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8-2-16 13:29:00

    那个叫“仗义执言”的人说:“不是交换引起分工,恰恰相反是分工引起交换!,但是分工只是交换产生的一个条件,还有一个就是你所谓的产权,私有制。”这句话对极了。人家的话已经承认了楼主强调的产权。楼主怎么还反问人家“原始社会就没有产权界定吗?”

    楼主啊,你已经“二”到啥程度了!你那公式对你来说一点使用价值都没有。按照你的意思分析,N的计量单位是人数,A的计量单位是产值/每人,Y的计量单位是产值。这样,Y=AN当然没有错误。根据公式分析,在国内生产总值Y增长或不变的前提下,生产效率A的提高率大于就业人数N的下降率完全有可能。为什么你偏要说,“提高生产效率A不仅不会减少就业N,反而会增加就业N”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16 15:35:00

哈耶克的局部知识论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大可不用一棍子打死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社会分工的论述的确很精彩,但是扭曲的价格机制不可否认会对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在长期上对经济发展不利啊。

分散的知识利用并不是哈耶克的观点,哈耶克只不过是强调这个,实际上兰格也是强调这个的分散的知识利用体系是根据一般均衡理论推导出的。我并没有完全否认一般均衡理论无用,而且很大程度上肯定一般均衡理论的伟大。

计划经济依然可以存在分散利用的知识体系,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焦点正是计划经济可不可以有分散利用的知识体系。价格广义上讲就是代表一种个人、个体、微观上的组织的一种选择,即可供选择的条件,计划经济只要能依据一种制度产生这个条件,那么问题就得到解决。

按照计划委员会的计算吗?计划委员会具有完全的信息吗?计划委员会能够比市场更有效的配置资源吗?

中央计划局没有必要,也不需要做到具有完全的信息。计划经济是一种制度,并不是一个中央机构在决策一切,价格是通过会计制度产生,社会经济活动可以说绝大部门都是通过价格来进行完排的。但计划经济的价格代表的是“可供选择的条件”而不是指市场经济那种狭义上的价格,即“一种交换比例或者一种服务”。

会计制度实际上就是让中央计划局(较理想的计划经济,多数时候中央计划局应与计划委员会区分开)作为裁判,不断的选取生产要素的中间价格以不断逼近均衡。这个方法最大的好处不需要全知的信息,当然可以通过计算只到初始信息,这只不过是为了减少时间上的损失,而完全不知道或有计算有错也没有关系,会计制度会自动进行纠正。

当然在这个制度中企业必须完全遵守、彻底的贯彻两点规则,1、必须选择会计价格计量的成本最小的组合,2、必须把生产规模确定在边际成本等于会计价格的水平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3 14:31:00

当然,再“理性”的计划经济,虽然可以做到运筹学与线性规划下投入产出函数的“最优化”,却无法适应每个人千变万化的消费偏好;虽然可以做到静态的“计划均衡”,在极端的“分配经济”中甚至可以消除市场试错过程中难免的过剩与不足交相波动,但却无法拥有动态均衡的市场竞争所产生的创新激励;虽然在实物指标上它可以很有“效率”地生产出大量的产品,但在以可感知福利为基础的效用增益效率方面却远不如市场经济。而最根本的,正如布哈林当年所说:计划经济“必须消灭所谓劳动自由,因为‘劳动自由’是同正确组织起来的‘计划’经济和劳动力的计划分配不相容的”。何止“劳动自由”,在无视个人偏好的情况下“消费者主权”不复存在,个人成为整体机器上的“螺丝钉”,劳动、消费乃至整个生活以至思想,在逻辑上都有被“计划”的趋势,在这一点上“理性计划”与非理性的胡闹并无本质区别。而这后果远比科尔奈讲的“软预算约束”要严重。(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学》,三联书店1981年,126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3 18:57: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3 20:47:00
计划和民主如何共存呢?当选择的自由被剥夺,工人的民主又如何实现呢?应该说,计划的实施离不开官僚。所以官僚主义是计划的副产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3 20:52: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3 21:14: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3 22:09:00
赞成楼主观点!支持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3 22:10:00

《资本论》对商品的说明为何前后不一致?

