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推荐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可能是大家整个寒假的疑问,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整个寒假看了好多的所谓的畅销书,想从中找些能推荐给大家看,但看完之后才发现真正的经典是需要沉淀的。所以我更加坚信了去年这份书单的价值是不会由于一年的时间消失而改变的。再次给大家推荐!在焦急的等待中读读书吧!在狂喜和失望中读读书吧!在自己的心灵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让自己真正的自由。
推荐一:“我们的祖先”三部曲——
《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
  “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古老的和谐状态丧失了,人们渴望新的完整。”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作为一个整体,正是表现从残缺到完整的主题。
争取生存:《不存在的骑士》
   战争打到底,谁也不会赢,或者说谁也不会输,我们将永远互相对峙,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变得毫无价值。我们和他们都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要打仗……
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分成两半的子爵》
  “我以为什么都已看清,其实只看到皮毛而已。假如你变成你自己的一半,你便会了解用整个头脑的普通智力所不能了解的东西。你虽然失去了你自己和世界的—半,但是留下的这一半将是千倍地深刻和珍贵,因为美好、智慧、正义只存在于被破坏之后。”
通向完整的道路:《树上的男爵》
  “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对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
推荐二:《伊斯坦布尔》奥尔罕•帕慕克
  “福楼拜在我出生前一百零二年造访伊斯坦布尔,对熙熙攘攘的街头上演的人生百态感触良多。他在一封信中预言她在一个世纪内将成为世界之都,事实却相反: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这是一部关于个人和城市的历史,关于个人和城市的失落与感伤。城市在奥尔罕•帕慕克的心中随着年月生长,悲哉心中有忧伤的人。
推荐三:《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
   安葬菲茨杰拉德的碑坟上镌刻着这样一段墓志铭,它也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伟大的盖茨比》中的最后一句话:“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这句话在我看来很贴切,“逝去”是菲茨杰拉德一个不变的主题。菲茨杰拉德在《爵士时代的回声》中称1919年到1929年的这十年间为“爵士时代”:“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他的小说读起来总是有一种无可挽回的破碎和伤感,又充满爵士乐的浪漫氛围。
   “这世上有的是时间——他的一生和她的一生。可他一吻她,就立刻明白过来就是他找遍永恒的宇宙也无法找回那些失落的四月时光。此刻他可以紧紧搂住她,直搂到臂膀上的筋肉暴突——她是可爱的,她是宝贵的,他曾为她而战,也曾拥有过幸福——可那暮色中飘渺的呢喃,和那夜色里温柔的微分,都将永远地失落…….好吧,就让它去吧,他如是想;四月已逝,四月已逝。这世上有成千上万种爱,但从没有一种爱可以重来。”
这是典型的菲茨杰拉德式的忧伤。青春,梦,爱情,失去的不能再来。
推荐四:《施蒂勒》(瑞士)马克斯•弗里施
  摩西十诫中有一条“你不可为自己雕像”。它引出了一个“画像”的概念。正如弗里施自己所说的,“人把自己当作一个秘密,一个有趣的迷。我们对这个谜逐渐厌倦了,于是人就给自己画了一幅肖像。这是与爱相悖的一种出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真的是那些人把我们看作的那个东西。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我们也是他人的作者!”我们处于社会生活之中,难免会对自己有一个定位和期许,又难免会处处面临来自他人的议论或者评价。弗里施说“我们如果自以为认识了他人,那就意味着爱的终结。不是因为我们认识了这个人而造成了爱情的终结,而是正相反,因为我们的爱情到头了,它的力量耗尽了,于是,这个人对于我们来说就完结了。我们不再准备接受这个人的改变,我们拒绝他要求活着的渴望,同时我们感到受伤,感到失望,因为我们的关系已经死亡。失望者说,你不是我以为得那个人。”
