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济管理一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同时在国内的学校如果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没有分开的话,那么就叫做经济管理学院,或者叫商学院。许多经济类的杂志上象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等有不少管理类的文章,而管理类的杂志象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上有不少经济类的杂志。所以许多人误以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大同小异。事实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区别是有很大区别的两门学科。那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呢?个人有些想法,就贴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1、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一样。人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都是行为主体,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不研究每一个具体的、各不相同的人;而是根据各自的学科目的和研究对象,基于人们的一般的普遍的行为特点,对人作抽象化、概念化的假定,以便于分析。这样得出的对人的认识就是行为主体的基本假定,这种基本假定是进一步分析的基本前提。因此对行为主体的不同认为或假定导致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根本区别。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源于斯密老先生,在《国富论》中,斯密提出的自由竞争和经济人假设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标尺,如果说自由竞争在20世纪由于张伯伦关于垄断的专著出版,特别是由于凯恩斯的通论的问世,以及后来的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而使得西方经济学做了局部的调整,那么经济人假设实际上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的根基。尽管后来的哈耶克、西蒙等人对于经济人的改进,但实际上整个西方经济学还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来研究人类财富的增加问题的。而完全市场竞争理论也是衡量经济效率的一把标尺。
经济学以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为目标考虑规则的合理性,只能从大多数的一般行为出发进行分析,开始以节约成本、扩大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作为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手段,后来注重了政府的干预(对于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经济学家之间还是有分歧的。比如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当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政府需要有所作为,而货币主义者认为政府的干预短期是有效果的,长期是没有必要甚至是灾难性的)。所以假定人是经济人、理性人,或者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人。那为什么经济学上要把人假设为经济人呢?或者说经济人假设对于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有什么作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是说,人的行为决策从自己的经济利益了出发,通过收益与成本的比较使其净收益最大化。这种最大化要从三个方面去理解,1是这种最大化是相对的最大化,只能是自己和自己比较,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个人是理性的。2是要实现这个最大化的目标,所采取的途径也应该是理性的,是通过个人理性选择和市场交换来实现的。要做到利己不损人。也就是说人是自利的,而不是自私的。在博弈论中比较经典的5个歹徒分金币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3是这里的利益最大化我们一般把它量化成物质财富的形式,主要是便于度量。实际上人在追求最大化的时候,每个个体的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富翁给一个乞丐100块钱,从经济利益的角度上讲,它不是一个理性的行为,但是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最优化行为。实际上,经济人假设在一般情况下是能成立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而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和客观性,因而是衡量交易对象的价值和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难以替代的尺度。所以综合利益的基础当然是经济利益,其衡量尺度也多用市场交易价值。经济人假设借助于可计量的货币作尺度,特别有利于定量化分析或模型化,但经济人的假定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的目标,而不是为了计量和模型化。后来的经济学各个学派实际上都是遵循了经济人假设的。
在管理学科上,管理学以实现组织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把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作为一种手段。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和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的特殊行为以对提高组织效率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坚守着经济人(机会主义)假设,而管理学却认为追求经济利益虽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属于低级需要,因而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早已超越了经济人假设,而有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新理论,沿着这一方向,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较早的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称为人性假设的X理论。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一度取得了共识。但不久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要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从不同侧面强化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经典又精致需要模型。当代管理学学派犹如丛林,对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人性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组织中不同层级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管理人。从这个意义上,管理学的科学性是不如经济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