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6817 15
2005-06-24

2004年的规定:南京市交管部门昨天公布了今夏瓜车进城的准许时间:自71日至815日,每天6时至7时和19时至21时,允许运送瓜果的拖拉机、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往经长江大桥,按指定路线在市区内行驶。每天的7时至19时和22时至次日530分,禁止拖拉机、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在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区域行驶。

同时,南京交管部门也呼吁,瓜农应该尽量按照规定的时间通过长江大桥,在城区,不应占用主要干道。作为交通工具,手扶拖拉机的安全系数毕竟较低,南京市有关方面也在考虑,如何在保证瓜农利益的前提下,改变这种落后的运输方式

2005年规定没找到,但明显已经限制了三轮车的通行。

这个规定导致了导致了一系列有意思的现象:

1,南京市区西瓜零售价继续上扬,城内城外价格相差三四角钱

2此前,我们并不知道南京从620日开始不让拖拉机和农用三轮机动车进城,我们是被交警拦下来后才得知这一规定的深夜030分,在交警的劝说和疏导下,一些瓜农开动各自的拖拉机和三轮农用车,从浦珠路大桥下的环道返回。近1时,浦珠路上桥口的积压车辆全部驶离该路段,长江大桥恢复畅通

3“5毛钱一斤,要多少?还可以再便宜一点的。瓜农们为了尽早卖掉西瓜,不得不低价抛售。不少瓜贩也趁机压价,开出的价格更是低至每斤只有35分钱

4哪里是卖掉了,我们几家合伙租了辆货车,把西瓜拖到城里去卖了。我在这里看车等他们。安徽来安的瓜农李玉英说,前晚10点左右就和同村的5个瓜农到南京,以为半夜里拖拉机能从长江大桥通过。不给进城,又不能拉回去,这么远的路拉过来,要是只卖四、五毛钱一斤,实在太亏了。李玉英等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只好咬牙花了350块钱租了辆货车进城

这两天生意不错,主要都是瓜农租车进城的。货车司机赵师傅笑呵呵地说,大半天就跑了45趟,都是替瓜农拉西瓜的,一趟最低200块。

据了解,农用车禁止从长江大桥通行,泰山新村一带租车生意火爆,甚至连黑面的都加入了运瓜大军瓜农的农用车不能走长江大桥,想进城肯定得租车,有些瓜贩子也来租车。一位面的司机告诉记者,由于运瓜有不少赚头,他干脆就把面的后排座位卸下来,专门为瓜农运送西瓜进城。

5,由于禁止三轮车和拖拉机进城,受此影响,南京市区的瓜价一斤平均上涨了0.1,普通西瓜最高已卖到0.8元一斤。

6 南京市政府有关人士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瓜车进城新规实施后,政府高度重视由此产生的影响,眼下正在详细调查了解情况,积极筹划解决办法。针对新规给瓜农带来的进城卖瓜难的问题,市政府已经向相关的几个部门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帮瓜农解决问题。有关人士称,近期就会拿出具体操作方案。

在南京市政府的要求下,交管、市容、供销等部门和单位都将积极参与到瓜车新规的后续配套政策制定中。目前,南京市容管理部门已经先行出台并实施了引导瓜农进城卖瓜的新规。在该部门出台的夏季瓜果市场管理通知中,除了那些使用农用车的瓜农不能进城卖瓜外,凡是通过规定渠道进城售瓜的瓜农,市容部门均对其实行三进入、一禁止政策,即引导他们进农贸市场、进疏导摊群、进有条件的小区;禁止在主干道和窗口地区摆摊售瓜。其次,对瓜摊还实行一卡一桶制度,即每个摊位都配有一张夏季瓜果临时设置卡,同时必须备有一个垃圾桶,用于环境清洁。 从上述规定中可以发现,找出一个既能促进城市管理,又能保护瓜农利益的政策措施并不难。

没有整理,大家将就下吧。这里面有许多有意思的现象值得分析。

俺补充一点:城市里瓜价虽然受此而上涨里,这也意味着部分瓜农享受到了张价的好处。大家如何看待,因此规定,农民的普遍受损和部分农民收益的情形呢??(把这些帖出来并不是说我不同情农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6-24 01:30:00

