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
新年伊始,中国最大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调整即将展开。这是自2006年股改上市以来,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进行的新一轮大规模的组织架构整合,也是中国银行业面临利率市场化、综合金融竞争、互联网金融变革以及宏观经济中速发展等新环境挑战后,纷纷启动组织架构改革中最引人关注的案例。
据了解,中国工商银行已经完成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总体架构设计的初稿。实质动作预计最快于春节后铺开。按照最新的改革方案,工行将压缩原有部门中心,撤销多个二级部。原来的近47个部门机构调整至26个一级部、5个二级部,以及3个部门管理中心。利润中心将增至11个。改革后,工行总行将形成营销管理、风险管理、综合管理和支持保障四大版块。
此次调整中,最具看点的是将原来的九个利润中心由虚做实,并视时机成熟增设电子银行部和银行卡业务部两个利润中心。
另外,新的机构调整在综合管理板块下增设“渠道管理部”一级部,主要吸收合并了原来分散在总行个金部、人力资源部等物理网点、自主机具的管理职能,将统筹渠道规划布局和管理,未来待电子银行利润中心成型后,还将统筹电子渠道,此举属国内银行业首例。
意料之中也颇为遗憾的是,作为国家控股、资产已近20万亿元之巨的工商银行,精简“臃肿总行”或提升效率的程度有限,而这一问题是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几十年商业化改造路上留下的共性积弊,也是制约其在市场竞争中快速应变和决策的最大障碍。
工商银行总行规模与其他三家大行相比属中等水平,此次改革总行规模未有大幅缩减,仅在风险、后勤保障等个别板块合并了部门中心。
工商银行自1984年转型为商业银行后,先后进行过四次组织架构调整,最近的一次是2006年股改上市时期,通过加大营销部门,强化风险条线,建立统一的资金运作平台适应市场化要求。而此次是在股改上市七年之后,市场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后的新一轮较大调整。
近两年来,银行面临内外部经营环境的重大转变。宏观经济环境步入中速发展轨道,利率市场化推进速度超出预期,金融脱媒趋势进一步深化,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渗透。银行的市场竞争压力迅速增加,在利润增长、资产质量方面面临多重压力。
据《财经》记者了解,工行此轮架构调整始于此前的综合化经营战略,2011年开始酝酿,并由董事长姜建清一手负责,一位监事长和一位副行长具体执行。此间几年,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调整尚未实施,目标却随之增加。而国有银行组织架构和相应的人事变动所牵涉的利益多难协调,特别是在缩减合并时更为棘手。这也是工商银行新一轮内部组织架构改革早早起步,至今初有结果的关键原因。
自2013年中,工商银行高管层大比例更换后,相应的改革工作由基层出身的新任行长易会满负责。工行内部对此寄望颇多,认为“市场部门出身的领导会更清楚现行体制的矛盾”。
大渠道整合
客户、业务对于电子渠道的依赖已经开始衍生更多更高的服务要求。以往单纯把电子渠道当作降低成本的手段已经无法反应这种来自需求方的大转变。银行业统筹物理网点和电子渠道势在必行。对于拥有约4亿个人客户和近2万个机构网点的工行来说,此次以一级部的级别成立专职部门,被认为是其捍卫渠道优势的重要一步
2013年中,工商银行高管层大比例 “新老更迭”,也为改革方案的最终敲定提供了基础。下半年,工商银行总行在征集诸多基层意见后汇总了改革方案。
新的调整在综合管理版块下增设“渠道管理部”一级部,主要吸收合并了原来分散在总行个金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的物理网点、自助机具的管理审批职能,未来在电子银行部利润中心改造结束后还将吸纳电子渠道的规划和管理职能,定位为物理和电子渠道的统筹角色。
统一大渠道经营在国外较为普遍,其优势显而易见:银行可以根据不同渠道的特点优化费用和资源配置,将转账交易等简单重复性业务向自助或电子渠道分流,从而降低单笔业务成本;另外,不同渠道信息可以汇总统一减少重复劳动。在大一统的渠道网络中,银行和客户的黏性有机会进一步增强:通过分析客户对各类业务渠道的使用情况,更全面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信息和消费偏好,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有效促进交叉营销,提升单个客户的综合贡献度。
脱胎于国家财政的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初期业务模式单一,其渠道建设也相应简单粗放。这导致中国银行业早期并没有“渠道”意识,代之以“网点”这一行政化的概念。渠道部在国内大行中未有先例,即使在改革激进的股份制银行中也罕有实践。目前,大多数银行的做法是,人力资源部掌握机构审批权,机构管理部负责物理网点建设,运营部门配置机具,零售银行搞功能分区,网点建设多头管理,“本位主义”作祟干扰资源优化配置,是中国银行业粗放式规模扩张期的一个缩影。
中国的银行渠道建设带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说,多年来,银行将“渠道建设”理解为机构,按照行政区域来扩张网点。但是随着银行在国家经济金融中角色的转变,银行业务种类的丰富,客户需求也更加多样化,粗放式铺设网点的阶段已经结束。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银行网点告别了存贷汇单一业务类型,成为多种金融服务的“公共渠道”。对公、零售、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业务都在网点落地,每类业务偏好不同的网点形态和职能。这就需要统筹网点规划和设计来提升效能。
上述人士称,即使单纯考虑物理网点的铺设,随着竞争的加剧也要升级为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网点作为公共渠道,需要专门的部门站在全行利益和客户的角度整合资源,考虑选址、形态、客户分层等细节问题,最大程度发挥网点效能。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突飞猛进,电子渠道深刻改变着各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也撼动着银行业几十年来形成的固化思维。
“实际上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最大冲击就在渠道方面。”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未来随着客户习惯的迁移,银行业接触客户的传统优势将受到动摇。
另外,客户、业务对于电子渠道的依赖已经开始衍生更多更高的服务要求。以往单纯把电子渠道当作降低成本的手段已经无法反映这种来自需求方的大转变。银行业统筹物理网点和电子渠道势在必行。
对于拥有约4亿个人客户和近2万个机构网点的工行来说,此次以一级部的级别成立专职部门,被认为是其捍卫渠道优势的重要一步。
实际上,新渠道的涌现已经深刻改变着中国金融从业者对于网点的传统认识。目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均在新渠道研究上倾注人力,并筹谋协调、整合不同渠道。
“整合渠道,以客户体验和需求为中心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设定。”科尔尼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全球合伙人庄瑞豪有着超过20年国内外银行咨询经验,他认为对渠道管理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商业银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竞争时能把握多大的主动权。利用科技提供高水平、一致性的服务体验,将客户从多个渠道拉回到银行庞大的网点网络中,是银行业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最有效的战略,这比赤膊上阵直接拼杀电商等带有浓厚互联网个性的平台更切合实际。
除了统筹“大渠道”,此次工行新方案还将改革与渠道息息相关的营销板块,强化分层营销管理体系。总行主要负责重点客户的直接营销和牵头营销。而一级分行本部主要负责区域性大客户,二级分行和支行网点则负责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以及业务办理。
除了纵向分清职责,营销管理还将横向整合。调整后,将形成大一统的营销板块,原利润中心改革后剥离下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将分别归并到营销大板块中的公司金融部、个人金融部、机构金融业务部以及结算和现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