云谷川

 

翻开《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商品的说明是前后不一致的。在第一章《商品》中对商品的说明是:“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47)在第二章《交换过程》中对商品的说明是:“ 直接的产品交换形式是x量使用物品A=y量使用物品B。在这里,A物和B物在交换之前不是商品,它们通过交换才成为商品。”(《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2.htm105)这两个对商品的说明是前后不一致的。

 

第一章中的商品定义,实际上只是有用物的定义。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什么对象,是交换对象还是劳动产品对象或者是有用物对象?需要进一步做出说明。因为只有交换对象才是商品的基本特征,劳动产品和有用物都不是商品的基本特征。定义中“自己的属性”是指商品的属性。商品属性到底是什么在此之前马克思同样没有给出明确地说明。马克思用事先没有经过进一步说明的东西——“外界的对象”和“自己的属性”来做商品的限定条件,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说,因为人们不知道“外界的对象”和“自己的属性”究竟指的是什么。

 

从内容上看“一个外界的对象”和“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两个特征,既符合劳动产品的特征又符合有用物的特征,唯独不符合商品的特征。比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是劳动产品而不是商品,它符合“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的规定;企业自产自用的工装模具是劳动产品而不是商品,它也符合上述规定;企业生产的劳动产品在没有销售(交换)以前都不是商品,它同样符合上述规定;有些劳动产品没有适销对路卖不出去,退回到仓库积压也不是商品;它还是符合上述规定。实际上整个定义就等于说明了商品是一个有用物这一件事儿,其中半个交换的字眼都没有。不仅如此,在整个《资本论》第一章中马克思都很少提到交换的字眼儿。所以,《资本论》第一章对商品的定义是不正确的。

 

第二章中的商品定义才是正确的。众所周知,商品是交换的产物,如果没有交换就没有商品可言。交换环节或交换过程是形成商品的关键所在。不仅马克思在第二章中说:“直接的产品交换形式是x量使用物品A=y量使用物品B。在这里,A物和B物在交换之前不是商品,它们通过交换才成为商品。”而且恩格斯也说:“ 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54)如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都承认商品是在交换领域中产生的,而不是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商品和劳动产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产品在没有通过交换以前还不是商品,劳动产品只有通过交换过程后才能转化为商品。即便是在商品社会里也是这样。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交换属性而不是劳动属性。

 

在同一个《资本论》中,第一个商品定义是不用通过交换的有用物,第二个商品定义是不通过交换的有用物不是商品,前后不一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个人认为,这是马克思的有意安排。如果在第一章中先说出商品是交换的产物,没有交换环节或交换过程就没有商品可言,那么,交换过程是形成商品的关键所在,交换属性就应该是商品的本质属性。这样一来,马克思就不能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产品和劳动因素来决定商品的价值了,从而劳动价值论也就不能成立了。只有首先用含糊不清和分段式的说明: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才能从好像是商品的有用物中推导出劳动产品,从而用劳动因素来决定商品的价值。含糊不清是指 “外界的对象”和“自己的属性”这样的用语,分段式是指 “首先” 的用语,好像还有其次等等,用此来缓解人们对第一个商品定义没有交换字眼的追究。等用有用物和劳动产品把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结论确定后,再补上交换过程肯交换字眼:“直接的产品交换形式是x量使用物品A=y量使用物品B。在这里,A物和B物在交换之前不是商品,它们通过交换才成为商品。”这是一种论证技巧。

 

如果按照第二章《交换过程》中的商品定义,“直接的产品交换形式是x量使用物品A=y量使用物品B。在这里,A物和B物在交换之前不是商品,它们通过交换才成为商品”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交换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交换结果产生价值。这就不是劳动价值论而是交换价值论了。所以,《资本论》对商品的说明前后不一致。劳动价值论是根据劳动产品推导出来结论,而不是根据商品交换过程推导出来的结论,这个价值只能是劳动产品的价值而不是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论根本就是谬论。

(连接:http://bbs.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2853881&bid=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3 22:13:00

劳动产品和商品的区别

云谷川

马克思的《资本论》堪称巨著,但不管《资本论》怎样庞大其都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部分都是在《资本论》的第一章《商品》中阐述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是: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是按照价值相等进行等价交换的。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不断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

我们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正确区分劳动产品与商品的界线,没有正确区分物质生产领域与商品交换领域的界线,混淆了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概念。从而把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产品当成了商品,或者说,《资本论》中的商品是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证据就是《资本论》中的商品价值都是由生产过程的劳动因素决定的。例如,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等等。

众所周知,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劳动产品是先于商品而存在的。那时候劳动产品是供个人或经济单位(庄园、氏族、部落)自己使用的不进行交换。所以,那时候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在交换出现以后才有商品的,这时候的自然资源、劳动产品和服务产品通过交换都可以转化为商品。所以,商品是交换的产物,如果没有交换过程就根本没有商品可言。是不是商品的关键不是劳动过程而是交换过程,决定商品的价值也不是劳动因素而是交换因素。通过交换过程的就是商品,没有通过交换过程的就不是商品。只有通过交换过程的劳动产品才能转换到他人手里变为社会的有用物品,从而才具有社会性。没有通过交换的劳动产品就不能转换到他人手里使用,从而也不具有社会性。所以,交换属性才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和社会属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研究的商品,实际上是在生产领域中把劳动产品当作商品中来研究的。他研究的商品不是在交换领域或交换过程中,而是脱离了供求关系。例如,“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资本论》网络版,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47-48)这段话已经清楚地说明了《资本论》所分析的商品与需求无关。与供求关系无关的“商品”,实际上就脱离了交换过程。再加上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在生产领域里由劳动因素决定的事实,这些就充分证明了《资本论》把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产品当成了商品,或者说,《资本论》中的商品是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而不是交换过程中的商品。