补充一则相对完整的介绍。如下

现代快报:南京进城新规带来“卖瓜难” 政府高度重视

发布时间: 2005-6-22

面对新规,瓜农落泪瓜贩笑

昨天是南京执行运瓜车进城新规第二天,大量运瓜拖拉机、三轮车被挡在城外。为了能够早点进城,一些瓜农只得高价租用中巴、面的或厢式货车,重新装运起西瓜。而更多瓜农不得不含泪“打道回府”或将西瓜卖给瓜贩,或就地低价销售。

与此同时,南京市区西瓜零售价继续上扬,城内城外价格相差三四角钱。一些市民瓜农开始质疑新规:“渣土车能在南京城内横冲直撞,为何运瓜的拖拉机三轮车就不能进城?”快报今天继续开通热线025-84783630(上午9点30分到下午5点30分),聆听各方意见。

现场

数百辆运瓜车被挡

昨天0点左右,南京长江大桥浦珠路入桥口被瓜农运瓜的拖拉机三轮车堵住,造成该路段交通接近瘫痪1个多小时,大桥由南向北通行车辆大量积压,排队达数公里之长。

记者赶到现场时,看到浦珠路入桥口处,停了100多辆拖拉机和农用三轮机动车,以至其它上桥车辆无法通行。当天准备进南京城卖瓜的瓜农大多来苏北和安徽一些地区,有些瓜农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安徽全椒的瓜农李定胜是开拖拉机来南京的,车上装了1500斤西瓜。“早晨5、6点就从家出发,一直到下午5点多才到这里,谁知道一来就让交警拦下,说拖拉机不让进城。到现在,我连一口饭都没赶上吃。这些瓜如果不尽快卖掉,摆个三五天就会全坏,到时候,只能扔进长江里。”李定胜说着流下了眼泪。他已在大桥边耗了7个小时。据介绍,当天从安徽来南京

卖瓜的有50多辆,全是拖拉机和农用三轮机动车。“此前,我们并不知道南京从6月20日开始不让拖拉机和农用三轮机动车进城,我们是被交警拦下来后才得知这一规定的。”

深夜0点30分,在交警的劝说和疏导下,一些瓜农开动各自的拖拉机和三轮农用车,从浦珠路大桥下的环道返回。近1时,浦珠路上桥口的积压车辆全部驶离该路段,长江大桥恢复畅通。

瓜农无奈抛售西瓜

昨天中午12点半左右,记者再次来到了大桥以北。由于大量运送西瓜的三轮车和拖拉机进不了城,造成泰山新村一带到处都是卖瓜的瓜农。

“5毛钱一斤,要多少?还可以再便宜一点的。”瓜农们为了尽早卖掉西瓜,不得不低价抛售。不少瓜贩也趁机压价,开出的价格更是低至每斤只有3毛5分钱。平均按照一车瓜1500斤计算,被挡在大桥北路的每个瓜农这一趟至少少收入450元左右。

在珠浦路西侧,来自安徽滁州的瓜农小童正在招揽几个路过的顾客买瓜。他说:“我家种了2亩瓜地,昨晚10点从滁州出发,凌晨5点到的桥北,觉都没捞着睡。如果能进城,一斤西瓜能卖到八九毛,现在只能卖到五六毛,买的人还少。”

下午3点,南京长江大桥引桥桥洞下,热浪滚滚,安徽全椒的瓜农李全财坐在地上,脸上满是疲惫,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前晚7点就来了,结果没有能过大桥,只好在这里卖了。”望着拖拉机上的大半车西瓜,李全财眼神里写满了无奈,“5毛钱一斤,到现在连三分之一都还没有卖掉。来回颠簸,加上天气这么热,瓜都被晒软了,更不好卖。”李全财告诉记者,家里种了5亩西瓜,孩子的学费、家里平日开销等费用。“一家人都眼巴巴地看着地里的西瓜,今年西瓜丰收,本来想到南京卖个好价钱,没想到却是这种状况。”

瓜贩压价收购西瓜

在长江大桥北被挡在关卡外的长长的运瓜拖拉机中,记者发现活跃着一些瓜贩,他们不停地和瓜农交谈着,讨价还价,特别活跃。和他们成交的大多是南京以外赶来的瓜农。

安徽明光的瓜农王文武这次用拖拉机拉了近2000斤瓜来南京,一路颠簸7个多小时,他和妻子已是疲惫不堪。“这么热的天,再拉回去,瓜肯定不新鲜,也很难卖上价。只好忍痛卖给瓜贩,一斤瓜四毛钱。”

