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850 7
2014-02-11

反比律困境是指A部门生产率提高后,其多生产的商品全部交给B部门,自己不能多得一个。这种困境即使在本人建立的平均分配下也同样存在。


这可能是一场虚惊。在静态分析下为了得出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便隐含地设定当生产率提高后系统供求仍然平衡,即A部门多生的商品也正好被B部门购买。这种设定实际上是设定生产率提高后不改变系统既有的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实际是由于要保证供求平均,A部门生产率提高后其生产规模的缩小,于是劳动人数、资本等都减小了,于是考察的系统中的价值总量和人数总量都见减小了。这样,当我们撤销“供求平衡”这个过渡性假设时,则马克思的反比困境可能不会出现。至于此时多余的工人和资本干什么暂时不考虑。证必!


=========================================================

马克思反比困境是年前整理与某知名教授交流的稿件时发现的,相关记录如下:


分析三:下面通过简单分析让我们进一步理解本分配理论与经典理论之间继承关系。


1)假如群体只有两部门,两部门人数相等,都为10人,A商品有10件,B商品有20件,则其交换比例为A︰B=1︰2。交换后,A部门得到20件B,B部门得到10件A。无论是斯密,马克思,还是平均律,交换比例都是这个值,现在问题是这个交换比例是通过怎样价值的比值得出的?


(2)如果设A的价值为x单位,则B的价值就是0.5x单位。现在假设A的生产率提高1倍,B的生产率不变,这是标准的马克思框架。在马克思理论中由于反比律的限定,A的价值降低1倍,于是有:A︰B=0.5x︰0.5x=1︰1。交换后,A部门得到20件B(还是原来那么多),B部门得到20件A(比原来增加一倍)。


(3)依照平均律,由于绝对价值定律的限定,A的价值还是原来那么多,为x。但是又由于平均律的限定,A部门多创造的10x量的价值要在两部门平均分配,各得5x。则分配后A部门有价值量15x,B部门也是15x。但是由于A部门的商品量现在为20件,B部门的商品量还是20件,所以每件A和B分得价值量都是0.75x/件。则有:A︰B=0.75x︰0.75x=1︰1。交换后,A部门得到20件B和5件A(比原来多5件A),B部门得到15件A(比原来多0.5倍)。


注:后来发现在平均分配下也是交换后A部门一个B商品不会多得到。


    可见,从商品形态上看经典理论与分配理论得出交换比例一样,但是商品的价格不一样。毫无疑问,经典理论的价格一方面违反守恒律,另一方面在交换后提高生产率的部门得到的商品不能增加,而不提高生产率的部门得到的商品反而增加了,这说不通。



    毫无疑问,按照A︰B=0.75x︰0.75x=1︰1进行交换,则交换后两部门都多得到5件A商品,共同富裕的精神得到体现。


     

    上例中,如果设定A的生产率提高1倍同时B的生产率也提高了0.3倍,那么两商品的价格和交换比例将是怎样呢?


    毫问疑问,在马克思理论中有,AB的价格分别为10x/2010x/26, A︰B=10x/26︰10x/20=10︰13。


    依照平均律,则A部门多创造的价值为10x,B部门多创造的价值为3x,这13x的价值在两部门平均分配,因两部门人数一样多,则各得13x/2,

    于是A部门有价值总量10x+13x/2=33x/2,B部门有价值总量为10x+13x/2=33x/2。


    由于A的数量现在为20件,B的数量现在为26件,所以A和B的价格分别为:33x/40和33x/52,有A︰B=33x/52︰33x/40x=10︰13。


    如果将部门数逐步增加,两种分析方式得出的交换比例都一样,只是具体的价值不一样。这种现象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价值对于交换比例的确定没有任何影响。不管什么理论,在数理分析时都会通约掉,不具有实物对应,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商品肚子里面的某种结晶物是不对的;二是不同逻辑体系都能得出同样的交换比例说明其中内在的某种规律性都得到遵守,在各自的视角上都是对的。


    那么这种内在规律性是什么呢?就是本文讲的平均机制。斯密、马克思、效用理论都遵循了这个机制,只是由于观察角度的限制他们不能明确提出这个机制。 但是如果将人数、规模、生产相关性,、新型商品等变量再加入进来,马克思分析方法将进行不下去,而依照平均律将得出包含马克思反比律的价格趋动公式。尤其是新型商品出现,如果A和B已经是按照马克思的反比律交换,则新型的C部门出现后,A和B部门拿什么去交换C商品?


    将平均机制换成交换语言或者价值语言,就是:一部门因生产率提高多创造的商品将在社会平均分配,人人有同等享用权。此时为了交换顺利进行,社会便将某部门多创造的价值无偿分配给其它部门,于是其它部门便有相应的购买力。教师、手工品、搬运等等几十年如一日,单位时间内没多创造一个商品,其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就在于保证他们有相应购买力,以购买更多的其它商品,比如汽车、手机和房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2-11 23:45:21
好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12 10:03: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12 12:02:11
获益良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12 16:46:01
实际是由于要保证供求平均,则A部门生产率提高后其生产规模的缩小,于是劳动人数、资本等都减小了,
       赞同,这才说到点子上。还要补充一点,A部门应该是生产资料生产行业,不是消费资料生产行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12 22:04:13
贝克汉姆0 发表于 2014-2-12 10:03
不论你如何诠释反比论,都会走入迷途!
而正比论则不然:
1 投入资本前,人均8小时个体手工劳动(净)生产 ...
可以你这么颇析。

我的意见是,人类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消费,所以多创造的商品不能全部构成利润,而是先保证工资增加。事实也是这样,增加工资是保证社会购买力的前提,工资增加慢了就会发生经济危机。

这就是说,生产率提高后,工人尽管还是创造8个价值,但是其工资的事8个价值以上。马克思可能不喜欢这个结论,但是事实一直是按照这个方向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