很明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把劳动属性当成了商品的基本属性,把劳动因素当成了决定商品价值的因素。这是错误的。这就好比在张三身上去找李四的东西,结果正是“张冠李戴”。把劳动产品的劳动属性“戴”在了商品的“头”上,成了商品的基本属性;把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产品在没有通过交换的情况下说成是商品;把劳动产品的劳动性(抽象劳动)硬规定为商品的价值。最终使劳动价值论走向了谬误。所以,劳动价值论谬误的根本原因是混淆了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概念。

(连接:http://bbs.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2860116&bid=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3 22:15:00

政治经济学讨论之三:商品首先应该是交换物而不是有用物

云谷川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篇就说:“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资本论》网络版,第47-48。自我主张,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马克思在这段话里很清楚地说明了商品首先是一个有用物,其中连半个交换的字眼都没有提到。尽管从需要能够联想到交换,但是,就连这一点希望也被马克思断然否决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资本论》如出一辙:“作为商品,首先它必须是一个能过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如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等等。物品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就是使用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翁志勇主编 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38月第1版 第46页)

众所周知,商品是交换的产物,如果没有交换就根本没有商品可言。交换环节和交换过程是形成商品的关键所在。商品首先应该是交换物而不应该是有用物。也就是说,交换属性应该是商品的本质特征。马克思首先把商品说成是有用物,没有反应出商品的本质和特征。

第一,有用物不是商品所独有的基本特征,劳动产品和其它有用物品也都是有用物。例1,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蔬菜、瓜果和乳品等等都是劳动产品。粮食给人们提蛋白质、糖和脂肪以维持生命,蔬菜、瓜果和乳品等给人们提供各种维生素和营养素以更好地维持人的新陈代谢活动。这些物品都是有用物,但是,它们都不是商品。因为它们都是不用通过交换就能获得的劳动产品。

2,企业生产的劳动产品,虽然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劳动产品没有卖出去,有些最后返回了仓库积压起来。这些劳动产品也有用物,但是,在没有卖出以前的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因为这些产品还没有转到消费者或使用者手里,还没有转变为社会的产品,从而也没有转变为价值形式。

3,阳光和空气都是有用物,阳光给人们带来光明,给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送来能量,阳光是有用物,但是,阳光不是商品。因为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用交换就能获得的物品。空气给人们带来了氧气,供人们呼吸以维持生命,同时空气又靠大气层给人类以屏障,阻止宇宙射线对人类的伤害等等,空气也是有用物,但是,空气也不是商品。因为它同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用交换就能获得的物品。水在非常丰富的时候也是这样,以至于提一下就能获得。这就说明了在商品范围以外还有很多有用物存在。有用物不是商品所独有的基本特征。

第二,有用物最后不一定都能成为商品,即便是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也是一样。例1,在人类的原始社会,商品交换现象还没有出现,这时候的劳动产品都是有用物,但它们都不是商品。原因是它们都不是通过交换而获得的物品。例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商品交换现象。但是,在刚开始出现商品交换的时候,商品交换还只是一部分,决大部分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劳动产品都是有用物品,然而,这些劳动产品都不是商品。原因同样是它们没有通过交换过程。例3,即便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占了主导地位,但是,毕竟还存在大量的自产自用的劳动产品和没有通过交换的物品。农民自产自用的农产品、企业自产自用的工装摸具、遗产和赠予物品等等都不是商品。所以,有用物最后不一定都能成为商品。

第三、只有交换物(交换属性)才是商品所独有的基本特征。凡是在市场(商店)上通过交换(货币)而获得的自然物品、劳动产品和服务产品都是商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通过交换而获得的。也就是说,商品不是自然自有物品,也不是自产自用的劳动产品,更不是遗产和别人赠与物品,商品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获得的物品。所以,是否通过市场交换就是区别商品与非商品的唯一标志。

综上所述,《资本论》所说的“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所说的“作为商品,首先它必须是一个能过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如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等等”。它们都没有说明交换环节和交换过程,没有揭示出交换属性是商品的基本特征,只是把劳动产品当作商品来分析了,结果得出的只是劳动产品的“价值”而不是商品的价值。例如,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就是这样。从而使劳动价值论成了谬论。所以,商品首先应该是交换物而不是有用物。

(连接http://bbs.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3074235&bid=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3 22:17:00

《资本论》错在哪里?

