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4776 12
2008-03-10

请用微观经济学原理解答该问题 这是某高校的考研试题 请各位高人指点一二

       孔子所在的鲁国,为保证本国的劳动力数目,颁布了一条法例:假若本国人在外国见到有鲁国的人在外做奴隶,有义务把这名努力买回鲁国,并可以向国库报销费用。

       而孔子的一名弟子在外游埠时,见到了鲁国人在外当奴隶,就把他买回鲁国,但是他为了表示他自己的品德高尚,没有向国库报销他买这名奴隶回来所花费的费用,孔子得知后,训斥了这名弟子。

       问:用微观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孔子要训斥这名弟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11 14:54:2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3-11 20:35:00
原文如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其中讲了两个对比的故事:子贡赎人不报销,孔子说“坏了,以后再也没有人愿意赎人了”;子路救落水者之后受了别人一头牛,孔子说“好,以后落水之人必有所救”。从这两个故事中可见,孔夫子的思想角度还是很接近西方近现代经济学观点的嘛。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孔夫子及其弟子都是公众人物,他们的行为会被人们效仿并将后果放大化,当子贡做出了“拒绝”报销的“高尚”行为之后,影响得其他的人们不好意思再去要报销,那么愿意救赎奴隶的人也就少了。原本政府补贴救赎奴隶,是很符合经济规律的一件好政策,能有效的激励人们救赎奴隶来充实国内劳动力,但子贡的榜样效果被放大后,结果扭曲了救赎奴隶的市场价格(人们被“道德强制”的去接受一个低的、甚至零价位),最后产生的救赎数量就少于市场价格机制下的数目。所以子贡的行为直接看起来好像是好的,但是恰恰是一个“好心办坏事”的典型。

嘿嘿,这个故事太经典了,真应该收录到教材里去。我们的社会不久之前还很流行子贡的观点,甚至直到现在还不怎么流行市场机制的观点。比如现在本来都有见义勇为基金了,但往往某英雄事件产生后,或者默默离去、或者面对媒体镜头或扭扭捏捏或大义凛然的放弃奖励,媒体更喜欢英雄不要报酬,甚至是在促成这样的结局。但另一方面媒体又呻吟道,现在的见义勇为路见不平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样“做好事的太少”的结果,不正是那些忘记了经济学精神的媒体记者、以及所有更愿意接受高尚道德(做好事不要报酬)而不愿意在见义勇为事件上接受市场机制(见义勇为基金)的人们,所一手制造出来的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11 21:00:00

我今年考研考了,我将这算是市场失灵的一种情况,委托-代理问题的一种效应,但感觉很牵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12 09:34:00
帮楼主顶了,大家来讨论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12 11:12:00

 

如图,子贡的影响类似于限价,结果使供给(获救赎的劳力)少于合意数目,所以被孔子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12 13:30:00

激励机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