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行业加入“正规军” 3月17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为首批50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颁发登记证书。自此,这50家机构成为可以从事私募证券投资、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私募基金投资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一向低调的私募大佬们一夜之间活跃起来,微博 、微信群里充斥着他们的身影,几位私募人士还把他们刚领到的“红本本”——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证书“晒”了出来,并发出由衷的感慨:“我们被收编了!”
“这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的又一标志性事件,也是私募行业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私募机构已是真正的金融机构,获得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有私募人士说,资格的获批不仅代表了各方的支持、认可和鼓励,更意味着行业发展已步入更广阔的舞台。
可独立自行发行产品
自2004年第一只私募产品“赤子之心”问世,在经历10年的“野蛮生长”之后,中国私募基金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据统计,截至2013年末,国内阳光私募共续存有2086只,资产净值4827.9亿元。“两年内,股权私募基金将有约2万亿元,加上阳光私募,两部分总和将达到5万亿元。这意味着,两年内,阳光私募就可能在规模上赶上目前的公募基金。”新基金法起草工作小组组长朱少平预计。
不过,私募的“身份”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确认。曾有私募大佬自我调侃道:“我们是没爹没娘的孩子,希望法律能给我们一个爹。”这也成了行业发展的掣肘。比如开户问题,由于私募基金没有账户或者账户垄断在其他机构手里,其只能借道信托公司、券商等平台,以投资顾问、研究顾问的身份来发行自己的私募基金产品,抬高了销售成本。
由于法律、政策等诸多层面的考量,直到2013年6月新基金法正式实施,私募基金才被纳入法律监管范畴。今年2月7日,《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正式对外公布实施,这意味着私募行业被纳入监管范畴,私募基金由“游击队”转向“正规军”。
此次获得牌照资格后,对私募基金最为直接的一个影响便是,可以以独立管理人的身份自行发行产品。“这样就省了通道费,不需要借助银行、信托的资管通道了,发行产品的时点掌握在私募基金自己手里,不用考虑沟通、排期等问题了。”北京某私募老总表示。
“收编”17家PE助其风控
首批私募牌照分为两类——私募证券类和私募股权类。其中上海重阳、博道投资等33家私募获证券类基金牌照,鼎晖股权、歌斐资产、硅谷天堂等17家私募获得私募股权类牌照,这些机构大多具有较高的行业知名度。
总体来看,这50家私募机构具有基金管理经验,管理一定规模资产,从业人员具备资格条件。据相关统计,上述机构合计管理基金204只,管理规模约818亿元。其中私募证券基金355亿元,私募股权基金463亿元。
针对17家私募股权机构被“收编”,有业内人士坦言,PE/VC行业此前发展迅速,数量大幅增长,但这次IPO经历了比较长的寒冬,不少资质差、体系不完善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已经在市场发展中被淘汰。基金业协会对投资机构会员信披要求和标准的建立,有助于督促PE规范化发展。
“此前PE信托产品中,信托主要是发挥监管作用,账户通道费用较高,而PE本身仅作为投资顾问。其中,”类信托“产品的风险比较大,且未受到任何监管,这种产品的投资方式已经超出了股权投资的范畴,逐渐演变成发放贷款,一旦项目出现风险,基金财产安全就无法保障。”上述人士进一步分析称,此次“收编”有效加强了对PE的监管,有利于规范私募基金的运作以及保护投资者权益。
建议尽快制定私募法规
在获得私募牌照之后,业内人士对行业监管发表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招商昆仑建议,基金业协会应尽快设立旗下的私募股权投资专业委员会,加强行业与大资管行业的交流。上海尚雅投资则建议相关部门能够尽快制定私募基金法规,使私募行业的发展更加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尽快协调落实私募基金作为金融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尽快开通账户,为行业减负。
还有观点认为,要加大宣传力度。中关村三川表示,首先,希望基金业协会逐渐加大宣传力度,使LP认识这个平台并且信任成功备案的管理公司。其次,对于资金流、税收和LP约束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使资金与项目的对接更顺畅。同时,帮助私募基金行业树立行业公信力,制定一些基本规范,让行业有整体的提升。并且向行业长期合作的群体传导这些变化,使之认识到私募股权行业是标准的、规范的、值得信赖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