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顺差确实增长很快,但中国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上,我们的企业甚至是出口商得到的利润是很薄的,受益更大的是欧美的进口商和零售商,还有出口目的地的消费者,他们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细想起来,中国贸易顺差背后隐藏的决不只是利润的问题,事实上,比起利润的问题,还有外企、合资企业对顺差的贡献,还有外企、合资企业利润的转移,最后才是贸易利润的分布问题。合起来说,我国的贸易顺差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第一是外企、合资企业对贸易顺差的贡献。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除了资源型的出口外(例如向日本卖萝卜白菜,早年向国外卖石油),外企和合资企业相对于国内的企业,在平均意义上应该属于比较好的企业,其出口的可能性和所占比例也较高,比如说耐克球鞋,比如说电子元件组装车间的产品等。问题是,这些企业的出口,减去进口,产生了贸易顺差,最后算到了中国的账上,可是这些顺差的一大部分都是国外公司拿去,真正留在国内的是比较小的一部分,这是中国顺差计算不合理的第一个部分。
第二是外企的利润转移。事实上,认真地追究起来,这才是中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问题。外企、合资企业的利润转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最终利润按股权的分配。这是合情合理的地方,也是人们一般人瞩目的地方。其实,这部分的利润占总体利润的比例非常小,主要的利润还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二个是由于采用国外技术和设备的费用。这部分事实上是公司利润的分成,而中方一点份额也没有,许多时候,这部分的费用是总体收入的15%~30%,有时达到毛利的50%以上。第三个部分是购买国外元件的费用。由于是合资企业,所以必需购买国外总部的产品,这样的垄断,当然是以高额费用为代价的,因此,这部分同样分流了一大部分利润。以汽车行业为例,所有公司的利润中,国外股东的利润平均占有率达到86%。
第三是中国的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利润空间比较小。中国的产业多数没有形成规模,而且相同产业的企业数量巨大,在没有出口之前,自己就已经互相残杀得体无完肤。等到进口商和中间商甚至是零售商过来谈判的时候,早已是吓得魂飞魄散,一点战斗的激情都没有了。以我国的体恤衫为例,中国生产每件体恤衫的利润不到25美分(现在人民币涨价了,不知道利润还剩多少?),剩下的主要利润都给各种进口商、中间商和最后的零售商(沃尔玛、家乐福之类的)挣去了。国外的巨头公司,例如万恶的沃尔玛,总是以其强大的规模和大额的订单,极限地挤压中国的产业利润。中国生产了东西,让外国人赚钱,一方面是敌人的强大,更多的原因是我们自己内部的不团结。
所以,不要看着每年1000亿美金的顺差自己偷着乐,其中的酸甜苦辣可不是我们外人所能理解的。自己好着面子,敌人也刚好找着一个借口,能挤压出多少油水是多少油水,最后辛苦的还是我们中国的普通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