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进入小康社会,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农村居民的比例还很高,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意义重大。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Chen Jinyu等人通过分析1978年至2008年农村居民收入的相关数据,探讨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以及农村城市化因素和非农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具体研究成果发表在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
Modern Economy》(现代经济)2012年5月刊上。
根据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异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研究人员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空间分布上的表现为:东部经济区的收入差距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阶段性的变化。不管在东部经济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化有一个共同特点:改革开放的前几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短期的缩小再到逐渐扩大的阶段。从1990年到2008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东部经济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大,主要是由于部分农村居民收入高而导致的。 
     4、利用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首先,非农农村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部分,非农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其次,应积极发挥农村的人力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作用;最后,应瞄准大中城市,加快农村的城市化建设,以要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业特别是非农产业的发展。
了解更多请点击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23327
本文版权属于科研出版社(http://www.scirp.org/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