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规律是伪规律
云谷川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价值规律是这样叙述的:“价值规律(vahue law)是商品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我认为,这个价值规律是人为拼凑的个伪规律。因为我在《〈资本论〉错在哪里?》一文中已经证明了劳动价值论是荒谬的,抽象劳动是马克思撇开商品交换关系在劳动产品中找到的劳动因素,它不是商品的价值。
一、商品价格的形成
商品是通过交换而获得的自然物品、劳动产品和服务产品。在商品交换关系中,人是交换的主体由买卖双方组成,连接着人们的需求与供给。商品是交换的对象,它从供给领域通过交换领域最终到达消费领域完成使命。货币是交换的媒介主要起交换职能和价值尺度作用等。市场是交换的场所和行销区域,也是生产要素流动的调节中心。
在市场上,首先由卖方提供交换产品,并根据产品的有用性、产品成本、比价效应、供求关系、利润原则、竞卖情况等多种因素报出产品卖价(还有定购、拍卖、投标等报价形式)。其次是买方根据卖方产品的品质用途、需求程度、产品要价、购买能力、供求关系、竞买情况等多种因素决定是否交换。如果卖方产品正好符合买方要求,买卖双方就讨价还价进行协商。当协商一致时买卖成交,卖方的产品转化为买方的商品以满足需要,买方的货币转化为卖方的价值以获得一定的利润。这就是商品的交换过程。
从交换过程中可以看出,商品价格主要是由买卖双方根据产品的有用性、产品成本、购买能力、利润原则、需求程度、比价效应、品牌效应、供求关系、竞争机制、讨价还价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些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都是市场因素,随时在变化,所以,商品价格总是不断地波动。某个商品价格到底是多少这要根据当时市场上的实际情况而定。在商品价格形成过程中上述因素都有可能是主要因素,但是,某个商品的价格究竟是由那些因素起主要作用,这要根据当时市场上的实际情况而定。
1、产品的有用性或效用是商品定价的主要指标之一。任何一种产品都有多种用途。比如粮食中的玉米可以作为种子、可以磨成面粉食用、可以生产饲料、可以用来酿酒、可以做工业原料等等。布料可以做衣服、被褥、床上用品、窗帘等等。房屋可以居住,也可以作为仓库、生产车间、学校、医院、商店等等。由产品的不同用途适合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需要决定不同的购买行为。用途的大小是决定购买价格高低的因素之一。另外,产品的品质、花色、款式等也是决定购买价格的因素之一。
2、商品成本是商品定价的主要指标之一。商品价格大于商品成本价格就盈利,商品价格小于商品成本价格就亏损,商品成本价格是商品盈亏的分界点。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商品价格必须大于商品成本价格,这样才有利润。
3、购买能力也是决定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管是产品、物品还是服务,要想获得利润就必须成为商品出卖,要想成为商品出卖就必须有人购买,要想购买商品就必须有购买能力。如果手中没有钱,再好的商品和再需要的商品都不可能去买。购买力是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购买力大小又是决定购买什么样的商品和购买多少商品的问题。消费水平高的地方一般商品价格就高,反之,商品价格就低。手中钱多就有可能不在乎价格高低,购买欲望相对要高,只要需要和喜欢某种商品就可能购买。如果手中钱少,购买欲望就不高,花钱也非常谨慎,讨价还价也非常认真。所以,购买力也是决定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4、利润原则。获得利润是商品出卖的原则,如果商品经营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都不获得利润,那么就没有人去卖出商品,商品交换就不可能进行。只有获得利润并且是尽量获得最大利润才是商品经营者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商品价格必须大于商品成本价格。尽量低价是商品购买的原则,因为低价购买可以少花钱,省下的钱就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这就决定了商品价格不可能是卖家一方说了算,从而商品价格也不可能离商品成本价格太远。
5、需求程度。商品本身的有用性或效用是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之一,但是,购买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也是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之一。商品拍卖过程中的竞买机制使拍卖品价格不断升高,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购买者对商品的需要程度不同,需要程度高者就会出较高价格竞购商品。在平常供求关系中的竞买情况也是一样,需求程度高的购买者就会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商品,需求程度低的购买者就会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商品。
6、比价效应。在市场上,一般都有同类商品价格的存在,这就决定了卖出同类商品的价格不可能远离已经存在的商品价格,存在着比价效应。即便是通过技术创新的新产品也必须考虑是否有替代商品的存在,也存在比价效应。只有创新产品刚刚上市并且没有其它替代商品的情况下,才能不考虑比价问题。
7、品牌效应。同类商品很多,由不同的厂家生产或由不同的经营者出卖,这就出现了同类商品有不同的质量、做工、品种、花色、款式,不同的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等等。质量和做工好的商品就好用、耐用、不易损坏,反之,质量和做工不好的商品就不好用、不耐用、容易损坏。通过长时间的检验,好商品、好品牌、好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就受消费者欢迎和信赖,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就放心,宁可出高一点的价格也要购买放心商品。这就是商品品牌影响商品价格的品牌效应。
8、供求关系和竞争机制影响商品的价格。当同类商品供大于求时说明最后会有商品卖不出去,结果就会出现竞卖机制,商品定价高了就不好卖。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说明最后会有人买不到商品,结果就会出现竞买机制,商品定价比较高一点也会有人购买。所以,供求关系和竞争机制影响商品的价格。