安徽滁州的瓜农刘海山告诉记者:“我家里种了将近5亩的西瓜,这趟用拖拉机拉了2000斤的瓜,准备进南京城卖。用拖拉机运输主要是为了节省开支,前段时间也有南京的瓜贩子到我们那里收瓜。其实,我们把瓜卖给瓜贩子,得的钱只是我们自己进城卖得的钱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利润被瓜贩赚走。我们当然情愿自己进城卖,这样可以多赚点。我们进城卖的价格也比瓜贩子便宜,这样南京的市民能买到便宜的瓜,得到实惠,我们也能多赚点钱。”

刘海山面泛难色地说:“这车2000斤能买1000多块钱,本来打算进南京把家里的瓜卖完,除去种瓜的成本和需要缴的费用,赚的钱给家里两个上小学的孩子缴学费,学费两个人加起来就要1000多块钱,余下的贴补家用。现在看来,难了……” 出租货车生意火爆

在江北泰山新村一带,记者发现有不少空三轮车和拖拉机,车上连一个西瓜都没有。

“哪里是卖掉了,我们几家合伙租了辆货车,把西瓜拖到城里去卖了。我在这里看车等他们。”安徽来安的瓜农李玉英说,前晚10点左右就和同村的5个瓜农到南京,以为半夜里拖拉机能从长江大桥通过。“不给进城,又不能拉回去,这么远的路拉过来,要是只卖四、五毛钱一斤,实在太亏了。”李玉英等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只好咬牙花了350块钱租了辆货车进城。

“这两天生意不错,主要都是瓜农租车进城的。”货车司机赵师傅笑呵呵地说,“大半天就跑了4、5趟,都是替瓜农拉西瓜的,一趟最低200块。”

据了解,农用车禁止从长江大桥通行,泰山新村一带租车生意火爆,甚至连“黑面的”都加入了“运瓜大军”。“瓜农的农用车不能走长江大桥,想进城肯定得租车,有些瓜贩子也来租车。”一位面的司机告诉记者,由于运瓜有不少赚头,他干脆就把面的后排座位卸下来,专门为瓜农运送西瓜进城。

影响

市区瓜价明显上涨

由于禁止三轮车和拖拉机进城,受此影响,南京市区的瓜价一斤平均上涨了0.1元,普通西瓜最高已卖到0.8元一斤。

“主要是西瓜进城成本提高。由于增加了运费费用,瓜的价钱就比以往贵了1角钱,每斤西瓜从以前的7角钱到卖到了现在的8角钱。”昨天下午,瓜农朱海说。他在四条巷附近卖瓜已近半个月,由于进城难,他不得不租了一辆面包车,每晚3点多从江宁把瓜拉过来,每拉一次瓜要给车主100多块钱,每次拉1200斤左右的西瓜。

朱海还告诉记者,现在不比从前了,以前卖瓜不用偷偷摸摸的,现在卖瓜不仅要掏运费还要偷偷摸摸的,晚上运瓜的时候如果被抓到还要交罚款。“我很想不通,城里的人想吃我们瓜农种的瓜,而我们也想把瓜买卖到城里来,为什么就不让我们进城卖瓜呢?我们种瓜也不容易,难道让瓜烂在地里吗?我们夏天就指望卖瓜挣点钱了,现在还不让我们进城,这不是让我们的日子更难过吗”。

在东白菜园卖瓜的李女士也告诉记者,由于进不了城,只好在前晚租了一辆货车拉了2000斤的西瓜来卖。以前每斤瓜买5角钱一斤,现在卖6角钱一斤,因为2000斤西瓜的运费就要140元钱。

热线

读者为瓜农而落泪

本该昨日9:30开通的热线,在8点多就有很多热心读者开始打进。教书育人的胡女士是第一个拨通电话的,她情绪显得很激动,并表示绝对支持这些瓜农,胡女士告诉记者,她看了报道之后甚至对丈夫说,真想把“支持瓜农”四个字写在衣服上面。