  我们给自己画像,别人给我画像,这是一种不公平。而处于这样不公平中的我再去为“别人”画像,这其实是对“我”的另一重不公平,这种画像的行为使得我们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社会关系之中,我眼中永远是一个不宽容的充满偏见的世界。我们用“画像”这样的行为,终结了我们可能从生活之中获得的宽容和爱。
施蒂勒是一个始终在分裂的人物形象,他融合了现代人所共同面临的很多问题,人的异化,身份的认同,来自各方面的压迫以及人精神世界的丧失。
推荐五: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美] 杜鲁门•卡波特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是杜鲁门•卡波特有自传性质的作品,语言奇诡,意象丰富。
   “头脑可以接受劝告,但是心却不能,而爱,因为不懂地理,所以不识边界,随你怎么给他拴上石块,沉入水底,它总能浮出水面,为什么不呢?任何存于人的天性中的爱都是自然、美丽的,只有伪君子才会追究一个人所爱为何,那些不懂感情的人,还有那些醉心神圣信仰的人,他们为此焦虑担忧,反而频繁将指向天堂的箭头误认为是直指地狱的。”像这首抒情诗,卡波特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奇异朦胧的未知世界。
推荐六:《俄狄浦斯王》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但这样的理解是十分不准确的,这样的观点会把对于古希腊戏剧的理解引入一个“宿命论”的深渊。对于宿命论来说,无论它提倡什么,最终都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当它道出人应当臣服于自己的命运时,就暗藏着人无须对于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层含义,这和古希腊戏剧“寓教于乐”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悲剧中导致主人公遭到不幸的不应该是无法把握的命运,而应该是由于自身所招致的不幸。“祸不完全由自取,却有几分由自取”,这才是古希腊悲剧之中最为重要的地方。
   《俄狄浦斯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亚里士多德创作《诗学》的时候正值理论发展到可以对古希腊悲剧的创作做一个总结的时候,他的悲剧理论尤其体现了古希腊时代的悲剧风貌。亚里士多德十分推崇《俄狄浦斯王》,而《俄狄浦斯王》在今天也可以看作是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点的印证和具体化。俄狄浦斯王所遭受的杀父娶母的厄运并非因为他作恶,而是因为他犯了错误,在一个岔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从俄狄浦斯王这个人物设置上讲,他是一个英雄胆也有着冲动鲁莽的一面,再加之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怜悯和恐惧”时的看法,“只有当亲属之间发生苦难事件时,才是最可怕的可怜的,这样的事件才是诗人所应当追求的”,这就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效果。这出发生在亲属之间的“祸不完全由自取,却有几分由自取”的悲剧,既让观众“流泪遣怀”,宣泄自己郁积的情感,又使他们在观看过这出戏剧之后能够反思自己的生活,避免俄狄浦斯王那样的冲动和鲁莽,以理智指导自己的行为,避免这样悲剧的发生。而在强大的灾难面前,人在意识到作为一个凡人的无力和无助的同时,也使得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净化。
推荐七:《规训与惩罚》
    福柯曾经说过:“如果想分析西方社会的主体系谱学,那就必须不仅考虑支配技术,而且必须考虑自我技术。可以说,必须考虑这两种技术的互动关系,因为人支配人的技术需要借助于个人对自己采取行动的方式。”他认为系谱学研究可以有三个领域:“第一,有关我们自身与真理关系的历史本体论,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变成知识主体;第二,有关我们自身与权力领域关系的历史本体论,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变成作用于他人的主体;第三,有关伦理学的历史本体论,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变成道德代理人。所以,系谱学可能有三个轴心,在《疯癫与文明》中三个轴心并存,但有些混淆;《临床医学的诞生》和《词与物》研究的真理轴心,《规训与惩罚》研究的是权力轴心,《性史》研究伦理轴心。”(引自《福柯的思想轨迹》 王倪)而《规训与惩罚》是对福柯对于谱系学中权力轴心的阐释。
