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偏离-份额分析法(SSM)设定和分析方法
偏离- 份额分析法( Shift- share Method) 是西方区域经济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注重实效的方法, 是由美国学者Dunn,Perloff,Lampard,Muth等人于本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SSM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以往其它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该法将把区域经济变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 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两方面因素解释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距: 产业结构因素反映区域经济增长与标准区域的结构差异; 竞争力因素反映区域内各部门以不同于标准区域相应各部门增长而引起的经济活动水平, 反映区域的区位优势和劣势, 提供了区域相对竞争力信息。该法既是一种能说明地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即结构因素与竞争力因素所起作用程度的计算方法, 又是进行地区间经济增长的结构决定因素差异的比较方法。
1.基本原理。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the national growth ef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 industrial mix 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the shift share effect),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数学模型。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可用总产值或就业人数表示),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bij,t(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所示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
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所在大区或全国j产业部门在[0,t]内的变化率为:
以所在大区或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
这样,在[0,t]时段内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Nij,Pij,Dij,三个分量,表达为:
Gij=Nij+Pij+Dij (2-1)
Nij=Bij·Rij (2-2)
Pij=(bij,0-b’ij)·Rj (2-3)
Dij=bij,0·(rij-Rj) (2—4)
Gij=bij,t-bij,0 (2-5)
Nij称为份额分量(或全国平均增长效应),由式(2-2)各项的含义可知,它是指j部门的全国(或所在大区)总量按比例分配,区域i的j部门规模发生的变化,也就是区域标准化的产业部门如按全国或所在大区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
Pij称为结构偏离分量(或产业结构效应),由式(2-3)可以看出,它是指区域部门比重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i第j部门增长相对于全国或所在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它是排除了区域增长速度与全国或所在区域的平均速度差异,假定两者等同,而单独分析部门结构对增长的影响和贡献。所以,此值愈大,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愈大。
Dij被称之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或区域份额效果),是指区域i第j部门增长速度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反映区域j部门相对竞争能力,此值越大,则说明区域j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区域i总的经济增量Gi则可以写为以下形式:
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的比重,则i区域对于全国或所在区域的相对增长率
可分解如下:
其中:
W,u分别为结果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由以上各式可知,如若Gi愈大,L大于1,则区域增长快于全国或所在区域。
若Pi愈大,W大于1,这说明区域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
倘若Di较大,u大于1,则说明区域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