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在公司和社会的定位确定后,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内部审计工作价值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公司绩效是决定公司价值的最基本因素,从总体上看,股价反映企业的一切信息。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说,公司的内部审计与公司的绩效也就是与公司的股价密切相关。下面我们通过证券市场来寻找内部审计与公司的价值表现的路径。
  1.如果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财务信息不真实,将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即影响企业的股价。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都希望从其投资中获得更多的回报,如果这种投资以股票形式表现出来时,回报要求显得尤为突出。股票的回报取决于公司管理层的努力经营和诚信。这种依赖于他人努力的投资方式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由于公司编制的财务报告不真实、内部和外部审计师把关不严,使资本市场上充斥虚假的财务信息。在这种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资本市场的财务信息处于“混浊”状态,由于无法辨别财务信息真实的公司和财务信息不真实的公司,投资者只有假设所有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都不真实,只愿支付较低的股票价格以反映风险。这种以较低价格不能反映财务信息真实公司的公平价值,因此这类公司会拒绝在这个市场发行股票;但这种低价又高于财务信息不真实公司的真实价值,鼓励他们更多进入这个财务信息处于“混浊”状态的资本市场,导致这个市场的风险进一步增加,从而进一步降低投资者愿意支付的股票价格,迫使更多诚实的上市公司离开这个“混浊”状态的资本市场。这一趋势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已经初现,以新加坡证券市场为例,截止2004年10月,在上市的156家外国企业中中国企业占55家,比例高达35%,表明我国公司远赴海外发行股票的公司越来越多,国内的资本市场由于财务信息虚假使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逐渐丧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体制及其运转的缺陷。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对投资者有没有吸引力,关键要看上市公司,大量国内优质的企业舍近求远,放弃国内平均20倍市盈率的发行价而远赴海外以不到10倍的市盈率发行新股,个中缘由值得我们深思。在我国,只有优秀的企业才能上市,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和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处于如此状态,其他企业的财务信息和内部审计工作机制状态也没有更好的状态。
  我们以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财务信息不真实的危害性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某投资者有100万元要投在A、B两个上市公司,这两家公司都称自己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公司业绩良好。假设两家公司中有一家财务信息真实,业绩良好,另一家编制不真实的财务报告,上市是为了圈钱。问题是,由于内外部审计工作不到位,无法评价和披露两家公司的真实情况,内部审计的工作并没有增加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导致投资者和其他相关利益人都无法分辨哪家是财务信息真实,业绩良好的公司,只知道A和B公司都有50%的可能性是财务信息是真实的、公司业绩是良好的。那么该投资者的最优投资方案是什么呢?
  显然投资者应该在A、B公司中各投一半,即50万元,这就是在信息最混浊状态下的最优选择。如果他把100万元都投入到A公司,万一A是那家财务信息不真实的公司,所有的投资均会损失。因此财务信息混浊迫使投资者不加区分地在A、B公司中各投一半,将两家公司均衡对待。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内部审计监督受干扰越多,投资者是越不能有分析股票的可靠信息基础,越不能区分诚实与不诚实的上市公司。
  假如内外部审计师能有效地履行审计职责,因此财务资料的真实情况得到充分披露,透明度高,投资者可据此进行财务分析并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知道A公司是财务信息真实并且业绩优良,投资者会把100万元都投入A公司,其投资效果将达到最大化,取得的回报也将很高,因为这样使投资者不至于把50万元损失投在B公司上。这个分析也充分说明内部审计在公司和社会中的价值。