    在八九十年代之后我们进入了“碎片化”的社会,否定启蒙运动以来强调的理性至上主义,拒绝哲学宗教之中对于普遍真理的要求,拒绝系统、道德、意识形态、乌托邦、宗教和科学,集体感、团结性也在逐渐的丧失,社会生活碎片化,其主张各自矛盾,文化艺术社会中则出现了极端的多元主义。而尼采可以看做是从启蒙主义到后现代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在延续理性并依靠理性去克服这样的弊端让理性再重新完成一次自我批判和放弃理性回到我们的本源这二者之间尼采选择了后者。尼采认为权力是生命意志的最高目标,人生就是强弱权力意志的较量过程。这种权力意志实际上就是用酒神精神改造过的"生命意志",征服异已,使之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工具,这是生命的原则。
    而福柯的理论正是尼采主义的一支,他否定了启蒙主义以来的“人是万物的灵长”,而相信人是被建构和被规定的。知识也不再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启蒙,而是一种与被规训联系在一起的“有目的”的社会组成。
    监狱的历史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从中见出我们的社会,正像是被“无形监视”的“环形监狱”,用法律,规则,道德构建起的一个充满规定的社会,而这种社会规则也确实对我们构成了切实的规训。规则,道德或者是知道都与“权力”相联系,他们充当着一个“评价”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发展为更加危险的惩罚。
推荐八:《悲剧的诞生》
    尼采可以看做是从启蒙主义到后现代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在延续理性并依靠理性去克服这样的弊端让理性再重新完成一次自我批判和放弃理性回到我们的本源这二者之间尼采选择了后者。尼采认为权力是生命意志的最高目标,人生就是强弱权力意志的较量过程。这种权力意志实际上就是用酒神精神改造过的"生命意志",征服异已,使之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工具,这是生命的原则。“权力意志”是一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它在量上是不变的,它的存在是绝对的、永恒的。但它不是僵死不动的,它像河流,奔腾不息,像海洋、汹涌潮湃。在它永恒的运动变化中,事事物物被创造出来,复又被消灭,世界就这样不断推陈出新,幻化不已。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们追求食物、追求财产、追求工具、追求奴仆和主子,根源都在于权力意志。在社会生活中,压迫、剥削、奴役、战争、人们之间的争斗等等,都是不同的权力意志相互作用的表现。生物机体吸取营养,就是它们作为权力意志去占有、吞噬、征服环境。生命就是有机体发挥权力意志去剥削外界环境,驱使环境为自己服役的过程。化学中的分解和化合,无非是一种权力意志侵占、征服另一种权力意志。物理学中的引力和斥力的对立,其实就是不同的权力意志的争夺。在一切事物中,权力意志的发挥都表现为抗强欺弱。事物间形形色色的争斗现象,其根源在于“一种永不厌足的表现权力的意图,或权力的运用,作为创造本能的权力的应用。”
    他提出了“酒神精神”,对传统理性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如果我们无法依靠理性自身的批判来改变这样的世界,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酒神对理性世界的冲击以及强力意志都是很有转折意义和启发意义的。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些我还觉得不错的所谓闲书吧:
1.《月亮与六便士》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象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
   很喜欢毛姆笔下的画家,他是被梦想选中的人,拥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当我们都只看到了地上的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光。
 2.《面纱》
    “我从来都无法得知,人们是究竟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我猜也许我们的心上都有一个缺口,它是个空洞,呼呼的往灵魂里灌着刺骨的寒风,所以我们急切的需要一个正好形状的心来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阳一样完美的正圆形,可是我心里的缺口,或许却恰恰是个歪歪扭扭的锯齿形,所以你填不了。”这是一本思考爱情的小说,当责任与爱情同一,恩典就与你同在。
(毛姆的《人生的枷锁》《刀锋》也一起推荐,他的小说有对于世情的描摹和讽刺,也有每个人都向往的梦想和远方。静下心来读毛姆,你会变得温和深刻、内敛和独立)
 3.《百年孤独》
