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沪多少年了,古有沪上八景,我是无心赏玩。
《没有编制你什么都不是》
前一段时间有篇气势慷慨激昂的五毛文章“没有祖国你什么都不是”。祖国就像是一个编制,你是这个国家的人才吃这个国家的饭。不是这个国家的人却吃这个国家的饭,除了摇尾乞食你还能怎样?
这年头,高校没有编制不行。特别是那些官僚化严重的大衙门(某些985)。领导都比较自我,顾着自己的位置。没有编制的人,地位都比较低。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得罪领导了容易说开就开。因为合同都是给学院签的,面试时学校领导的脸都没见一个。只要是领导各个比你大,你还得小心谨慎才是。
二、容易被领导使来唤去。没有编制嘛,领导更容易使唤。因为容易被边缘化或被开。如果是学院最高领导(院长大还是党委书记大?)那还无所谓,因为能捡最高领导的吃剩的。关键时提拔人才还能有你的份。特别是那些什么早就没有前途、要科研没科研、要人脉没人脉的副书记、排名靠后的副院长、甚至院办主任使唤你,是最头疼的了。写论文要署上他们的名字,论功行赏时他们没发言权也没你的份;那些整理材料、打扫清洁、接待来客这种粗重毫无疑义的活都让你给干了。读了这么多年书,你就让我干这个?
三、待遇差异大,纯粹二等公民。很多高校表面上说同工同酬,待遇都一样的。但是像公积金、住房补贴等福利还是略微有差异的。例如,某校没有编制的公积金要交足,而有编制的只用交六分之一就能享受同样待遇,学校给补了。特别是学校拨款的时候,问题就很明显了。有些单位申报国家课题也分编制内外,没有编制的申报书在学校层面就消失了,哪里还递的上去。
没有编制你真得什么都不是。现在绝大多数985都不给编制了。那些985高校里自以为很牛的青椒,有什么可牛的,在领导眼里你还不是跟狗一样为他们服务。下次再有某985的青椒显摆自己的成果(特别是一些海龟),我先问你有没有编制。如果没有,我将发出冷笑:没有编制你什么都不是。
《除了领导我谁都不认识》
前些日子,North korea有一首歌颂伟大leader的歌,《除了Kim Jong-un我谁都不认识》。听了热血沸腾,立马就想报效祖国。其实我们在高校里混也是这个秘诀,除了领导我谁都不认识。
1.高校里领导也分三六九等,有些领导有搞学术的赤子之心,那是最好的。这些人有理想,学术论理构建的好;同时做事情也很有门道,否则混不到那里去。不过在普通高校里人数少,遇到了是你的福气。
2.但我看那些大衙门综合性大学,鱼龙混杂,很大一部分领导其实是混的。有些领导发了7、8篇C及本校学报(其实很trash,本校往往都定位为B刊),就评教授博导了。然后善于抱校领导大腿,忝列其中获得院主要领导的职务。
他是怎么上去的,当然就要求他的下属怎样对待他。其实这样的领导也挺好对付的,只要你点头哈腰,多拍马屁,也有香饽饽吃。拍马屁可能是比自己搞科研最容易的事情。秀下限应该是中国人生来就会的本领吧。至于科研,只要你家资殷实,找点关系和多花点钱,自己不用动手就来了。在高校,科研虽然是硬通货,但有钱有势,科研都是小事。
3.最怕的是遇到那些失势或被边缘化,下限比较低的领导。前贴已经分析过了。这些人最爱使唤人了。因为大领导身边资源多,不一定总使唤你,而且使唤你了很容易有回报。但小领导没啥资源,你走得近了就只能使你了,有理想年轻的小领导还好。那些贪得无厌还没不给回报的最可恶。例如你帮他写文章,写了甚至连你的名字都不署。帮他干些活,例如整理些档案什么的,累死累活还说你干得不尽心。但是,如果你不帮他们的忙,他们很可能在你评职称上踩你一脚,特别是搞些什么一票否决制,他们就拿鸡毛当令箭了。
所以,平日里领导的关系一定要搞好,搞不好那就完蛋,早点回家带孩子去。那些一直坐在书斋里读书的,以为科研就可以实现自己学术理想的土鳖,觉得“除了书本我谁都不认识”和那些从国外满载而归的海龟往往不知道情况,来了以后四处碰壁,被领导收拾了几下就老实了。但感到很委屈。
我觉得大家就不要委屈了,最好能有这样的信念:除了领导我谁都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