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构成的特定地区 。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是20世纪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计划的推动下,由国土资源部牵头组织建立的。它的出现,使游客在观光的同时获得了地学知识,有效地保护了珍贵的地质地貌遗迹,在国际上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赞赏,在国内也受到了旅游界、风景名胜界的极大关注以及国内外游客的热烈欢迎,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一些过去鲜为人知的景区在成为国家地质公园后名气大增,所接待的游客人次和门票收入均有大幅增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地质公园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盲目开发,忽视保护。由于近年来地质科普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一些地方ZF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开发中存在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轻视保护、低层次盲目开发、近距离重复建设等问题,如有些地质公园在核心敏感地带里大肆建设,过多、过密的建筑破坏了自然风貌和景观,降低了地质地貌的审美价值。
2、修建公路缺乏缜密论证。发展旅游先修路,似乎无可厚非,但据美国学者研究,公路是把双刃剑,它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会破坏山体,导致水土流失,而且公路修到哪里,难以控制的商业机会就会跟随到哪里,潜在的过度开发的威胁也就跟随到哪里。例如有些地质公园,公路修到核心区,吃喝拉撒也进到核心区,造成难以抑制的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因此,公路走向如何?公路是否进入核心区?等等,必须经过缜密论证,有时公路并不是越近便越好,而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甚至舍近求远,以引导商业服务设施的布局,和核心区保持适当的距离。
3、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如标志牌(含建立地质公园简介和地质景点导游指南)、地学景点解释牌(碑)和导游词等充斥过多过滥的神话传说故事,科学性不足。
国内一些地质公园的解说系统和导游词,对于一些地质景点和自然现象,往往从象形入手,通篇充斥牵强附会、粗俗、甚至杜撰的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一些地质公园的管理者也在错误观念的指导下,认为搞旅游就要大胆发挥想象不必太认真,热衷于瞎编乱扯还沾沾自喜。笔者在广东某丹霞地貌地质公园的网站上看到该地质公园的导游词,通篇5500字,有关地学科普知识的文字只有100多字。这种解说词,导游王婆卖瓜似的滔滔不绝,对少数游客或许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但过多的神话传说故事,由于缺少地学知识,不能满足游客的求知欲望,使不少游客产生厌恶心理。因此,应当增加解说系统和导游词的科学含量。
当然,并不是说神话传说故事不能讲,一些具有重大历史文化意义、在当地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并具有地方特色的神话传说如路南石林阿诗玛的故事等,还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不过神话传说故事要少而精,不能过多过滥。
4、由于现阶段我国导游人员的固定工资水平较低甚至"无薪",导游素质下降,对有关的地学知识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对于游客提出的一些自己不能科学解释的问题,往往很容易就杂七杂八地乱扯。
5、地质科普旅游活动以陈列式观光为主,游客参与性不强。目前我国的地质科普旅游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作为国家地质公园必备的硬件之一--地质博物馆,大多还停留在陈列式静态展示阶段,游客只能隔着玻璃或者远距离观看一些岩石矿物宝石标本及古生物化石,或图片文字解说,不能亲手触摸、参与,与地质科普旅游寓教于乐的特征完全不符,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互动体验需求。
因此,要用"动感艺术"的理念解决大部分地质博物馆多以静态陈列式为主,游客参与性不强的问题。如地质博物馆大门、广场、小品、景观、地质名人碑刻、地质年代表等的设计,要强调其"动感",否则就给人一种呆板、没有灵气的印象。笔者认为,地质公园重要节点的景观设计应当能给旅游者的视觉产生冲击力,如大门就可以设计为该地质公园所特有的稀有动物或植物形态(包括古生物),并使其有动感;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让游客通过电脑触摸屏演示地质演化过程,或立体仿真旅游;用四维电影展示地球的地质历史演变;采用声光电设备模拟地质形成和演化的经过;以生长在不同地质年代的动植物为主线,把他们的生活经历与地质演变的过程相结合,通过动画制作,借动植物之口,讲解地质地貌的演变过程及一些动植物的灭绝的原因;通过复原或制作的方式模拟古生物的生活场景,或设计成"互动电影",在放映过程中提出问题请观众选择,同时影片按照观众的不同选择,分别演绎出不同的结果;也可以设计一个有奖竞猜的娱乐节目,让游客参与,给最后胜出者赠送具有本景区特色的科普纪念品;标本陈列室搜集具有珍贵价值的反映不同地质年代特征的图片、实物、标本、古生物化石,模拟复原古生物实体允许游客触摸(同时展示有关的科普知识资料),使游客亲眼看到或触摸到生活在远古时代珍贵动植物的躯体,更能增加其兴奋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