   “多少年以后,不管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世、漫长的人类历史或者自己孤独的人生体验,都将会回想起学生时代被推荐阅读《百年孤独》那个遥远的下午:)”这句访写并不仅仅是我对《百年孤独》开头一个玩笑式的模仿,我想说《百年孤独》不仅指引我们反思拉美和人类历史,也从此开启了一个奇异的魔幻现实主义世界。不管后来看过多少书,于我它永远是一个不可取代的存在,永远难忘这样“民族的孤独”。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在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但人类之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但如此必然的决定依赖的却是偶然。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但重未必就是不幸的,轻未必就是幸福的,压倒很多人是正是不能承受的生命(存在)之轻。在被遗忘以前,我们会变为媚俗。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海德格尔说:“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这是现代社会以后人类的普遍困境。而昆德拉的这本小说正是基于这样的困境,他的书中始终存在无法给出答案的对立,轻与重,灵与肉,媚俗与政治。
5.《不朽》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天都要出现越来越多的脸,这些脸也越来越像。人如果要证实他的“我”的独特之处,并成功地说服自己,他具有不可模仿的、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培植“我”的独特性,有两个方法:加法和减法。阿涅丝减去她的“我”的所有表面和外来的东西,用这种方法接近她真正的本质。洛拉的方法恰恰相反:为了使她的“我”更加显眼,更加实在,更容易被人抓住,她在她的“我”上面不断地加上新的属性,并尽量让自己和这些属性合而为一。”
   “如果我们拒绝看重自认为重要的世界,如果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对我们的笑声的反应,那么我们只剩下一个解决办法: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使之变成我们游戏的对象,使之变成一个玩具。安宁不是来自于尘世之上,不是回到自我。他只是简单地放下武器,然后消失:是承认自己的必死型。”
   每个人都有他的“不朽”,我们能够在米兰昆德拉式的提问和回答之中反思自己的人生。
(米兰昆德拉的其他小说也推荐。。例《生活在别处》。直白简洁的现在思索。)
6.《霍乱时期的爱情》
   除去“哥伦比亚历史”以及“哥伦比亚人毁灭哥伦比亚的历史”,也不仅仅像马尔克斯自称的那样,《霍乱时期的爱情》“不过是写一种老式的爱情”,这是一本爱情大观。不管是留置于现实中消磨殆尽却赖以生存的爱,也不管是偶然得到却转瞬而逝的爱,或者贯穿全书长达一生的爱,多处描写都十分贴切动人,直指人类永恒的孤独。随便摘两句。
   “这座城市还真是伟大,”他常常说,“我们用了四百年的时间来摧毁它,至今仍没有达成目的。”
   “他们像被生活伤害了的一对年老夫妻那样,不声不响地超多了激情的陷阱,超脱了幻想和醒悟的粗鲁的嘲弄,到达了爱情的彼岸。因为长期共同的经历使他们明白,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爱情就是爱情,离死亡越近,爱得就越深。”
   “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不需要他表白说自己是为爱情而悲恸,她一下子就知道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眼泪。”
7. 《玫瑰的名字》
    贝尔托•埃科曾说过“玫瑰,由于其复杂的对称性,其柔美,其绚丽的色彩,以及在春天开花的这个事实,几乎在所有的神秘传统中,它都作为新鲜、年轻、女性温柔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美的符号、隐喻、象征而出现”。玫瑰在西方文化中一直是一个复杂的意象,它承载了太多神秘和意义。这让我想起豪斯医生那个关于玫瑰著名的笑话: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笑果然让人失去恐惧停止思考:)
    这就注定,《玫瑰的名字》除了扣人心弦的情节外,注定是本包罗万象可以让你遇见一切的小说。“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这句被过度诠释的话早已像它所讽刺的那些一样失去了意义而空留这句话本身,但讽刺的是,诠释也是必要的。还是像贝尔托•埃科说的那样,“那些深爱人类的人所负的任务,是使人们嘲笑真理,‘使真理变得可笑’,惟一的真理,在于学习让我们自己从对真理的疯狂热情中解脱。”
   “认定上帝绝对的万能,以及他对选择的绝对自由,不就等于上帝的不存在吗?”哲学和宗教的对立,“正统”与“异端”的区分,“唯识论”和“唯名论”的争议,这本书在把我们带回到十四世纪并且见出当下,读这本书,不仅遇见现代社会以后人类的普遍困境,遇见现在的话语系统,遇见值得一读再读的知识和思考,也遇见那些古老的智慧。