  2.公司内部审计失职、内控失效,投资者将行使“用脚投票”,卖出股票表达不满,公司将面临生死存亡。如果一个公司的内部审计失效,内部控制不力,经理层可以随意侵蚀公司的利益,不满意的股东可以提出自己的候选人并且发起“代理人战争”,通过董事会将不称职的管理人员撤换,但这样做成本高昂也难以实施。在实际中股东们很少这样做,较多的是使用“用脚投票”的方式,以卖掉手中的股份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如果有足够多的股东卖掉股票,公司的股价就要下跌,促使公司的内部董事会重新聘用经理。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长期失效,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或是内部审计虚设,或是公司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出现重大失误,不仅造成公司巨大的损失还将危及企业的存亡。不是吗?资本雄厚的巴林银行,就是一起因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失效的而导致破产例证,巴林银行的新加坡分行年仅28岁的经理里森在未经授权违规操作,而当时巴林银行的高层在知晓其违规操作但为了获取来自新加坡分行的利润,不愿严加控制,在里森造成损失5000万英镑时,总部派了一个审计组到新加坡分行,审计组根据里森提供的情况,编制了一个长达24页的报告,审计发现了内控存在的问题,报告这样写:“管理可能被总经理一个人取代”,“他负责前台交易和财务管理”,“可能会以集体的名义做交易,并保证按自己的意图去交割和记录”。但报告接着说“鉴于行政财务管理方面缺少有经验的资深骨干,总经理必须积极兼任交易和后勤管理两职”,又给内控漏洞隐患留下祸根。里森终于造成86000万英镑损失的高点,使这家“百年老店”银行回天乏术,走向破产。而国内上市公司银广夏、中航油、科龙等也演绎类似的内控失败故事。
  3.内部审计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2005年5月上市公司仪征化纤发布的一则公告,证实了此前的一个传闻:仪征化纤公司财务部门巨额往来资金被内部人挪用。嫌疑犯李钟山是仪化股份公司营销部的一名普通财务人员,该职员利用管理公司销售款的便利条件,自1999年至今长达6年的时间内,以“蚂蚁搬家”的方式挪用了公司货款达5000多万元,用于开公司、炒股票及炒期货,损失近4000万元,大部分损失款项难以追回。其方法是盗取期限较长的银行承兑汇票,通过其与他人合伙设立的皮包公司到银行贴现实现的。若要通过这种形式长期占用资金,李钟山需要不断用新汇票冲账以避免暴露。李钟山的作案手法并不算高明,甚至可以说是蹩脚。其能够在六年时间内挪用如此巨大的资金,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他在这个岗位上待的时间太长,按照现代化的财务制度,这样的岗位应该一年一轮换。另人不解的是仪征化纤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十分严格”,公司内控制度逐步完善,财务管理也常抓不懈。然而案件却在内部审计的眼皮子底下发生了。它反映出仪征化纤的内部审计流于形式。从2000年以来,仪征化纤在股权划转给中石化后,公司内控制度逐步完善,财务管理也长抓不懈。如每年要组织财务大检查,定期聘请中介机构对下属公司经营情况进行审计,公司内部审计及厂长离任审计也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是这次巨额资金被挪用,有关人员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不断作案,居然能够安然无恙,足以说明这种公司内部审计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对作案者也无法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案件发生后,该公司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不得不计提数千万元的坏账准备,公司的股份应声下跌,投资者为公司的业绩担忧,对于这样的大公司,投资者一向将它视为管理规范、可以值得信赖的公司。然而,如今却爆出这样的内部控制失守、内部审计的案件,暴露出仪征化纤在财务管理上的漏洞与问题,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
  麦肯锡、里昂等著名咨询公司研究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与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内部控制评价)与公司的价值(股价)表现存在正相关关系,内部审计是企业创造财富的基础和保障。尤其是在一个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普遍效率不高、问题较多的环境下,投资者对于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作用有更高程度的依赖,其依存度更加明显。良好的公司治理与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内部控制评价)能使公司说服投资者将其与其他公司区分看待,在新兴市场上投资者实际上更加重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表明,投资者愿意为公司治理、内部审计优秀的公司支付17-30%的溢价。因为内部控制评价不好、内部审计效率不高,投资者的利益就得不到有效保证,投资者要求的风险回报率就会必然高,否则投资者所冒因公司低劣的内部控制而导致的更大的风险就无法获得报酬,从而没有投资的欲望。如果投资者观察到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他们就会对需要融资的公司索取较高的溢价,这主要体现为较低的购股价格、较高的投资回报要求、对公司经营更多的干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