曾在澳洲待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石先生说,在国外是不可能出现类似这样的禁令,为何管理者们在制定措施的时候就不能够体现出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呢?市容等部门完全可以通过收取瓜农适当的费用、规定在某段时间进城、采用四轮车拖运西瓜来尽量减少污染噪音,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为什么总是一纸禁令,城市管理明显缺乏灵活度,管理的根本在于疏而不是堵。

身为公务员的袁先生表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深知农民的辛苦、艰辛和不容易。政府应当为民着想,扶植农民致富,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农民将西瓜全部卖出去,而不至于因为没能及时卖全部坏掉。袁先生表示,今年西瓜是个好收成,但瓜农却不能卖出个好价钱,问题症结在哪儿?他反复地重复着一句话:“官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一个在退休干部张女士在热线中就哭了,她说,她为瓜农的遭遇感到难过,“本就指望一年中这一季有个好收入来养家糊口,这个规定瓜农又能获利多少呢?”

在热线中,记者意外的接到了一位渣土车司机的电话,他简单的说了一句:“其实更该好好管管我们渣土车,瓜农的运输车进城后比我们老实多了。”

快报记者买瓜数百斤

昨天下午,在秦淮小区内摆瓜摊的张师傅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你们我们说出了心声,是在保障全体瓜农的利益,一定要请你们记者尝尝新鲜的西瓜。”张师傅立即捡一个蛇皮袋,左挑右选了四个西瓜,“你们大夏天的,白天黑夜的跟随我们瓜农,看我们如何进城也着实吃了不少苦,你们才是最了解瓜农想法的人,也知道目前的政策对我们的影响是多大。自家的种的瓜甜,我请你们吃西瓜。”

然而,记者在采访了解到,昨天一天,张师傅喝的都是灌进大可乐瓶的自来水,舍不得吃一瓣西瓜。记者最终以8毛一斤的价格买下了张师傅的四只西瓜,憨厚的张师傅收记者的钱时很不自在地说:“如果是去年瓜农能顺利进城,你这价格就可以买8只西瓜了。”

两日来,记者在跟踪采访瓜农的过程中,无论白天黑夜,身边的瓜农淳朴的形象,憨厚的话语都透着一股对记者的期望: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让市民和政府了解瓜农的艰辛,以及进城卖瓜的难处。而他们唯一能表达的方式就是,将瓜田、瓜摊上的最大最熟的西瓜挑出请记者吃。快报多名记者连续三天三夜的跟踪采访过程中,先后从瓜农手中以市场价买回了约五百斤西瓜,在记者的采访见报之后,甚至有瓜农直接将西瓜送到报社,记者也以市场价格买下。

在采访中,瓜农们始终叮嘱记者的一句话是:“要告诉南京市民,我们田里的瓜很多很新鲜,我们宁可让市民们吃到更便宜的西瓜,也不愿看到忙了一年的西瓜烂在田里。”(记者 吴宏 高国 实习生 曹凌 陆鸣 汪洪新)

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卖瓜难”

  种瓜难、运瓜难,一纸禁令使得卖瓜也难。连日来,快报关于瓜农进城难的系列报道引起各方强烈反响,瓜农的辛苦牵着南京人的心。同时,快报的报道和新规的影响也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记者昨日获悉,南京市政府已着手研究相关的协调解决措施,目的是既能保护瓜农的利益,又能满足城市管理的需要。

政府重视

紧急通知发至各相关部门

南京市政府有关人士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瓜车进城新规实施后,政府高度重视由此产生的影响,眼下正在详细调查了解情况,积极筹划解决办法。针对新规给瓜农带来的进城卖瓜难的问题,市政府已经向相关的几个部门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帮瓜农解决问题。有关人士称,近期就会拿出具体操作方案。

相关单位将制定配套政策

在南京市政府的要求下,交管、市容、供销等部门和单位都将积极参与到瓜车新规的后续配套政策制定中。目前,南京市容管理部门已经先行出台并实施了引导瓜农进城卖瓜的新规。在该部门出台的夏季瓜果市场管理通知中,除了那些使用农用车的瓜农不能进城卖瓜外,凡是通过规定渠道进城售瓜的瓜农,市容部门均对其实行“三进入、一禁止”政策,即引导他们进农贸市场、进疏导摊群、进有条件的小区;禁止在主干道和窗口地区摆摊售瓜。其次,对瓜摊还实行“一卡一桶”制度,即每个摊位都配有一张“夏季瓜果临时设置卡”,同时必须备有一个垃圾桶,用于环境清洁。 从上述规定中可以发现,找出一个既能促进城市管理,又能保护瓜农利益的政策措施并不难。

