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福岛时代”全球铀矿行业增长潜力分析
2014-02-15 老虎财经蒋雪 环球老虎财经
自2011年3月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后,铀矿价格从70美元/磅暴跌至36美元/磅。受此价格下跌影响,许多铀矿公司纷纷选择终止或推迟在建项目,直至铀矿价格重回开采成本之上。
尽管全球铀矿价格和产量均不景气,但它在能源生产、科学研究、武装潜水艇和航空母舰等领域的重要地位仍无法取代。需要明确的是,产量下降与广泛应用并存会对铀矿的供需平衡带来一定的影响。
铀矿供需基本面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以来,不少国家也开始审查本国的核电站,以便保证其符合安全标准。德国和日本等国甚至试图完全放弃核能以寻求更安全的替代能源。尽管如此,2011年~2012年全球铀矿消费量仍有所增长。原因如下:7个新核反应堆上线,其余440个核电站的产量也有所增加;尽管德国关闭了17个核反应堆,但却诉诸于进口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其它周边国家的核电;为了应对德国关闭核反应堆带来的压力,沙特阿拉伯计划在2032年以前新建17个核反应堆。
正是这些源源不断的需求形成了当今全球能源市场的格局——432个(369百万千瓦)已建核反应堆、72个(68百万千瓦)在建反应堆和464个(537百万千瓦)计划建设的核反应堆。世界核能协会预计,按照现在的扩张速度,到2030年全球范围内的核电站将增加33%,产量有望增加60%。
铀矿需求的迅猛增加主要集中在几个高增长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等。核燃料行业领先信息服务供应商Ux咨询公司分析师认为,德国、日本等国放弃核能并不能阻挡新兴市场对于铀矿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中国在该行业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与后福岛时代全球铀矿需求大增不同的是,供应量并没有同步增长。即便是在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之前的20年里,全球铀矿产量也从未满足过每年的核燃料需求。这看起来似乎有些难以置信。1993年,美国与俄罗斯签署了《高浓缩铀协议》,即“百万吨变百万千瓦计划”,该协议已于2013年12月终止。根据协议,美国每年可以得到约2.4亿磅高浓缩铀。这部分资源主要来自于苏联时代的核弹头,然后经过再加工后用于商业用途,总量约占每年全球铀矿总供应的10%~13%。
过去几年,美俄《高浓缩铀协议》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掩盖了全球铀矿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该协议终止后,全球铀矿市场失去了一条重要的供应链,急需寻找新的资源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近年来,铀矿价格一直在20~35美元/磅的低位徘徊,让许多铀矿公司纷纷选择推迟、缩减甚至关闭在建项目,直至铀矿价格重回开采成本70~80美元/磅之上。而铀矿市场重回供需平衡的难点在于,一个新矿至少需要五年的筹备时间才能进入正常的生产状态。
铀矿价格上涨的催化剂
从短期来看,将有两大因素推高铀矿价格。第一,随着《高浓缩铀协议》的终结,市场急需新的供应源。第二,日本重启核反应堆。2011年以前,日本共计55个核电站对铀矿的需求量占全球总量的12%。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发生让情况在一夜之间发生了骤变。不过,自由民主的上台,成为日本核能源前景的转折点。众所周知,自由民主以对开发核能的支持而闻名,声称未来将不会终止对核能的加工和利用。原因在于,核电供应相对稳定,成本较低,更是应对全球变暖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日本在今年中叶重启核反应堆,铀矿价格或将迎来新一波上涨。
从长期来看,铀矿价格的驱动力是持续增加的新建核反应堆。目前,全球范围内有遍布13个国家的72个核反应堆正在建设,预计到2016年其中的62个核反应堆能够完工。其中,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表现突出,在建核反应堆数量分别为30个、10个和6个。
历史周期回顾
过去十年间,全球铀矿行业经历了两次繁荣与萧条周期,驱动因素皆是供应与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投机资本涌入导致铀矿价格飙涨,严重超过其公允价值。
全球铀矿市场的第一个周期始于2003年中叶——铀矿价格从10美元/磅猛增至2007年中叶的140美元/磅。与当前的情况相似,2003年的铀矿价格对于矿企来说太低了,远低于成本价,由此导致供需矛盾初现。待铀矿价格涨至70~80美元/磅的水平后,对冲基金等投机资本迅速涌入市场,导致铀矿价格一路走高,直至冲破140美元/磅。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铀矿价格回落至40美元/磅。
全球铀矿市场的第二个周期始于2009年初——市场供应不足导致铀矿价格上涨,矿企纷纷加大生产。截至2010年中叶,铀矿价格成功突破40美元/磅,并继续攀升至72美元/磅。2011年3月,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爆发后,铀矿估值再度回落。(文章译自Seeking Alpha,Adam Fouladbakhsh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