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但还是想表达一些属于基本常识的看法。
1、GDP是衡量国民财富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任何组成部分的数量扩张都将增加国民财富。
众所周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GDP作为衡量国民财富的重要指标,它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中的一个重要总量指标。SNA体系由联合国公布(后称旧SNA),并相继被世界各国采用。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逐步参照SNA体系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两者精神一致。
GDP通常分为四部分:消费、投资、净出口和政府支出,其中每一部分的变动都将带来GDP的变动。旅游在我国统计体系中应该归属消费范畴(这是我的推测,搞统计的人应该了解)。既然如此,旅游业繁荣,必将增加消费总量,自然增加GDP,自然增加财富总量,而不管这种增加值是由国人旅游带来的还是国外人旅游带来的。
在这套财富衡量体系下,只要增加GDP的就可以说增加财富,除非你推翻现在的统计体系。也就是说,韦教授观点成立的基础是推翻我们的财富计量体系,这是逻辑推理的必然结果。
2、把钱从左边兜子“掏到了”右边兜子,“掏”,动词,本身就是劳动过程,创造了财富。
韦教授的想法可能是,国人国内游,是自己的钱从左边兜子“掏到了”右边兜子,仅仅是财富转移,不创造财富。这个理解明显有误。千万不能小瞧“掏”这个动作,“掏”是劳动,“掏”字包含着基础设施建设、景点宣传、餐饮住宿、导游服务等等。如果严格遵循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掏”这个动作本身就是财富的创造过程,怎能不增加财富。
3、固守、沿袭了马克思的传统劳动价值理论。
众所周知,马克思以“物质生产”领域为对象构建其劳动价值理论,坚持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只有工农业劳动才创造价值,所有服务行业都不创造价值。就算是被马克思明确列为"第四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运输、通讯业,由于不直接制造出有用物品,也不创造价值,至于科、教、文、卫、体就更不用说了。马克思时处19世纪,“非物质生产性劳动”相对较少,这一观点引发的问题还不突出,但是在当代,“非物质生产性劳动”大规模增加,传统劳动价值论已面临越来越多的现实挑战。
传统劳动价值论说明了马克思本人在劳动价值论上也不是彻底的,他本人实际上把劳动分为了“三六九等”。这可能缘于他本人对工人阶级的偏爱,这可能是为了说明工人创造了所有财富却被洗劫一空最终沦为“无产者”的悲惨命运。这在当时阶级矛盾激烈的时代,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言人,理论构建体系上的不彻底倒有情可原,可以理解。但是,韦教授的观点就说不清楚了,为谁代言?难道就是为了坚持理论而坚持,但不应该坚持一种与现实不符的理论。
4、扯虎皮拉大旗的想法。
言论中,可以看出韦教授想表达由于过渡旅游而造成的环境、资源等问题,这个观点本身是好的。但是绝对不能扯虎皮拉大旗,试图借用经济学上的原理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想用于一些怪论来增加论述力度,可惜用错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想法当然难能可贵,但是,“妙语”“好语”才行,而不是“缪语”“乱语”。这样只会贻笑大方。
总之,可以想象韦教授言论会再次引发国人对经济学人、对政协委员等人的一番热烈争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