云谷川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整个《资本论》的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而有关劳动价值形成的论述又都是在《资本论》第一章《商品》部分中完成的,因此,学习和研究《资本论》就必须首先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第一章《商品》部分。如果劳动价值论正确的话,那么,整个《资本论》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正确的理论。反之,如果劳动价值论是不正确的结论,那么,整个《资本论》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不正确的理论,只少劳动价值论是不正确的,从而与劳动价值论直接相关的剩余价值理论和价值规律是不正确的。所以,对《资本论》第一章《商品》部分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重要和非常关键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商品》部分是怎样论述劳动形成价值的:

马克思说:“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吨铁。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吨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资本论》网络版 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49-51页)

事实告诉我们: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就是两种不同使用价值才能交换,互通有无、满足各自的需要。例如,“1夸特小麦=a吨铁”关系式子左边一方是小麦,右边一方是铁。小麦和铁是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左边一方拥有小麦,但是,左边一方不需要小麦而需要铁。右边一方拥有铁,但是,右边一方不需要铁而需要小麦。在这种条件下买卖双方才能互通有无、满足各自的需要,从而建立起商品交换关系和等量关系----1夸特小麦=a吨铁。

如果是两种相同的使用价值就不能交换了。例如,1夸特小麦=1夸特小麦,a吨铁=a吨铁,它们作为数学等式是成立的,但是,作为商品交换关系式它们就不能成立了。谁会用同样的东西去交换同样的东西呢?我们知道,“1夸特小麦=a吨铁”这个式子,在数学中它是纯等量关系,而在经济学中它不仅仅是等量的数学等式,同时它又是个商品交换关系式。在这两个关系式当中,商品交换关系式在先,数学等式在后。所以,研究商品交换关系式和研究数学等式是不一样的。研究商品必须首先研究商品的交换关系,然后才能研究商品的等量关系,否则就会出错。

是什么样的使用价值关系到商品是否能够交换的问题,也就是能否建立交换关系的问题。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在研究商品价值的时候是不能撇开商品使用价值的。如果撇开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就等于撇开了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关系。马克思正是犯了这种错误。他认为:“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结果马克思“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而去研究劳动产品。最后得出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谬论。所以,《资本论》错在撇开商品体的使用价值(交换关系)去到劳动产品中寻找商品的“价值”,结果----张冠李戴。

(连接:http://bbs.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3133389&bid=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3 22:20:00

价值规律是伪规律

云谷川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价值规律是这样叙述的:“价值规律(vahue law)是商品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我认为,这个价值规律是人为拼凑的个伪规律。因为我在《〈资本论〉错在哪里?》一文中已经证明了劳动价值论是荒谬的,抽象劳动是马克思撇开商品交换关系在劳动产品中找到的劳动因素,它不是商品的价值。

一、商品价格的形成

商品是通过交换而获得的自然物品、劳动产品和服务产品。在商品交换关系中,人是交换的主体由买卖双方组成,连接着人们的需求与供给。商品是交换的对象,它从供给领域通过交换领域最终到达消费领域完成使命。货币是交换的媒介主要起交换职能和价值尺度作用等。市场是交换的场所和行销区域,也是生产要素流动的调节中心。

在市场上,首先由卖方提供交换产品,并根据产品的有用性、产品成本、比价效应、供求关系、利润原则、竞卖情况等多种因素报出产品卖价(还有定购、拍卖、投标等报价形式)。其次是买方根据卖方产品的品质用途、需求程度、产品要价、购买能力、供求关系、竞买情况等多种因素决定是否交换。如果卖方产品正好符合买方要求,买卖双方就讨价还价进行协商。当协商一致时买卖成交,卖方的产品转化为买方的商品以满足需要,买方的货币转化为卖方的价值以获得一定的利润。这就是商品的交换过程。

从交换过程中可以看出,商品价格主要是由买卖双方根据产品的有用性、产品成本、购买能力、利润原则、需求程度、比价效应、品牌效应、供求关系、竞争机制、讨价还价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些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都是市场因素,随时在变化,所以,商品价格总是不断地波动。某个商品价格到底是多少这要根据当时市场上的实际情况而定。在商品价格形成过程中上述因素都有可能是主要因素,但是,某个商品的价格究竟是由那些因素起主要作用,这要根据当时市场上的实际情况而定。

1、产品的有用性或效用是商品定价的主要指标之一。任何一种产品都有多种用途。比如粮食中的玉米可以作为种子、可以磨成面粉食用、可以生产饲料、可以用来酿酒、可以做工业原料等等。布料可以做衣服、被褥、床上用品、窗帘等等。房屋可以居住,也可以作为仓库、生产车间、学校、医院、商店等等。由产品的不同用途适合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需要决定不同的购买行为。用途的大小是决定购买价格高低的因素之一。另外,产品的品质、花色、款式等也是决定购买价格的因素之一。

