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把空间比作一个苹果的表面,从苹果的一侧走到另外一侧需要绕过半个苹果的周长。但假如有一只虫子在上面咬个洞,它就可以通过更短的路径到达苹果另一侧。”两个世界的捷径,就是“虫洞”。
用“虫洞”来给主角开外挂,韩国人并不是第一个。
1957年,物理学家惠勒在论文中描述“多连通空间”时首次提到虫洞的名字。而对虫洞研究突然变得热门还得归功于科幻作品的发展。
1985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著名行星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发表了一部科幻小说—《接触》(Contact)。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以外星智慧生物传来的信息为蓝图建造一个装置,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距地球26光年的织女星附近,并顺利返回地球。如何让主人公完成这“不可能的任务”?萨根向加州理工大学的索恩教授求助。身为研究引力理论的专家索恩建议他使用了虫洞(wormhole)这个概念。这是业内认为第一次使用“虫洞”概念的科幻小说。故事中的女主角,在时空机器中穿越一个光怪陆离的隧道,并见到过世多年的父亲,这个隧道便是“虫洞”。
有解释称,如果有东西被丢入虫洞,它不会像都教授那样突然消失,而是看起来变得越来越远,最终连续地移动到连接虫洞另一端的空间中。如果你一头钻进虫洞来到其最狭窄的“咽喉”处,就会看到更奇妙的景象。两个世界的扭曲模样在你面前泾渭分明,是去是留,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接触》发表后,“虫洞”这一概念,便成为了科幻作家写作星际旅行的一项“标配”。
只要存在合适的虫洞, 无论多么遥远的地方都有可能变得近在咫尺,“星际旅行家”们将不再受制于空间距离的遥远。“在两点之间形成快捷路径”—这正是科幻小说家们热衷“虫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