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开拓创新铸就辉煌“十二五”扬鞭策马再谱新篇核心提示
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过去的20年,却是合肥高新区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实现崛起和跨越的卓越历程。
建区20年来,高新区从4.2平方公里村岗起家,从有到无、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发展成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中部地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风向标和领跑者。
今天的高新区,又在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以不俗的开篇踏上新的征程,续写更新更大的辉煌——一季度,高新区实现GDP62.25亿元,增幅24.8%,增速居全市第一;6月份,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月产值突破60亿元大关,达60.2亿元,创建区以来月产值最高纪录,平均每个工作日产值高达2.7亿元;1-6月份,高新区累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21.7亿元,接近2009年全年水平……
“二次创业”结出硕果累累刚刚过去的“十一五”,高新区嘹亮吹响“二次创业”的号角。高新区抢抓建设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多重政策叠加的战略机遇,围绕深入推进“二次创业”,强力打造“千亿高新”的主题,发挥创新优势,突出项目建设,全力服务企业,奋力推进城市西部组团建设,经济高速增长,创新成效显著,园区和谐稳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厚积薄发、快速发展,收获累累硕果。2006-2010年,合肥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84.4亿元增长到228.1亿元,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4.8亿元(含合作区全部约814.97亿元),年均增长28.3%,是“十五”的4.1倍。工业总产值从155亿元增长到546亿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589.6亿元,年均增长37%,是“十五”的4.6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2.3亿元,年均增长37.5%,是“十五”的5.4倍;实现财政总收入95.76亿元,年均增长30%,是“十五”的2.74倍;累计利用内资278.2亿元,年均增长32%,是“十五”的4.1倍;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年均增长48%,是“十五”的7.3倍。今年一季度,全区GDP增长24.8%,位居全市各县区、开发区之首。1-6月,全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21.6亿元(含合作区全部产值417.43亿元),同比增长41.9%。高新区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34家,比去年同期增加7家。其中,产值超5亿元企业10家,同比增加2家,完成产值230.87亿元,同比增长33.1%;产值超10亿元企业5家,完成产值203.9亿元,同比增长35%。这些产业大鳄,已成为高新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成为高新区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领军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1-6月份,高新区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93.7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29.2%,比上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达44.82%,拉动全区工业增长13个百分点。近年来,高新区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全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部核心极。截至目前,高新区已成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008年,合肥高新区荣获全国“国家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先进管理单位”称号。现有3000多家企业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34家,占全市的52.1%;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试点企业4家;经认定的软件企业216家,占全省的70%。1-5月份,高新区区专利申请量798件,同比增长209.3%,专利授权量1305件,同比增长432.6%。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首先培育出了强大的科技力量。该区以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建立了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研发机构。目前高新区拥有区内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17个,其中国家级研发中心、基地14个。国家级测试中心8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7个。全区就业的9万多名人员中,大专以上人员有6万多人,硕士以上有7000多人,留学回国人员有300多人。博士、硕士、学士及高级技术职称人数占从业人员比例在中西部地区名列前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是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战略核心。”合肥高新区负责人表示。为此,高新区将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充分发挥高新区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引领发展的优势,深入推进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到今年年底,合肥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有望突破200亿元大关。“和谐高新”构建渐入佳境科技与产业相映成趣,环境与产业相融共济,人与自然演绎倾城“新”恋……和为贵,谐为美。今天的高新区已经实现产业与产业、环境与产业、人与自然等主体和谐共生的意境。2008-2010年,高新区融资80.8亿元用于高新区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增开工面积717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5亿元。新增通车里程105公里,示范区、合作区一期主干路网全面贯通,水、电、气等一批重点保证工程相继完工。同时,还为格力、大陆、赛维、长安等重大招商项目代建厂房约217万平方米,今年又新增代建晶澳、中建材约55万平方米。面对经济的飞速增长和城区面积的不断增大,高新区生态宜居的环境建设一刻未曾停歇。“对于不符合高新区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即使是世界500强企业,过亿项目,我们也一律婉拒门外。”高新区负责人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不仅需要“金山银山”,更需要“绿水青山”。“十一五”期间,高新区大蜀山森林公园西扩5400亩,新增绿地面积28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增至45%,重点企业排污达标率100%。与此同时,高新区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到2010年,高新区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超过3100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700多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市率先完成城镇居民医保任务。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劳动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培训农民工近8000人,园区新增各类创业实体1539个,新增就业近5万人。突出做好建设领域农民工维权工作,拆迁安置稳步推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基本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城西桥学校、永和学校建成使用,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升学率100%,初中巩固率99%,教育质量明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布局进一步完善。组织开展全区性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锐意进取欲创更大辉煌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高新区建区20周年。回顾过去,高新区在国家级高新区中的综合排名实现“三级跳”,从第14位跃升至第12位;面向未来,高新区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新区负责人介绍,到2015年,高新区经济总量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出口高新技术产品金额年均增长30%以上,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和知名品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发投入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长三角和皖江城市带地区全面对接,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十二五”,高新区将积极实施产城融合、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和统筹发展四大战略,以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导向,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宗旨,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突出主导产业扩张、大项目带动和园区支撑,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统筹经济、社会、城乡协调发展,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二次创业”总体要求,高新区未来将全力推进“一中心三基地”建设,打造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体的合肥城市功能组团,建设创新能力强劲、高端产业发达、国际化水平较高、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区,成为全国十强高新区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引领合芜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多功能综合性生态科技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