2、商品成本是商品定价的主要指标之一。商品价格大于商品成本价格就盈利,商品价格小于商品成本价格就亏损,商品成本价格是商品盈亏的分界点。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商品价格必须大于商品成本价格,这样才有利润。

3、购买能力也是决定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管是产品、物品还是服务,要想获得利润就必须成为商品出卖,要想成为商品出卖就必须有人购买,要想购买商品就必须有购买能力。如果手中没有钱,再好的商品和再需要的商品都不可能去买。购买力是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购买力大小又是决定购买什么样的商品和购买多少商品的问题。消费水平高的地方一般商品价格就高,反之,商品价格就低。手中钱多就有可能不在乎价格高低,购买欲望相对要高,只要需要和喜欢某种商品就可能购买。如果手中钱少,购买欲望就不高,花钱也非常谨慎,讨价还价也非常认真。所以,购买力也是决定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4、利润原则。获得利润是商品出卖的原则,如果商品经营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都不获得利润,那么就没有人去卖出商品,商品交换就不可能进行。只有获得利润并且是尽量获得最大利润才是商品经营者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商品价格必须大于商品成本价格。尽量低价是商品购买的原则,因为低价购买可以少花钱,省下的钱就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这就决定了商品价格不可能是卖家一方说了算,从而商品价格也不可能离商品成本价格太远。

5、需求程度。商品本身的有用性或效用是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之一,但是,购买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也是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之一。商品拍卖过程中的竞买机制使拍卖品价格不断升高,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购买者对商品的需要程度不同,需要程度高者就会出较高价格竞购商品。在平常供求关系中的竞买情况也是一样,需求程度高的购买者就会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商品,需求程度低的购买者就会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商品。

6、比价效应。在市场上,一般都有同类商品价格的存在,这就决定了卖出同类商品的价格不可能远离已经存在的商品价格,存在着比价效应。即便是通过技术创新的新产品也必须考虑是否有替代商品的存在,也存在比价效应。只有创新产品刚刚上市并且没有其它替代商品的情况下,才能不考虑比价问题。

7、品牌效应。同类商品很多,由不同的厂家生产或由不同的经营者出卖,这就出现了同类商品有不同的质量、做工、品种、花色、款式,不同的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等等。质量和做工好的商品就好用、耐用、不易损坏,反之,质量和做工不好的商品就不好用、不耐用、容易损坏。通过长时间的检验,好商品、好品牌、好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就受消费者欢迎和信赖,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就放心,宁可出高一点的价格也要购买放心商品。这就是商品品牌影响商品价格的品牌效应。

8、供求关系和竞争机制影响商品的价格。当同类商品供大于求时说明最后会有商品卖不出去,结果就会出现竞卖机制,商品定价高了就不好卖。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说明最后会有人买不到商品,结果就会出现竞买机制,商品定价比较高一点也会有人购买。所以,供求关系和竞争机制影响商品的价格。

9、讨价还价对商品价格形成也有影响。商品交换是买卖双方以自主自愿、平等参预为原则的活动,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对商品价格一定要进行协商,以便对自己有利。在日常的商品交换活动中一般买卖双方都进行讨价还价,商业谈判就更不可缺少,就连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也长达十五年之久。如此可见,讨价还价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战争、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各种法规和财政、金融政策变动、各种形式的商业垄断等都是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但在正常情况下商品价格主要还是由以上这些因素决定的。

二、商品价格的波动规律

在产品价格确定以后就进入到商品交换阶段。在商品供求平衡时,其价格比较平稳,利润也相对稳定,竞争相对缓和。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利润较大,甚至会出现超额利润,这时价格波动和竞争比较激烈。当商品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利润较少,甚至会出现亏损严重时企业倒闭,此时价格波动和竞争同样比较激烈。

当商品供不应求需时说明会有人最后买不到商品,结果产生竞买机制,消费者就会争先恐后竞价购买,甚至可能形成抢购浪潮,使商品价格不断升高。随着商品价格不断升高,利润就会不断增大,甚至会出现超额利。与此同时,由于利润增大,甚至出现超额利润,在利益引导机制的作用下,就会使生产要素从其它领域流向该商品的产品生产领域。结果导致该商品供给量不断增大。另外,随着商品价格的不断升高,需求量(购买量)也相对减少,最终使供求量在价格高点达到平衡。供求关系一旦平衡就暂时失去了竞买作用,所以,商品价格不在继续升高、趋于平稳。这是供求关系在价格高点的平衡制约了商品价格的上涨。这时,商品价格最高、利润最大。