新规解读

出发点是为了文明城市

据悉,今年南京的瓜车进城新规主要是为了服从创建文明城市的需要。有关人士表示,农民运输瓜果的拖拉机和三轮机动车车况较差,不但影响交通,还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一般都是夜里进城,噪音也容易扰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南京决定对拖拉机和三轮机动车全天候禁行。不过,对运送瓜果的四轮机动车和货运汽车仍网开一面,可以在规定时间和区域内通行。

配合不到位影响实施效果

规范瓜果运输,强化城市管理,这项政策本无可厚非,然而,因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尚不到位,影响了政策落实的效果。据介绍,在制定瓜车进城新规之前,南京市相关部门专门到浦口区、安徽的滁州等西瓜产量较大的地区调查研究,并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协商制定禁止农用车进入南京城区售瓜的配套措施。当地政府部门都表示支持瓜车进城新规,并负责向农民宣传解释,鼓励他们改用货运汽车进城售瓜。浦口还准备拿出一部分财政经费,对瓜农进行补贴,同时酝酿在江北建立三个大的瓜果交易市场,方便瓜农进行西瓜交易……不过,因为这些配套措施都没有及时落实,使得瓜车进城新规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记者 郑春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4 01:32:00
申明一下:这些主要来自与本板”农业出路“的charliecn的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4 22:12:00
管制的形式多种多样,大家不妨思考一下:管制者为什么要管制?这种管制造成了什么福利后果?为什么这种管制能够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4 23:03:00

城市价格高不是部分农民享受到了涨价的好处,而是享受到了瓜能卖出去的好处??对,我的确犯了个错误,幸亏你提出:) 我读了这篇文章的第一反应就是,政府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都做了!!!!

同时更有感触的是农村缺少相应的民间组织。。。

不过我有一些困惑的地方,,在管制下,农民们学会了通过租用四轮车等(我觉得不仅仅是符合条件的,而是他们自己创造了符合要求的条件),但是我自己觉得仅仅是自己觉得,貌似合作组织的机构应该是更有利于农民的吧 (1)瓜农为什么没有合作起来呢?? (2)要采取什么样的“管制”农民们才能合作起来????他们会自发合作起来吗???现在之所以没有合作是因为有政府的管制存在吗??

(3)政府可以规定西瓜的安全标准,如果西瓜不符合安全要求,比如化肥、农药超标,可以限制进入市场,在小农户生产形式下,做到很不容易吧 ????

斑竹的问题正是从制度的角度来说的,这在文章中也提到些,俺明天在整理下??今天先把刚想好的问题贴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5 14:15:00

1、城管市容、交管等部门基于其部门目标,实施管制,本无不妥。

(当然,城管等人的态度问题常令人生厌,基层管理者的素质问题,此不论。)

关键是主管市场的以及主管农业的部门没能及时采取行动。

因此,就实施管制政策来说,主要就是政府职能协调的问题。

也有可能是交通局长的某个远亲就是瓜贩子,从而促使交管部门出台管制政策。

但具体动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政策如何与其他部门相协调。

就这件事来说,还真的挺难办。——你说交管部门的文件找谁会签合适?而且他们能想到这么多吗?是不是抬举他们了?

似乎能够维持的也就是先出台政策,产生了社会问题后再由政府协调处理解决。

除非政府的决策机制有一个较大的转变。

2、再进一步的,就算是交管部门考虑到了,文件送农业部门和市场管理部门会签,后者能不能站在瓜农利益上考虑问题?——悬!甚至基本上没可能。

事情似乎注定了是要在矛盾闹大了后再由政府出面协调。

各部门各有各的职能目标,更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才综合考虑全局利益。

如果想尽快的解决问题或是尽可能的减少瓜农损失,第一步就应是如何把瓜农的利益反馈到农业管理部门和市场管理部门那里,如果他们有动力站在瓜农的立场,那么,可以尽快的保护起瓜农,减少瓜农的损失;假设政府的决策机制更科学一点,倘若他们有机会在政策出台前进行会签,甚至可以避免一个短暂的损失。

于是问题就成了——如何形成一个表达瓜农利益的渠道?

