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笃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令官府百姓都挂灯。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张灯结彩,通衢闹市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除燃放灯火外,还有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活动。因而是中国的狂欢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人们观灯、猜谜、吃元宵,这天还是中国的“情人节”。有专家指出,元宵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有内涵、有传统,韵味十足。“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古代的未婚少女平时足不出户,只有元宵节这天才被破例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不少男女借机物色心上人,擦出爱的火花,因此,元宵节也就造就无数良缘美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