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年底,我问一位美国大学的华裔教授对当时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有什么看法。这位老师很轻描淡写的告诉我他不是研究金融的,所以不大懂。他的回答使我当时对美国经济满怀信心(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十分愚蠢的),因为我难以想象一位典型的美国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对一场即将来临的经济萧条或者危机毫无反应。然而两个月以后的今天,我骑着自行车从学校回宿舍的路上,突然发现居住的小区很多住房前打出了“For Sale”的广告牌,我才恍然明白,次贷并不是发生在Wall Street Journal的专栏或者是New York Times的头版上,而是确确实实发生成了这个国家的普通居民生活的一个部分。
我觉得,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又一次漂亮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和神话的精彩破灭,就像美国2001年的高科技泡沫和在中国刚刚发生的股市泡沫一样,无数的人、出于各种动机,满怀信心的认为资产价格会上升,因此创造了对这些资产的需求,从而真正拉动了资产价格的飙升。直到最后一个接盘的人突然发现没有了游戏的下家,于是资产价格的海市城楼瞬间坍塌,留下无数的人目瞪口呆的看着自己账面资产丧之怠净、甚至负债累累。不过,这次次贷危机给普通居民造成的影响不叫“bankruptcy”,而是称作“foreclosure”。想想还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在这还能学到一个新英文单词。
自我实现理论一直是索罗斯用以批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利器,并且也被他无数次应用于投资实践之中。考虑到他老人家在金融投机领域的坏名声和他所倡导的这一理论与金融经济学主流格格不入,这一理论也只是在近年来行为金融学振兴过程中才逐渐出现在一些专业学期刊上,并被一些学者所数量化和模型化。毕竟,大多数的人,不论是华尔街的投资者还是芝加哥的金融学权威,似乎仍然坚信市场是有效的这一有些神话色彩的信仰。当然,一次次贷危机,肯定不足以否认从有效投资组合、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到有效市场理论这一经过众多出众学者几十年奋斗和努力才奠定的金融经济学理论大厦,不过,在这样一个可能多少让众多未能预测和提出预防方案的理论专家难堪的时刻,重温一下波普尔关于我们都会犯错、并且能够从试错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进化的理论,可能恰逢其时。
“市场原教旨主义”有问题,“政府原教旨主义”似乎也不大好用。去年年底提出的一些关于2008年的经济问题的战略措施和决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大量媒体长篇累牍的报道、被无数知名的和不知名的专家从千奇百怪的视角解读,然而短短数月,这些代表政府判断和意志的东西,在瞬息变换的国际经济背景下,突然显得苍白无力,估计大部分原则或政策也会在今后一段时间逐渐被束之高阁。如果美国的次贷和正在上演的信用卡危机,进一步扩展,使美国普通居民的消费能力萎缩,只要有点经济常识的人就会知道接下来的中国经济到底是会过热还是过冷了。不过这次,罗斯福的老办法也不大好用,因为与98年的时候不同,这次通膨的威胁和压力大的出奇。政府的干预弄的不好,会弄出个美国70年代的“滞涨”或者和日本一样,搞出个失去的10年或20年什么的。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过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可能会使人们前所未有的意识到什么是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我在自己的博客上曾经转发了一篇《华尔街日报》的文章(《Japan Gets Shelter via China Trade》),说的是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国,这使得日本得以在美国次贷危机过程中免受较大冲击。但是,这篇文章却同时指出,在中国对日本产品的进口总额中,大部分是生产资料(包括各种资本性支出),而这些生产资料大部分又用以生产对美国出口的产品。因此,美国市场萎缩会最终通过中国传递到日本。看看这是一个多么复杂而又奇妙的世界经济链条吧!有时我们真的不得不佩服自由市场的巨大威力,不过这种威力是天生两面的——既带来了繁荣,也可能导致灾难。我突然想起了在人大经济论坛上看到一篇帖子,名称大概是“逃离美国”云云,如果你是大资本家,你可以把钱抽出来,找个安全的地方放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增值,但如果我只是一家为美国消费市场提供产品的中国加工工厂的工人,经济危机真的来了,我能往哪儿逃呢?
说到这篇帖子,我突然想起了一些题外话。每次在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或者拐点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之前默默坚持“真理”而不受重视、甚至为人所嘲笑,而现在终于是这些人嘲笑当年轻视他们的人和自己扬眉吐气的时候了。预测对了经济或者市场的走向,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以这一次的正确作为自己是真理化身的逻辑证明,却与我所尊重的科学精神有些冲突。市场永远只有两个方向,要么会涨、要么会跌,即使是普通人也有50%猜对未来走势的概率。我突然想起了经济学中的道德风险模型,如果我是一个没有什么声望、但又希望突然飞黄腾达的人,在市场一片看涨的时候,我坚持市场会跌,可能是最好的对自己声望的风险投资。如果预测错了,没什么人会记住我的错误,即使记住了,我的损失也就是目前仅有的微不足道的名声而已;但是,一旦我的预言实现了,收益却会很大。特别的,在后一种情况下,如果我是一个敢于自我表扬或者善于利用别人表扬的人,收益可能就是没有上限了。每次危机之后,媒体都会帮助我们发现一些甚至是许多敢于逆市场而呐喊、并且能够洞悉未来的英雄和传奇人物,这次可能也不例外。
说完题外话,转回正题。我写这么长的一篇帖子,既不是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或者摆脱可能面临的危机提出什么真知灼见,因为我明白自己实在没有那个能力;当然我更不是去试图指向和批判什么。我的唯一目的是希望为我今后想要坚持发的一系列帖子作个类似绪言性的东西。在这一系列帖子中,我希望能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上一些美国主流媒体对美国和世界经济走势的观察与讨论。当然我也多少觉得自己很可耻,真正的东西还没看是上传,先写了这么长的不伦不类的东西。但是总结起来也很简单,我无非想说,美国可能正在或者将要经历一次经济萧条甚至是危机,而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也可能会收到影响。美国经济未来走势如何?中国会如何应对?如果我们给不出答案,那就仔细的观察吧。
1、《华盛顿邮报》2008年2月11题为《Fed’s rate cuts bring no relief for consumers’ credit card bill》,分析了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多次降息之后,各主要银行的信用卡利率仅有很小的下降。专家指出,银行在经历次贷危机之后,不愿意降低那些未能按期还款和超限透支账户的利率;另一方面,为了弥补次贷投资的亏损,银行也不愿意大幅降低信用记录良好的账户的利率。
2、《国际先驱报》2008/2/12发表了题为《mortgage crisis spreads in U.S past subprime loans》的报道。报道表明,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房价大幅下跌,使得许多美国居民偿还普通贷款的能力也收到了严重影响。如果希望了解次贷危机的最近影响,这篇长文值得一读。
3、如果说上面两篇报道都不算什么好消息,但对于深陷经济萧条的美国经济学家和普通民众而言,也不算什么严重的新问题。而且,人么还在期待着即将生效的政府刺激计划。但是,《华尔街日报》2008/2/11日的一篇评论文章所持的观点却要悲观的多。《short-term gain could yet yield long-term pain》一文认为政府刺激经济计划仅能在短时期内恢复经济,而由于房价的严重高估、美国居民超过还贷能力的借贷消费以及金融企业在投资市场的严重损失等因素造成的经济深层次问题并不会得到根本解决。因此,长期的经济复苏可能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