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管考试 九区 经管在职研
2696 1
2014-03-17
关于考研"基地"的学生考研面试时的遭遇,常见的抱怨是:凭什么对"基地"生低看一眼,就因为我们远离大城市?凭什么说我们高分低能?实验技能可以先天不足后天补。高一级学校,研究所对我们有偏见,歧视。而招生单位,导师则备受责骂。

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仅从生物学科角度谈谈个人意见,偏颇之处请包涵。

文理科思维方式不同,可能有不同理解。

文科(泛指不动手实验的学科,动脑型)因不存在实验问题,因此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相对麻烦少些。

理科,尤其是生物学,化学等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动脑动手型),导师在面试时不可能不考虑本科阶段的实验基础,甚至增加实验操作。当然你会说不会可以学只要聪明即可。但问题是,若学生连基本的实验都没做过,从头培养需花费很多成本和精力。问题来了:导师愿不愿意花时间和成本对学生再培训(本应在本科阶段掌握的技能)?相同条件下,若有实验技能的学生和笔试高分缺少实验能力的学生,你选择哪一个?


考研"基地"型学校的优势在于理论部分比较扎实,因为读书只要用功就行。“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而实验部分欠缺的问题不是单凭用功所能解决的。没吃过猪肉就是没吃过。吃草者体会不到猪肉的味道。现代科研实验需要硬件设备仪器,而且实验基础必须亲身经历,不是靠背书能解决的。

从心理生理学角度认识这一问题,学习记忆分为2种类型:陈述性和非陈述性。前者可通过语言文字重复表述的,书面考试可检验;后者不能通过语言文字重复表述的,如技能,技巧,必须当面操作展示。打个比方:学开车要经过笔试和路考两个环节,前者只要背下交通规则即可通过理论考试,而后者则需要反复练习多次。

因此,有些导师拒绝没有实验基础的学生是有原因的,不能概以“歧视偏见”。“实验技能可以先天不足后天补”对导师来说远不如“理论可以先天不足后天补”来的容易。你想,研究生本来时间有限,除了课程和找工作,导师能安排实验的时间不足1.5-2年,是招一个进来就能做实验的“熟手”还是先学实验再做的“生手”?研究生必须懂得:实验室不是技术培训场,也不是“新兵”训练营,是postgraduate,post?你懂的。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post,多数人有undergraduate经历足矣。

考研“基地”也有无奈。若自身条件好,自己培养研究生,何必为他人做嫁衣?当然高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不是本文所讨论的了。

如同考研“基地”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样,一些导师不愿接受“基地”生也是不得已行为。还是相互理解和谐。导师学生都没错,“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顺便给“基地”考生荐一言:报考生物类学校要慎重,实验技能要加强。祝梦想成真。(本文选编自李东风先生的博客,仅代表原作者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3-17 21:01:13
确实如此。其实不仅仅是考研基地,相当多的二本毕业生都缺乏实验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