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一版里看到一个帖子,虽然很火,但已经将近一年多没有更新了,希望大家能重新讨论。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153086-1-1.html
我的观点是:
(1)从个体来看,名牌大学的学生能力不一定比非名牌大学的强,但总体说来还是名牌大学占优势;
论据:
生源的普遍质量,即使是应试教育,也会有一大批人能跳出这个框框,不完全受高分低能的困扰。
大学的层次不仅是生源,还有学校本身各种社会资本的积淀,也就是视野和格局的问题。比如在一所地方院校,比如说蓝翔(目测被黑了)读书,所能接触到的平台,人物和在某一流大学,比如说清华,接触到的是明显有距离的。能认识到这个问题,格局决定结局。
未来的社会关系,定位,身份认知。
(2)宏观经济决定了微观个体的就业
论据:
专业设置、发展、就业和总体经济形势有关系。比如计算机,外语,法律,经济,金融这些领域都曾经或者正在火热,会带动相关的就业增长和热门专业热门学校。但产业发展周期又会使得“热度”是有一定时效的。名牌大学的抗风险能力比普通学校强(综合实力,校友力量,行政支持),还是比普通学校弱(专业化程度,规模及专业设置、转向)
经济的总体走势对于就业的影响是压倒性的,还是区别性的。我觉得是区别性的,但对总体都会有消极影响。
(3)推荐资料:
数据: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GSS美国综合社会调查;CFPS中国家庭跟踪调查
书籍:《人力资本》《论大学》 布劳&邓肯,1967.。。。。
其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