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成成品油定价新机制、放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准入为突破口,推进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改革。建立国内与国际市场连通、具有重要定价影响力、以中国原油为标准产品的石油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放开对进口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的限制。
放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市场准入,完善矿权出让和转让制度,将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作为独立矿种,纳入矿权管理,加速相关资源的勘探开发。将石油天然气管网业务从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的油气企业中分离出来,组建若干家油气管网公司,并建立对油气管网的ZF监管制度。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ZF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实现油气资源的多渠道供应,进一步向民营和外资开放上、下游市场;缓解长期以来中国能源供给紧张局面;促进主要供应商降本增效;开放油气管网和设施,限制国企一体化公司的垄断地位;鼓励资本流向天然气支线建设,省级管网建设等。
长期以来,我国天然气主要是在发改委调控下进行成本加成定价,而随着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的提高,价格倒挂现象较为明显。预计,随着国家对天然气领域的进口、输送以及销售领域的改革完善,天然气市场化将成为必然,其价格上涨也将成为趋势。城市燃气将成为天然气价格改革的长期受益者,而作为化工行业的主要原料,其价格的上涨将进一步考验相关企业的运营能力。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看,天然气占比不断提高。据统计,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36.2亿吨标煤,比2011年增长4%,占总体消费能源结构比重约为66.4%,比2011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其中天然气约占5.5%,较11年提高0.5个百分点。而根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天然气要占到一次能源消费量的7.3%。从下游需求角度来看,区域性分化已经逐渐明晰,东部地区将有望呈现量价齐升,而西部地区则可能会在上游持续提价的压力下增速放缓。京津冀、东南沿海等地在不断增强的环保压力下,有望成为天然气消费量增长的重点地区。中国的城市燃气公司目前仍处于发展周期的前半程,潜力巨大。而随着生态环境治理和防治的各项措施的出台,京津冀等空气重度污染区的天然气需求将会进一步递增。
长期以来,流通领域虽然是民营石油行业开放程度较高的环节,但油源紧缺、竞争主体单一、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制约我国石油流通体制的完善,民营企业长期处于“无油可供”、“难以为继”的困境。市场供求关系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企业不能参与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造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越来越小。2012年,我国原油进口量2.71亿吨,对外依存度57.09%;天然气进
口量426亿方,对外依存度29.04%,且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其进口权主要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中化集团等央企巨头手中,垄断现象严重。而原油流通体制的改革,原油来源将多元化,打破原油进口垄断的局面,民营炼厂、贸易公司将逐步受益。而竞争多元化、市场调节合理化,国内原油与成品油的定价将更为合理,更好的贴近国家油价变化,则有利于石化产业链下游行业的成本控制。
图1:我国原油产量与进口量统计

图2:我国天然气产量与进口量统计

图3: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表1:我国天然气供应格局统计与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