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时间是从二战后到里根主政,1948年,好莱坞的垂直一体化体制进入全盛时期,院线票房也达到了历史最高点(CPI调整后),此后再无此胜景。9千多万美国人——是全国人口的2/3每周去看电影。制片厂每年制作近500部影片,与所有大明星都签订了牢固的合同,并雇佣了32万以上的员工。随着军队回国,家庭搬去郊区和派拉蒙法案的颁布,好莱坞走向低谷期。
1948年3月3日,美国最高法院签署了《UnitedStatesv.ParamountPictures,Inc.etal.》(亦称ParamountCase,ParamountDecision或者ParamountDecree,1948)法案,禁止电影公司涉足剧院买卖,引发了大制片厂分拆浪潮,最终导致经典好莱坞片厂制度的完结。
“包档发行”以节省发行成本,获取最大利益为目标,造成了独立院线与垂直一体化厂商的好莱坞公司间矛盾深化。顶峰期好莱坞也仅仅控制了全美院线的15%,但是控制了全国票房收入的70%,大量的独立院线面临着利益分配的巨大失衡。
好莱坞垂直体系下大公司三个内部的矛盾难以协调。制作部门希望影片尽可能的最大范围播放;而只掌握美国核心区影院的院线部门则希望确保自身利益的优先地位,首轮只在自己的影院播放;内容制作部门间员工希望高人工高制作成本,而发行部分却千方百计要确保所有环节成本最低化,所以内部势力的利益矛盾,导致现有发行体系内部主导权的争夺,同时期还有美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制作成本水涨船高。
美国电影工业是当时国内第三大工业部门,也是出口行业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ZF扶持的重点行业,并配合调整对外出口政策调整的,最终引发了派拉蒙法案。
渠道分割时期制片厂缩小供给,提高每部影片的制作成本,加高竞争门槛,走“重磅炸弹式”发展道路。面临渠道优势的消失,好莱坞五大与三小电影公司的不平等地位被消除,同时这八家公司对产业的控制力也被大大削弱。缩小供给后,制片厂能够提升对渠道的议价能力,以提高拷贝费的方式强化自身的地位。这一时期发行商的票房分成从70年代初的30%,提升到后来的40-45%。
图表1:美国1948-1964年代由大制片厂发行的影片数量

电视市场启动,好莱坞的内容制作能力推动了电视工业的发展。电影工业从1948年达到顶点后,院线观影的人数大幅减少,好莱坞票房收入减少,被迫转型。另一方面伴随着美国城镇化过程,电视机开始普及,电视节目的内容制作需求比较旺盛,因此好莱坞在50年代就开始成为电视节目制作的中心地区。
派拉蒙法案后,电影产业以外的进入衰退期,观影人次和票房收入大幅减少,电影工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普遍说法是院线的衰落是因为电视产业的崛起而造成的,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首先,院线的衰落要早于电视机的普及。从观影人次来看,美国人均年观影次数从1945年代的84次左右,迅速下降到1950年的56次,而1950年全美4300万家庭仅有388万户有电视,渗透率不足10%。但是1955-1960年间的第二次衰退与电视产业关系就比较大了,1955年电视机的家庭普及率已经突破60%,1960年更是突破85%。
其次,美国二战后的郊区化进程加速才是推动电影院线衰落和电视产业启动的主要原因。派拉蒙法案出台后的电影工业解体为电视产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当时以八大为主的好莱坞电影工业建立起了巨大的内容制作能力,当票房不佳和院线分拆之后,好莱坞决定精简制片,电视节目的制作成为好莱坞制片厂突破的新方向,迅速打开了制约电视机普及的节目制作瓶颈。1963年,美国黄金时段70%的节目由好莱坞制作,大制片厂30%的收入来自于电视电影节目制作。如三大电视网之一的ABC当年就是通过与派拉蒙院线合并,建立其与迪斯尼、华纳兄弟等好莱坞公司的联系,获得了节目制作方面的巨大支持。
制作能力的提升又打开了电视工业的高速增长通道。美国人民拥有的电视机数量,从1946年的1.7万台;增加到1957年超过4000万台,几乎相当于美国全部家庭的总数。到1960年,美国居民共有了电视机8500万台——平均每个家庭拥有了两台之多。
图表2:美国历史人均观影次数和电视渗透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