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开始解构世界的时候,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垄断的、半垄断的、竞争的、半竞争的行业开始有意识、无意识的触网,当万物互联成为一种可能,而不仅仅是想法的时候,互联网已近在咫尺,对于投资人,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网络”企业中如何挑选可成长而不是可想象的标的至关重要。涉及此种乾坤的书籍少之又少。
《老二非死不可》在此时横空出世了,这个雪球与字节社联手推出的方三文先生的财经评论文集,收录了方先生 62 篇发表于雪球的关于投资、商业、互联网、媒体的评论文章,以及雪球用户就文章进行的讨论。
要想了解这本书咋样,还得看看作者如何,方三文先生是媒体和互联网的资深从业人员,也是一名长期的行业观察者。在创办雪球之前,他先后在南方报业集团和网易公司工作。
再看看方先生投资逻辑:巴菲特不投资互联网公司的说法已经广为人知,理由是:第一,他不懂互联网公司;第二,他不理解互联网公司的“护城河”是什么。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倒推出互联网公司不适合价值投资呢?如果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看,回报当然是相当惊人的。互联网公司的高成长、高利润率,大家已经看得相当清楚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它们为什么能做到。传统行业的公司,“护城河”可能是特许经营权、专利,或者品牌,公司依靠这些锁定消费者或者客户,维持定价权。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依靠产品锁定海量用户是竞争的核心。它们可能依靠什么来锁定用户呢?
互联网产品可以依靠独特的功能或体验,形成用户反复访问的习惯。搜索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理论上讲,搜索引擎的用户转移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实践的情况却是搜索引擎的用户忠诚度非常高。大家看看Google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就会有惊人的发现,欧洲人基本不使用Google之外的任何搜索引擎。作为一个功能性的产品,搜索引擎有强大的自我学习功能,用户每一次搜索行为,都在为搜索引擎积累数据,导致越多人用的搜索引擎越好用。从商业的角度看也有一个很有趣的情况,占有垄断地位的搜索引擎,因为有巨量的内容、客户可供匹配,它的货币化效率也会远超follow型的跟风者,这也会导致follow策略基本无效,强者恒强。
《老二非死不可》就是这样,逻辑通俗易懂,有互动性,当然,如果你把这本书当投资圣经来读,就有点矫枉过正了,这本书可当成杂文亦或散文来读,有些道理慢慢品味,话糙理不糙。至于最后投资,还需要资金管理,择时,择机这个是个系统工程,奢求一本书就走遍天下无敌手,有点痴人说梦。但读读、看看、想想还是会有收获的。至于收获多不多,还看怎么去读,《老二非死不可》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