片,各级ZF投资。并由中影一家统购统销,发行到每个省的电影公司和农村放映队。这种计划体制下的中国电影行业在1990年代受到了VCD、DVD机,以及电视节目的冲击。至1990年代末期,中国的电影产业跌入崩溃的边缘。

    2002年,对非国有资本的电影单片许可证发放制度正式确立,这标志着民营制片不需要挂靠某个特定的制片厂(其中第一部电影就是2002年由徐静蕾导言的《我和爸爸》),2003年3月,国产电影的发行权全面放开。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迅速涌入制片发行业,共同推动了电影市场的繁荣。

    加入WTO之后,中国电影业从2002全面市场化,国产电影产量从2002年的100部,上升到2012年的745部,电影投资主体从2002年的70家,发展到2012年的超过1200家,我们拿出内地票房前30位的影片(票房5000万以上)可以发现,制片方来源非常分散,其中有:老电影制片企业,上影、珠影,西影,宁影等;老的发行商:中影、华夏;电视剧制作公司:小马奔腾、紫禁城等;民营制片发行商:华谊、光线,博纳,星美。可以说,目前电影的制作方和投资方非常多元化,行业结构也分厂分散。相对较大的几家是中影、华夏、华谊、博纳、光线、银都、星美。

    虽然国产片的产量已经高达745部,但是真正只有大约30%的200多部的影片最终上映。而好莱坞一年才发行200多部影片,因此从本质上说,中国电影还没有进入高投入低数量高票房的“大片时代”。

    图表3:仅有30%的影片获得公映

    由于限制外资进入,加之国内电影企业的规模都很小,因此,尽管电影发行公司也在出现两极分化,但是中国仍然缺乏具有强大投融资能力和海外市场开拓能力的大型专业发行公司。2002年之前,中国电影的发行权完全控制在中影公司和各大国有电影制片厂手里。2002年6月,开始实行院线制改革,2003年3月,国产电影的发行权全面放开。2004年1月7日,7家民营企业第一批获得了国产电影的国内发行权。这七家分别是:博纳文化、新画面、金棕榈、大和影业、成都峨影、联盟娱乐、华艺音像。之后,国产影片的发行权对民营企业全面放开。

    中影、华夏在发行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和份额。2012年,两家合计占据发行市场68%的份额,但是如果剔除海外影片发行的份额,实际上中影华夏集团占据发行市场20%,剩下的三小:华谊占据9%,光线占据6%,博纳占据3%。近年来格局基本保持一大三小局面。目前民营资本的发行模式已经和好莱坞非常接近。以投资发行为主,即发行方参与投资制作影片获得版权和发行权。不过考虑到影片票房的波动性,除中影、华夏之外,另外三家的表现尚未稳定。

    必须注意到,在中国专业化的纯发行市场尚未形成,这一点和好莱坞是不一样的。

    实际上,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好莱坞第一时期“五大+三小”都是通过控制了首轮院线后向上延伸到制发环节,最后才形成对行业的垄断。我们认为这很有可能也代表了中国未来电影巨头诞生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能认为目前的制发环节的竞争格局是稳定的,这仍存在着非常大的变数,如果仔细分析博纳的发行市场份额,就会发现博纳的业绩有非常明显的波动性。正是这种票房的不稳定性决定了目前其“投资发行”模式一直难以做大的原因。

    图表4:发行业一大三小的格局已经形成

    2012年,中国前10大院线的票房份额在全国票房中占比70%,其中万达院线2004年从无到有,占据票房40%的市场份额,上海联合院线占10%,中影系的中影星美和中影南方新干线合计占据票房17%。广州金逸珠江占据7%,接下来是大地、北京新影联,浙江时代和浙江横店。从院线票房来看,行业的集中程度已经较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