这时候瓜农不存在所谓的“退出权”,他们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呼吁”。

这起事件里,媒体发挥了“呼吁”渠道的作用。

然而,媒体的代言作用是一种“公共物品”,并且是不稳定的。

于是就有了一种促成瓜农组织的压力——把“呼吁”专门化。

但若仅仅是瓜农的话,涉及的利益不足够大,交易成本却相当高,

因此可以期待的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后,出现一个更大的农民经济组织。

这是只有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双重作用下才可以期盼的组织。

3、在此,先插一句话——农民的这种自发组织很难在现阶段骤然出现,愚以为有两个瓶颈原因:

1)农产品的市场回报率太低,组织的交易成本高于可能的回报,即类似“企业边界”的问题。——亦即所谓“增量”下的制度变迁问题。

六楼xiaweiwu兄谈及的组织问题并非不可能,当生存压力到来的时候,也可以促成组织,然而,在回报率很低的情况下,这种组织的呼吁方式只能是“政治的”,而不是“经济的”。

在“政治的”方式方面,他们手里又没有选票,如何去劝服农业管理部门和市场管理部门替他们说话?

2)刚才写前几行的时候想起的,中午困了,忽又忘了,回头想起来再说。但记这个与瓜农事件无关。

总之,7charliecn兄的意见似有不妥。

当年农民们成为小农有那时候的原因,不能排除如今到了该产生组织的时候。

而且,这种组织也未必就是生产组织,也可能是销售组织,或是融资组织,甚至会是其他的政治性组织。——只要进入了“企业的边界”,只要有了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利益,就可以产生农民的组织。

4、在前面一系列假设都不存在的情况下,再假设南京市政府也没有予以协调和介入,我们设想事件会如何进展?

首先,便是瓜贩子的得利,过去瓜贩子是要离开南京地区到安徽内地农村去进货,如今则只要在有交通工具的保证下,过了桥就可以进货了。

这个阶段便是新闻中描绘的瓜农悲惨时期。

然后,过去瓜贩子长途跋涉进货,对于他们的规模经营能力要求较高,如今,只要过了江就可以多赚钱,而且条件允许通过小型的交通工具多赚些小钱,于是,可以料想,会有更多的瓜贩子加入此行列。

从而,在江北,买方(瓜贩子)也将增加了。

这样,一个西瓜批发市场具备了雏形。

当这个市场足够大的时候,瓜农的损失会足够小,甚至不排除增加盈利的可能。

因为起初他们零散的进入南京市区的成本也很高,过路过桥费、市场管理费、市容费、区位选择的风险等等等等,如今,在江北的批发市场上卖瓜,这些就都省下来了,而且江北地区的地价很低,这个市场所占用的空间成本非常便宜。

5、上段怀疑,在江北的批发市场形成后,瓜农甚至可能增加盈利。

这是需要前提的——即,该批发市场的规模得足够大。

如果规模没那么大,又会咋样?

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个是瓜贩子维持着一种较大的价差收益,南京市民对西瓜的需要持续增长,江北批发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另一种可能就是,原本来自各个乡村的零零散散的瓜农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而集中的售卖,增进了交流和合作,同时被瓜贩子稳赚的价差收益所吸引,从而自己联合起来,诸如租车(这个新闻中已经写到了,但关键还是在于规模)。

再发展下去,完全可能出现一部分瓜农结成组织专门做这个,不再是仅仅从江北到市区,而是从乡村、从西瓜的原产地到南京市区,从事运输和销售(或批发)。

可以想象,他们起初是在自己卖瓜的同时兼作规模化的运输和销售。

如果盈利空间较大的话,他们完全可能不再种瓜,专门从事这个业务。

——这便也是一种农民经济组织的形成过程。

三言两语,说不清,随便猜测而已,但觉农民问题难免要经过一个组织化的过程。

管制会侵害农民收益,但是——只要有“市场”,只要允许“市场”,农民完全可能通过“组织”与“市场”的互动式演变,发展出新的盈利渠道甚至经营模式。

其间,政府要做的,一是尽力维持好市场秩序,二是尽力扩大市场空间。

(例如,当江北形成了批发市场后,管理好那片市场区域,维持好那里的规则,不要急吼吼的收那么多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