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电视,六个八卦
来源: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甄晓菲 发自上海  [2008-02-04 16:21:03]
 
 
    电视越正经,观众越八卦。二者如果能够平均一下——前者轻松点,后者正经点,各自嘴脸上的表情也许就能获得一种平衡感,是谓和谐。
    所以,八卦如下——
 
央视裁员——媒体真正走入冬季
    媒体人面对一场“寒流”——大规模裁员。央视意外地大手笔裁员1800人。
    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试图把这个事件的起点拉到2007年6月,甚至是2004年的改制。铺天盖地的小道消息,疑似“炒作”,不仅来自网络,更来自外电。
    央视裁员真相的官方口径,既与“纸包子”无关,也与奥运会无关,仅与新劳动法有关。然而全部“清退”工作都在一个月之内完成,让人很难不作相关联想。
 
胡紫薇——输出价值观
    胡紫薇事件让人想起了《中国式离婚》或《绝望的主妇》。一个受伤的女人,在一个需要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场合,声泪俱下地控诉自己丈夫出轨。令人惊讶的是,除了场合选择有问题,胡紫薇一点都没有失态。她衣冠整洁,仪容端庄,语句表意完整,还带着标准的“播音腔”。罕有地留下了一段完整的、清晰的、画面相当稳定的视频。
    论坛的声音大致分以下几种,第一,家丑不可外扬,持这种观点的大多数是男性;第二,胡紫薇做得对,女人凭什么要忍?第三,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你胡紫薇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随后这对夫妇人间蒸发将近2周,继而有八卦媒体拍到疑似有喜的胡出门买东西,丈夫张斌独自一人遛狗,邻居议论纷纷。事情似乎没有什么进展,但是肯定还没写好结局。胡紫薇鱼死网破式的行为,气坏了爱面子胜过一切的中国男人,让“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的想法暂缓再暂缓,鼓舞了事业爱情两座大山压身、还要时刻警惕莺莺燕燕的中国女人。
    但是胡女士在控诉现场的一句话,让人一直不得其真谛:“中国在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还有,作为北京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胡女士在事发前5个月,曾经主持播报了“很好很强大”的“纸包子”新闻。
 
