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71 1
2014-02-22

论高校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校园里的经济学之五:人才的价值


     
     假期跟高中朋友们聊天,不知不觉间就变成了“新校区控诉大会”,新校区的偏僻,交通不便,没有长驻任课教师等等都成为了我们抱怨的理由。但考虑到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增多以及城市用地的紧缺,在城郊建立新校区也的确是学校的无奈之举,抱怨却理解。但有一所学校的情况,却让我颇为诧异。

     正常情况下,新校区是供大一到大三的本科生使用,而老校区则住着大四学生以及硕士博士生,但位于西南某重要城市的某财经学校却让自己的本科生大学四年都待在较为偏僻的某区,留着本部给研究生以及办成人教育用。当我庆幸自己在大四时终于“滚”回本部,从而可以在这最关键的一年里充分利用便捷的交通和学校周边的资源时,就读于某校的同学们却摇头叹气: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让他们去市中心“逛一圈”的机会成本大大增加,好多老校区门口的实习机会就这样白白错过了。

    众说周知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在中国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周期短,收费高,成本小的特点可谓给学校带来了不少“增收点”。(此中槽点太多,大家自己去琢磨吧,小生就不便在此一一道来了)再加上培养已经在职场颇有成就的人可以算是即时投资,若逮着一个名人,哪怕人家在学校根本没啥收获,打个“XX精英班,某某某的选择”的广告也能吸引不少眼球,而帮助精英班的同学搭建人脉联络感情的事儿(大雾……)也就不用我多说了。反观普通的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生教育,且不说学生皮,学费低,除了上课还得管吃管喝,破事儿怪事儿一大堆,单说这个投资回报期限就让人觉得没有盼头啊。老师倒多是在一个学校扎根好多年,但校长的任命制度却是几年一换,所以若单从获利获益来看,当然是多办职业教育名利双收来得快些。(好多矛盾的事儿问题不都出在这儿么?考核评价方法与其本职大相径庭,没有恰到好处的激励机制,你怎么让人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啊……唉……)


        可是,负责高等教育的人若不知其位之重,将这样的事业当做与企业经营无异的经济活动,唯利益是瞻,那岂不是要毁了一代人?


        北大校长说“不培养格调低下的人物”,可能否真正做到这一点却要靠校长老师带头端起整个学校的格调,只有老师们真正是高格调的,才有可能让学生见贤思齐也想成为高格调的人。师者的眼光远见往往决定了学校的高度,而老师们的价值观也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就设立职业培训班给学校带来的利益而言,利是大于弊的,对普通学生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直接利益关联性的,可西南某校的这种情况恐怕算个例外吧?财经学校当然算得来短期利益谁高谁低,可是,长期呢?





        成都——重庆——西安正在紧锣密鼓地打造“西三角经济圈”,在政策,资源都已经准备就绪的情况下,什么最缺?人才!


       要说人才当然不是指“原生人才”,而是指“工作人才”。可这三地虽说培养出不少优秀的人才,但大多数都在念大学,读研甚至出国留学的过程中流失到学校所在地了。而西部由于发展状况就业机会确实不及东部沿海城市,要想吸引在外地念书的优质资源空降到西部工作,短期内恐怕是行不通的,所以抓住机会留住在西三角内念书的优质学生,才是提高本地人才质量的首选方案。大致扫描一下这个区域内的高等院校分布,综合大学,财经院校,工科院校,应有尽有,若能将人才留下,支撑经济圈发展的第一弹恐怕是绰绰有余。而某学校培养的财经类人才或许会间接影响某市是否能如愿成为新的亚洲金融中心以及何时能如愿。


       一所高等院校的建立绝不仅仅是有利于这所学校本身的事儿,它对周边环境的改善,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区域内的人才储备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可很多时候,学校只看自己,ZF只看增加多少人多吃多少米,却很少考虑到把这些人留在当地会对当地未来的发展带来多少好处。企业在偏好本地人,歧视外地户口的时候,让这个地区失去了多少留住人才的机会啊。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跨省就业甚至跨国就业都是常事,所以不存在因学生恋家而不愿异地工作的情况,吸纳优质人才就变成了简单的地域间的拼抢。对于外省外地的毕业生,中西部城市的竞争力是有限,大锅里的肉西部恐怕是够不着,所以三地更应该多看看自己碗,想办法将人才留住。


       很多毕业生之所以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就业就是不希望在毕业与就业间形成巨大的时间空档,所以在大四课业较轻松时选定的那家实习企业显得至关重要:毕业前通过实习对企业各方面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后,毕业后就水到渠成的去那儿工作。而这第一份工作虽说持续的时间或许不长,但之后的跳槽却多不会跳地太远,很多时候第一份工作的所在地就成为了人们的第二故乡。


       所以说,西部地区的ZF和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留住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当你很难把别地儿的人才抢过来的时候。ZF引导就业风气,学校帮学子牵线搭桥,尽可能多地留住本校学生,实际上就是在为该地区未来的长期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前欠的东风可能是政策或者投资,可现在欠的东风却是人才。望众高校基于此考虑,多多为学生毕业工作出点力。要知道教育事业可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2-23 18:25:48
如今的大学,亲身经历后才感觉到失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