由于生产要素地不断流入,商品供给量还会不断增加,所以,商品在价格高点的供求平衡时间不会太长。很快就会出现供大于求情况,价格运行出现转折点并开始向下运行。供大于求说明最后会有商品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会给卖方造成损失,结果产生竞卖机制,争先恐后降价卖出,甚至严重时会出现价格战。与此同时,商品价格不断下降。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需求量相对增加。但是,相对增加的需求量远远小于商品供给的增加量,结果还是供大于求,商品价格一路下滑。

当商品价格下降到利润较小或接近成本价格时,有些精明的经营者就会停止产品生产和供给,以躲避风险。有些经营者则比较麻木,继续产品生产和供给。当商品价格下降到下穿成本价格时就会出现亏损,这时企业就会停止产品生产和供给,有些生产要素从该产品生产领域不断地流向其它盈利领域。商品成本价格是商品盈利或亏损的临界点,当商品价格在成本价格以上时就是盈利的,当商品价格在成本价格以下时就是亏损的。所以,成本价格对商品定价和盈亏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商品价格上升阶段早期进入产品生产和供给的企业就会获得很大利润,在后期进入产品生产和供给的企业获利就比较少些。特别是最后期进入产品生产并且产品一上市就遇到商品价格下穿商品成本价格的企业,结果必然是亏损。甚至有的公司倒闭。

虽然有些企业在商品价格下穿成本价格时先后停止了生产和供给,但是,在早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已经造成了商品严重积压,还有很大的库存量在市场上继续销售。这时早期已经赚钱的企业就会甩卖库存商品,以回笼资金,转向其它商品经营。最后进入并亏损的企业也会甩卖库存商品,回笼资金承认亏损出局。还剩下赚钱不多亏损不大的一些企业有可能不在销售商品,观望和等待价格回升,以便形式好转东山再起。随着库存商品的继续销售和甩卖,商品价格继续下滑。由于库存商品量是一定的不再增加,所以,随着库存商品的销售其供给量会随之而减小,最终使供求量在价格低点暂时达到平衡。供求关系一旦平衡就暂时失去了竞卖作用,商品价格不在继续下降、趋于平稳。这是供求关系在价格低点的平衡制约了商品价格的下降。这时,商品价格最低,亏损额最大。

由于库存商品量是一定的越来越少,所以,供求量在价格低点平衡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很快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结果价格运行出现转折点开始向上运行,商品价格会不断回升。在商品价格回升初期,还是处于亏损状态,所以,不会有很多生产要素再流回该商品的产品生产领域。当然不排除有些精明的经营者会做出正确判断率先恢复产品生产,大多数人还是处观望阶段。随着商品价格的不断回升,最终会上穿商品成本价格线上方,使商品销售进入盈利阶段。此时,由于有以前商品价格下跌和亏损的教训,大多数经营者还不敢冒险恢复经营。当商品价格逐步升高有较大利润时,生产要素开始流向该商品的产品生产领域。供给量也逐步开始增大,随之需求量相对减小。最终在价格高点重新达到供求平衡。此时,又处在价格最高、利润最大、成交量最小的阶段。

然后,还是由于生产要素地不断流入,商品供给量会不断增加,所以,商品在价格高点供求平衡时间不会太长。很快会出现供大于求,价格运行出现转折点并开始下滑……。从此商品价格开始循环波动。这就是商品价格不断围绕成本价格而上下波动的过程。

综上所述:商品价格主要是由买卖双方根据产品的有用性、产品成本、购买能力、利润原则、需求程度、比价效应、品牌效应、供求关系、竞争机制、讨价还价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商品价格确定之后,供求关系变化引起商品价格波动;商品价格波动引起商家逐利行为;商家逐利行为引起生产要素流动;生产要素流动又改变了供求关系。价格波动、逐利行为、要素流动、供求变化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胜者发展壮大,败者淘汰出局。……如此不断地循环下去。这就是供求规律、利润原则、竞争机制等共同作用决定和制约商品价格总是围绕成本价格而上下波动的规律。

 

参考资料:

1、《资本论》网络版 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翁志勇主编 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38月月第1版。

3、云谷子:《价值规律是人为拼凑的假规律》连接: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ID=66590&replyID=&skin=1

4、云谷子:《商品价格形成与波动规律》连接: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ID=89608&replyID=&skin=1

5、云谷川:《《资本论》错在哪里?》连接http://bbs.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3133389&bid=2

(连接:http://bbs.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3142413&bid=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3 22:37:00