谁“很黄很暴力”?
    “很黄很暴力”的爆炸式流行,让之前也流行了一段时间的“很好很强大”显得式微。如果硬要找原因,只能说“很好很强大”是从网上流行开来的,而“很黄很暴力”的首发是在电视上。
    13岁的北京小姑娘张××很窘很无辜。明明就是一则为国家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最近发布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进行舆论造势的新闻,把这个未成年人拉进了连成年人的神经都未必能够扛得住的口水横飞、暴力狂欢的网络世界。
    小张姑娘受到了来自媒体和网民的双重伤害:前者播出她的话而惹毛了网民,而网民的反弹似乎用错了地方。
    对媒体略知一二的人都明白“剪辑”的必要性和危险性,显然她一定说了不止这一句话。但是这句话,启发了对网络文化熟络的记者的神经,这句话从一个未成年人的口中说出,该具有多么大的震撼力啊,宣传的目的也达到了,也足够吸引眼球了,可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义务就被华丽地忽视掉了。
    网民们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一个名叫《召唤人肉搜索——×××——很黄很暴力》的帖子在“变态”、“恶搞”的多发地“猫扑网”流行开来,于是小姑娘的个人详细情况被公布,网友最初的愤怒与看热闹的心态被无差别汇聚成狂欢式的语言暴力:准色情漫画、打油诗、恶搞帖,甚至诅咒文字。这种扫射——虽然只是网络上——把小张姑娘当成了替罪羊。网络暴民,就是一大群人都蒙着脸,狠揍惟一露出脸的人。
    小张姑娘很可怜,她不仅是受害者,同时又成为网络暴民的泄愤目标。她没有踩猫、没有当第三者,仅仅因为面对镜头说了这五个字,就成了这个荒唐事件的惟一受害者。
心动不如速冻——选秀终结篇
    既没“露胸”也没有“宣扬邪教”,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用“永久停播”这个血泪事实告诉我们,永远不要试图去触碰“底线”。
    其他选秀节目可以松一口气了,不管选出来的冠军多么地平庸,不管节目的收视率下跌到什么地步,至少能够保证收支平衡,到了9月20日,广电总局的一系列具体管理措施和细则,具体到“主持人不得相互吹捧调情”,严厉到“不得采用任何场外投票方式”,至此,经历了2005年的狂欢和2006年的余兴,2007年的电视屏幕上,中国式“选秀”穷途末路。
    当湖南卫视捏着好不容易拿到的批文,一步一探头地开始“快乐男生”,所有参赛的男孩子们都被塑造成了盖世英雄:梦想至上,含辛茹苦,不屈不挠;而《第一次心动》则靠猛料频出高潮迭起:“尿毒症”、“偷情”甚至导演亲自上阵爆出“潜规则同性选手”的丑闻。
    没有炒作就没有眼球、没有收视率,于是“快男”开始出现第一个炒点:“昔年选秀冠军境遇窘迫,欲回炉重造再次一飞冲天”之类的占据了前期的版面,紧接着杀出了杨二车娜姆,异族女子、言行乖张,尤其是极富原生态喜感的评价,比如“种在后花园”“拴在裤腰带”之类的语言,一次又一次把收视率往上拉,其他“选秀”节目编导恐怕在当时都捶胸顿足,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把这块“活宝”给拴住。
    直到杨二车娜姆加柯以敏这对组合的爆炸当量达到“直播事故”级别,再加上“低俗”的格调惹毛了广电总局,十二道红牌从天而降,直接把心动给“速冻”,众位选秀兄弟一边擦着额头的冷汗作兔死狐悲状,一边另辟蹊径重新开辟阵地,暗暗庆幸没有一时冲动请来这一对火星撞地球的组合,因为重庆卫视后来写的两份整改方案最终都没能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查,“速冻”变成“永久冰冻”。“选秀”在短短两年火爆之后,终于走向冰河世纪。
编剧罢工——东边日出西边雨
    今年的金球奖取消直播改成记者招待会,一批眼看热起来或者正在热头上的美剧“烂尾”了。从2007年10月开始的美国编剧协会罢工,让每年300亿美元产值的美国娱乐工业损失惨重,仅洛杉矶一地每天的损失就是2000万,创造力跟权力布置了这么大战场直接火拼。
    美国编剧们凝成一块,中国编剧散成一片,市面上的中国编剧,收益大于牢骚,罢工?他们正做得兴起呢,谁会没事跟钱过不去?而市面下的,罢还是被罢,这是个问题。
    隔着太平洋的同行们不是没有共识的:工作强度大,得不到相应的酬劳、制片方拿走的太多、地位不高、不受尊重。但是美国编剧们就理直气壮地喊:“编剧们会坚持罢工,直到争取到公平的待遇。”而国内的编剧们依旧各忙各的,用《士兵突击》的编剧兰晓龙的话来说:“仗打到这个地步,中国成为这个样子,全中国的军人没有无辜的,我们都该死。”他认为,同样的道理适用于编剧与电视剧行业。
    美国编剧们,用他们的死对头制作人联盟主席的话来说,就是一群要博取社会同情的“中产阶级”,他们的平均年收入是20万美元,这次罢工“十分急躁且不负责任”。中国的编剧们普遍看到了希望——2007年的电视剧行业已经开始推明星编剧了,有钱赚的时候,谁都不会缩手,毕竟现在,国内的编剧还算不上弱势群体。
    其实美国编剧们的今天未必不是中国编剧们的明天,只是当形势真的逼到中国编剧们的面前,他们是否会有美国编剧们的能力与魄力?毕竟,他们连一个编剧协会都没有。
电视剧炒作 ——你拍砖,我盖楼
    “一炮走红”已经很难用在现在的电视剧身上了,取而代之的是“未映先红”,哪怕死炒硬炒也要炒红。通常在电影行业里面,像防狼一样防着记者去探班时流出剧照,需要有狗仔精神,上房上树,长枪短炮地偷拍才能搞到,而跑电视剧口的记者,大大方方坐在家里,自有人循序渐进地把劲爆剧照工作照塞进邮箱。
    今年炒得最厉害的两部是《鹿鼎记》与《天仙配》。照片流出之后收到的横飞的板砖足够让当事人张纪中跟杨子盖栋楼,每一块砖背后都矗立着一颗天生好奇必有用的灵魂,口水跟板砖就是收视率的保证,可以预见的收视率必然会让此剧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上卖出足够好的价钱。
    于是奇招百出。《鹿鼎记》“虐恋”照曝光,大家惊讶于一向清纯形象示人的女演员摇身一变成了SM的代言人,几张照片极尽夸张搞笑之能事。而《天仙配》虽然剧本身平平无奇,但是男主角杨子死死揪住某报女记者对于他脸型的调侃,继而上纲上线,借口也很幼稚:“昨天我妈妈哭了。”其实人家也只是在报道里面随口说了一句“这位董永不光长了个鞋拔子脸,还很可贵的牙齿地包天。”
    杨子无心插柳,“鞋拔子脸”这句东北方言,继赵本山在某年春晚丢过一次之后,又继续被发扬光大,至于他在记者招待会上声称要告到三大部门“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和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宣言,也随着电视剧播映的结束而偃旗息鼓了。
    即使《鹿鼎记》那几张“虐恋”照片让人第一眼看如晴天霹雳,但是不得不承认,刚刚杀青的这部剧,已经有很多人摩拳擦掌在等着看了,管你板砖口水还是臭鸡蛋烂番茄,收视率才是硬道理,这套把戏,张纪中从“射雕”的选角,到“鹿”的狂炒,一路屡试不爽。正所谓“没砖拍,毋宁死”。这不,张版《倚天屠龙记》八字还没一撇呢,悬赏百万酬劳征集主题曲的新闻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了。
来源:www.infzm.com
原文链接:http://www.infzm.com/topic/greet2007/200802/t20080204_363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