9、讨价还价对商品价格形成也有影响。商品交换是买卖双方以自主自愿、平等参预为原则的活动,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对商品价格一定要进行协商,以便对自己有利。在日常的商品交换活动中一般买卖双方都进行讨价还价,商业谈判就更不可缺少,就连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也长达十五年之久。如此可见,讨价还价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战争、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各种法规和财政、金融政策变动、各种形式的商业垄断等都是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但在正常情况下商品价格主要还是由以上这些因素决定的。
二、商品价格的波动规律
在产品价格确定以后就进入到商品交换阶段。在商品供求平衡时,其价格比较平稳,利润也相对稳定,竞争相对缓和。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利润较大,甚至会出现超额利润,这时价格波动和竞争比较激烈。当商品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利润较少,甚至会出现亏损严重时企业倒闭,此时价格波动和竞争同样比较激烈。
当商品供不应求需时说明会有人最后买不到商品,结果产生竞买机制,消费者就会争先恐后竞价购买,甚至可能形成抢购浪潮,使商品价格不断升高。随着商品价格不断升高,利润就会不断增大,甚至会出现超额利。与此同时,由于利润增大,甚至出现超额利润,在利益引导机制的作用下,就会使生产要素从其它领域流向该商品的产品生产领域。结果导致该商品供给量不断增大。另外,随着商品价格的不断升高,需求量(购买量)也相对减少,最终使供求量在价格高点达到平衡。供求关系一旦平衡就暂时失去了竞买作用,所以,商品价格不在继续升高、趋于平稳。这是供求关系在价格高点的平衡制约了商品价格的上涨。这时,商品价格最高、利润最大。
由于生产要素地不断流入,商品供给量还会不断增加,所以,商品在价格高点的供求平衡时间不会太长。很快就会出现供大于求情况,价格运行出现转折点并开始向下运行。供大于求说明最后会有商品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会给卖方造成损失,结果产生竞卖机制,争先恐后降价卖出,甚至严重时会出现价格战。与此同时,商品价格不断下降。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需求量相对增加。但是,相对增加的需求量远远小于商品供给的增加量,结果还是供大于求,商品价格一路下滑。
当商品价格下降到利润较小或接近成本价格时,有些精明的经营者就会停止产品生产和供给,以躲避风险。有些经营者则比较麻木,继续产品生产和供给。当商品价格下降到下穿成本价格时就会出现亏损,这时企业就会停止产品生产和供给,有些生产要素从该产品生产领域不断地流向其它盈利领域。商品成本价格是商品盈利或亏损的临界点,当商品价格在成本价格以上时就是盈利的,当商品价格在成本价格以下时就是亏损的。所以,成本价格对商品定价和盈亏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商品价格上升阶段早期进入产品生产和供给的企业就会获得很大利润,在后期进入产品生产和供给的企业获利就比较少些。特别是最后期进入产品生产并且产品一上市就遇到商品价格下穿商品成本价格的企业,结果必然是亏损。甚至有的公司倒闭。
虽然有些企业在商品价格下穿成本价格时先后停止了生产和供给,但是,在早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已经造成了商品严重积压,还有很大的库存量在市场上继续销售。这时早期已经赚钱的企业就会甩卖库存商品,以回笼资金,转向其它商品经营。最后进入并亏损的企业也会甩卖库存商品,回笼资金承认亏损出局。还剩下赚钱不多亏损不大的一些企业有可能不在销售商品,观望和等待价格回升,以便形式好转东山再起。随着库存商品的继续销售和甩卖,商品价格继续下滑。由于库存商品量是一定的不再增加,所以,随着库存商品的销售其供给量会随之而减小,最终使供求量在价格低点暂时达到平衡。供求关系一旦平衡就暂时失去了竞卖作用,商品价格不在继续下降、趋于平稳。这是供求关系在价格低点的平衡制约了商品价格的下降。这时,商品价格最低,亏损额最大。
由于库存商品量是一定的越来越少,所以,供求量在价格低点平衡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很快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结果价格运行出现转折点开始向上运行,商品价格会不断回升。在商品价格回升初期,还是处于亏损状态,所以,不会有很多生产要素再流回该商品的产品生产领域。当然不排除有些精明的经营者会做出正确判断率先恢复产品生产,大多数人还是处观望阶段。随着商品价格的不断回升,最终会上穿商品成本价格线上方,使商品销售进入盈利阶段。此时,由于有以前商品价格下跌和亏损的教训,大多数经营者还不敢冒险恢复经营。当商品价格逐步升高有较大利润时,生产要素开始流向该商品的产品生产领域。供给量也逐步开始增大,随之需求量相对减小。最终在价格高点重新达到供求平衡。此时,又处在价格最高、利润最大、成交量最小的阶段。
然后,还是由于生产要素地不断流入,商品供给量会不断增加,所以,商品在价格高点供求平衡时间不会太长。很快会出现供大于求,价格运行出现转折点并开始下滑……。从此商品价格开始循环波动。这就是商品价格不断围绕成本价格而上下波动的过程。
综上所述:商品价格主要是由买卖双方根据产品的有用性、产品成本、购买能力、利润原则、需求程度、比价效应、品牌效应、供求关系、竞争机制、讨价还价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商品价格确定之后,供求关系变化引起商品价格波动;商品价格波动引起商家逐利行为;商家逐利行为引起生产要素流动;生产要素流动又改变了供求关系。价格波动、逐利行为、要素流动、供求变化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胜者发展壮大,败者淘汰出局。……如此不断地循环下去。这就是供求规律、利润原则、竞争机制等共同作用决定和制约商品价格总是围绕成本价格而上下波动的规律。
参考资料:
1、《资本论》网络版 连接:http://www.amky.com/cap/cap1_01.htm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翁志勇主编 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3年8月月第1版。
3、云谷子:《价值规律是人为拼凑的假规律》连接: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ID=66590&replyID=&skin=1
4、云谷子:《商品价格形成与波动规律》连接: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ID=89608&replyID=&skin=1
5、云谷川:《《资本论》错在哪里?》连接http://bbs.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3133389&bid=2
(连接:http://bbs.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3142413&bi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