其三,马克思不讲产权,这也是他错的最离谱的地方,一样东西,如果说不清楚是谁的,那怎么定价呢?比如说,如果东西不是我的,我完全可以贱卖啊,价值量一样的东西,在产权不一样的情况下,价格会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国有企业的贱卖现象就是明证。忽视产权的重要性,是马克思的学说的致命伤。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看似有道理,但是忽视了产权的清晰界定这个大前提,就是错的。在产权归属不明晰的情形下,价格会大大低于价值,近年来的国有资产流失就是明证。价格不仅受价值的影响,更受到产权界定的影响。脱离了产权来谈价格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一定会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贱卖。


=========================================================================

马克思并不是不讲产权,而是不知产权对价格(价值)决定的影响。

楼主初读《资本论》,就能思考到这个层次,不容易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4 03:36:00
马克思的推论大多是建立在一定特殊条件下来得出的,我们不应该把那些条件剔除或转换,再来否定他结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4 18:18:00

一,假设市场的需求无限大,马克思向来不看需求,只看供给。可是他也不想想,资本家的生产是受市场大小制约的啊,在需求有限的情形下,资本家又怎么会要求工人无限的增长劳动时间呢?

首先 马克思没有愚蠢到供求只谈供不谈求 无论是经济学还是哲学 分析一个事物 马克思从来没有抛弃事物的对立面去研究 至于你从哪看出的 我没看到

至于资本家要求工人无限的增长时间 至于 怎么会 和事实上是怎么样 是2个问题 事实上资本确实是这么做的

其二,马克思说,货币要有一定量才可以转换为资本,因此,工人和资本家就有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才得以建立,但是现在股份制的出现,使得少量的货币也可以变成资本。工人和资本家的鸿沟消失了,你无法准确区分工人和资本家。全民炒股现象的出现使得所有人的货币都和资本有关。那么马克思的阶级学说也就丧失了他的意义。

关于股份制推翻了阶级学说的问题是很容易回答的 也就是说 比如一个平时日常生活中扮演工人角色的人 他购买了某种少量的股票 由于他占有股票 并且可以得到分红 那么他参与了剥削

至于上面说的那个前提存在不存在我们姑且不谈

事实是 只要他继续扮演工人这个角色 他受剥削是仍然的 这丝毫不能改变问题的实质

这里假设这个买股票的工人是否参与了剥削 认为可以另外探讨

其三,马克思不讲产权,这也是他错的最离谱的地方,一样东西,如果说不清楚是谁的,那怎么定价呢?比如说,如果东西不是我的,我完全可以贱卖啊,价值量一样的东西,在产权不一样的情况下,价格会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国有企业的贱卖现象就是明证。忽视产权的重要性,是马克思的学说的致命伤。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看似有道理,但是忽视了产权的清晰界定这个大前提,就是错的。在产权归属不明晰的情形下,价格会大大低于价值,近年来的国有资产流失就是明证。价格不仅受价值的影响,更受到产权界定的影响。脱离了产权来谈价格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一定会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贱卖。

既然假设了价值量不变 这里我们谈的东西是价值 价格的变动只能说明价格的变动 而对价值量没有丝毫影响 在这里价值量和产权是无关的东西

至于马克思不讲产权 是另外一个问题 马克思不讲产权 这里不明白你的产权是个什么东西 是产品的所有权吗?如果是 那么马克思是最重视这个的 至于你没看到 我只能说你是瞎子

四,马克思只看到了规模报酬递增,没有看到规模报酬递减。他看到了社会分工和协作的巨大力量。但是没有看到协作背后巨大的交易费用,组织越大,协调越难,交易费用越高。因此所谓社会化大生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上去很美,但是考虑到其背后巨大的交易费用,就不是那么美了。

至于社会分工和协作不好的问题 无产者和资产者都不会答应你这个观点

五, 马克思说,技术的进步,机器的采用必然带来失业的增加.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和事情出入很大,其错如下:

把你的公式丢一边去把 只需要新建立一个临时的公式就能表明 假使 生产所需要的劳动量A不变 参与生产的劳动量由工人的工作量A和机器所代替的劳动量B组成 如果B增加 那么A必然减少

事实上历史也是这么写明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4 20:25:00
所谓产权,不是指所有权.他是指对财产的法律约束.目前经济学界认为产权主要是包括收益权,转让权等,马克思只看到了所有权,没有看到收益权和转让权的归属,而其实所有权的归属是不要紧的,关键在于收益权,转让权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4 23:25:00

从第二产业的就业率上看,马克思是对的,但是,从总的就业率上看,其实就业率总体上看一直是上升的,而且在现代社会里面,第三产业的人数比第二产业还要高,我的问题是,如此巨大的第三产业人数,如果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其存在意义何在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5 16:36:00
  产权学派认为,产权对价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同的产权制度下,价格会有很大的差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7 16:48:00
不必争论了!!!
 
