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被动,再被动”我说的不是指1966年林彪对陶铸的这句忠告,而是本书作者Burton G. Malkiel对广大劳动人民投资理财的忠告。不要因为所谓的明星股评家评点某股票的有利趋势,股票图形罕见买点,小道消息等总是倒腾自己股票账户里数额不大的金额。那样只能便宜了经纪人和交易所。更不要因为自己听一大姑的二大姨的三邻居的四舅子的五表妹的六婶子的七干妈的八大哥的九姥爷说某某执掌的共同基金过去超高的收益率眼红而频繁的倒腾自己的账户。因此,本书的作者认为积极管理型的基金无论从历史的收益率看还是学术和现实的市场逻辑看都战胜不了消极的指数型基金。所以,把钱投入资产多样化的指数型基金里头后就不要管了,当作没这钱一样过个二十年发现自己的钱包怎么突然膨胀了这么大了。总之,作者告诉没有投资经验的广大劳动人民,投资理财要“被动被动再被动”。不要自作聪明频繁的主动出击。
本书从1973年出版以后到今天正好四十年了,也不容易啦。维基上说作者是1932年出生的,也是八十多岁金融街,学术界的老油条。一看他的照片就是很精明的“老奸巨猾”之辈,在投资公司和大学里的领导岗位上混董事和主席的职位,啧啧啧。本书基本上通篇在讲STOCK,在个人投资生命周期计划里面讲了一点BOND。阅读对象就是广大美国的劳动人民,所以没有什么学术语言,更没有数学公式,很好。
按照书里头说的从七十年代指数基金只有十多亿美元到2006年三万多亿美元,我感觉啊,从七十年代至今如果买被动的指数基金和折价的封闭式基金用历史收益检验是对的。不过对于未来的几十年,大家都买指数基金,我感觉不会那么顺当或者安心。举个例子,比如市场大家都按照指数基金的消极被动策略要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如果一旦市场某些大型股票因为意外事件狂涨狂跌,几万亿数千家指数基金经理都要调整自己的portfolio结果大家都卖出或者买进,市场总体结果是什么样子,这是有前车之鉴的。1987,10股灾有一种观点就是当时很流行的保险投资组合触发大家集体行动。不要说指数基金了,现在对冲基金的排名前十的头寸都越来越同化,难啊,除非别搞股票,或者发展出更高层次的套利思想或者比期权更高一个级别的新玩具,越扯越不像话了。
本书讲STOCK,主要还是场内交易,比较公平民主。最近三十年衍生品的迅速发展是另外一块市场,很显然,这一块市场的规律和STOCK 和BOND是不一样的。而且衍生品在07年以前多场外报价,更隐蔽和定价不准。08年美国财政部就发现有人在switch LIBOR。只不过过几年再抛出来。真是可怕,每天过亿利率衍生品以及derivative ON derivative ON derivative ON 。。。。。。就是靠这个基准利率定价。哎,又扯跑题了。
另外,两千年的安然事件已经警示了广大劳动人民,成千上万的指数基金经理也恐怕会有安然的集体高层贪腐,麦道夫那样的裸泳后显露的千年老妖。这是指犯罪的性质及其恶劣的一拨人。如果指数基金经理自己不是那么守规矩,广大美国劳动人民又怎么会知道呢。再者,如果那些基金经理为了评比竞争的外部压力,存在道德风险等等他们把自己的portfolio里头做点手脚提高年关收益率广大劳动人民又怎么知道呢。。。。。。投资终究是投人,我们国家高官的10万RMB和富商的10万和平民的10万和穷人的10万是不一样的。同样10万的投资收益率千差万别。西方国家只是稍微好点罢了。资本主义经济里头的蒙面民主就是一价定律,law of one price,让大家以为大家手中的100美元是一样的,其实不一样。因此,美国股票市场大家买同样的股票,特别是指数基金吃大市,更是民主的表现。中国的话,就别说了,差距太大了。这再讲就要讲政治经济学了,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我就是想说,广大中国,美国的劳动人民(我也是)选指数基金也是要慎重,慎重再慎重的,还是要自己多独立思考,想仔细,作者书里头我没看到MALKIEL如此直白的说明此意。
本书翻译的很不错,感觉译者把有些作者开玩笑的方言俚语都翻译出来了。让人捧腹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