首先,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全知全能的神!马克思也不是!!(总有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孩子妄图找到“唯一真理”——绝对正义!!![em14])
其次,按辩证唯物主义任何对现有事物的的理解都有其局限性,必须与时俱进才行!你们总不能挖棺掘尸让一个挂了快150年的人来解释现在的事情————这不光脑残,更是一种不负责任!!!
[em04][em0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7 20:23:00
不能说马克思错了,因为一定的理论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马克思的理论是为当时的工人运动服务的,是站在当时工人的立场上来研究问题的。如果考虑到方方面面,就无法服务于他特定的目的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7 22:12: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9 09:12:00
以主流经济学的角度看,确实有许多这类的“错误”,这说明楼主看书是思考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9 09:13:00

有思想啊。我就想不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29 14:55:00

一、马克思从来没有“假设市场的需求无限大”,更不用说“马克思向来不看需求,只看供给。”马克思批判供求经济学的一个问题是:在供给与需求不等时,价格会发生变动,但供求平衡时,价格又是如何决定的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多次提到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供给大于需求,是生产的相对过剩。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有大量篇幅论述供给和需求的问题,不是你是否看到那里了?

二、马克思确实认为货币只有积累到一定的量才能执行资本的职能,并且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能使自身继续成为资本的货币的量也不断增大。生产关系要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日益社会化才产生了股份制,但工人可以入股、可以炒股,这与工人成为资本家完全是两码事。在股份制中,只有拥有决定权的股份持有者才是资本家。就像在股市中,大户比散户更有优势一样。说“工人和资本家的鸿沟消失了”,是没有认清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三、“马克思不讲产权,这也是他错的最离谱的地方”。谁说的,你又是在哪里看到的?产权的核心就是物的所有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复强调正是资本家对劳动条件(生产资料)的占有,才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

四、马克思在承认并且在阐述历史,而你却是在诽谤历史(也有可能是由于你对历史的无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美国的新经济(当然还有历史中无数的技术变革)已经证实。但是,“因此所谓社会化大生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上去很美,但是考虑到其背后巨大的交易费用,就不是那么美了。”这一点正好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是的内在缺陷。

五、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料和西方经济学家的研究不断证明马克思的正确性。例如像克莱因和克鲁格曼都认为是技术进步减少了对非熟练工人的需求,造成工资下降和失业增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7 22:54:58
1、正是因为需求有限,所以需要劳动力的数量才有限啊,所以才能造成过剩人口,所以资本家才有谈判资本,所以才能增长劳动时间。
2、毕竟有人资本多有人资本少吧,为什么有人可以花几千万嫁女,有人在股票帐户上也就仅仅几千元?股份制从某种程度上看确实是一种调和手段,但不能掩盖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其实看看资本论一卷所谓原始积累一章便可以找到答案。或许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现代的案例,那些富人们有多少人的原始资本是靠自己一点儿一点儿的挣出来的?
3、马克思怎么会没有看到产权?那所有权是什么?只能说马克思或许没有考虑其他权利罢了,当然这和他的时代背景有关,毕竟是一百多年以前了。还有您从哪里看到说过共有产权的东西其价格会低于价值的?这根本不是国有资产流失的借口,国有资产流失恰恰是产权的重新界定的结果,可以比照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这恰好体现了您第二个问题中提到的阶级。
4、社会化大生产和估计是您脑子中想的计划经济完全是两个概念。社会化大生产强调的是社会分工的生产方式,而分工并不是仅仅体现为一个组织中的分工,不同的组织本身也代表了分工,这个问题可参考斯密杨格定理。不过马克思确实过分的强调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无组织性无纪律性,而没有看到市场的秩序性,因此强调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则需要全社会的统筹,这个确实有些偏颇,谁让在他的年代科斯还没有出生呢?
5、有一点说得对,技术进步是否会加剧失业要分情况,如果使用资本替代劳动力自然加剧失业,而如果是其他形式的技术进步则不见得加剧失业,这个可以参见李嘉图的论述,如果觉得那个太久远,可以看看刘易斯谈论发展中国家政策的一些文章。马克思确实过分强调了资本替代劳动力的技术进步,而忽略了其他种类的,这可能和他生活的年代有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1 22:47:53
仗义执言 发表于 2008-2-15 09:39
四,马克思只看到了规模报酬递增,没有看到规模报酬递减。他看到了社会分工和协作的巨大力量。但是没有看到 ...
那我倒要问一问,工人民主的计划经济解决了这一问题没有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1 22:50:41
精忠岳飞 发表于 2008-2-15 16:41
先不说马克思的理论,就单评论你说的这段话就有错。市场的价格体系并非是均衡的,消费者也同时也是另一行业的 ...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施效果如何呀?你到底看到了没有?我也不知道你今年多大,有没有经历过20世纪70年代的生活。那时的计划经济呀,真的堪比牛马不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17 18:10:37
楼主是个有思想的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